明日入伏是“凶日”,牢记:1不吃、2不洗、3不睡、4不办

小水在乡村 2024-07-15 02:18:00

“一岁难过关,唯有三伏天”,时间过得真快,明天是7月15日,对应六月初十,这天是我国今年入伏的时间,三伏天是我国一年中最闷热、潮湿的日子,进三伏天后35℃以上的高温司空见惯,我们一定要最好防暑的准备。三伏天气温炎热,对于老人、儿童、孕妇以及体弱者来说,在11点至16点之间应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走动;对于农民来说,外出干农活时要尽量佩戴帽子,并准备好充足的水,以防中暑。

老话说“晒伏头,淋伏尾;淋伏头,晒伏尾”,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如果在入伏当天是晴天,那么这预示着整个三伏天都会以晴天为主,只有等到伏天快要结束时才能看到持续雨天,三伏天雨水少很容易引发干旱,农作物的产量会受到影响;而如果入伏当天下雨,那么这预示着整个三伏天雨水都会偏多,只有等到三伏天快要结束时我们才能看到持续的晴天,三伏天雨水充足虽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是我们也要提防洪涝的发生。

农谚说“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进入三伏天我们不要耽搁农事生产,进入伏天的时候我们可以种植胡萝卜,入伏后种植胡萝卜,等到气候凉爽时胡萝卜正好处于块茎膨大期,等到了11月份胡萝卜即可收获;等到进入中伏,我们就可以种植稍微耐热的芥菜了;而等到进入末伏,我们就可以种植喜凉的白菜了。

今年入伏当天是“凶日”

三伏天的时间由节气日期和干支历日期共同配合决定,民谚说“夏至三庚便入伏”说的就是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便是入伏的时间。而所谓的“庚日”就是带有天干“庚”的日子,如庚子日、庚午日等。

今年夏至后的第1个庚日在6月25日,这天是庚申日,由于庚日每10天出现一次,因此6月25日往后推迟20天就是入伏的日子,今年7月15日入伏。

为啥说今年入伏是“凶日”?择吉文化在我国民间影响非常大,人们在办大事前都会翻开日历挑选个好日子。

我们老祖宗观察天体的变化规律,通过十二建除日来择吉,十二建除日分别为:建日、除日、满日、平日、定日、执日、破日、危日、成日、收日、开日、闭日。今年六月初十对应的干支时间为“甲辰年、辛未月、庚辰日”,这天对应建除十二日中的“收日”。

有句择吉口诀叫“建满平收黑”,收日对应“黑道凶日”,收有“收敛”的意思,因此今年入伏当天是“凶日”。

今年入伏是“凶日”,我们要牢记:1不吃、2不洗、3不睡、4不办,老传统要遵守。

1不吃:不贪吃冷凉的食物

进入三伏天,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为了迅速降低体温,会倾向于选择吃冷饮、冰激凌等过凉的食物。入伏后吃冷饮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们可以不要贪吃,贪吃过凉的食物会对胃肠道造成直接刺激,容易引发腹痛、腹泻等健康问题。

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他们的身体机能和免疫力大不如以前,肠胃功能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三伏天这样的高温季节里,中老年人更应该注意避免贪吃过凉的食物。

老话说“心静自然凉”,保持内心的平和状态不仅有助于我们减少焦虑和烦躁的情绪,同时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外界的高温环境,能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从而更加轻松地度过炎热的三伏天。

2不洗:不洗冷水澡

在三伏天,随着气温的急剧升高,人体的毛孔会自然张开,以便散热和调节体温。如果此时用冷水洗澡,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带来凉爽的感觉,但冷水的刺激会迅速使毛孔关闭,阻碍体内热量的散发,甚至导致寒气和湿气侵入体内,引发感冒、关节疼痛或其他不适。长期如此,还可能影响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这对健康会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

正如老话说“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无论是应对外界气候的变化还是体温的调节,我们都应该采取渐进式的方式,让身体逐渐适应,在炎热的天气里,可以通过适当减少衣物、增加通风等方式来逐渐降低体温。

3不睡: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在炎热的三伏天,人体由于高温和湿度的影响,容易出现疲劳和乏力的感觉,适当的午睡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体力和精神。然而,午睡时间的控制至关重要。

午睡时间过长,如超过2小时甚至更久,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加深,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这会导致醒来后更加困倦。此外,午睡时间过长,人体在白天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休息,到了晚上反而可能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不佳,长期如此,可能会导致生物钟紊乱,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4不办

今年入伏当天是“收日”,收日属于我国民间信仰中的黑道凶日,收日的收有“收敛”的意思,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说法,这与大事所需的开放、扩展、繁荣等气场不相符合,为了图个吉利,像嫁娶、安葬、搬家、开业、破土等大事就不宜在这天进行。

择吉文化虽然看上去没有科学根据,但是择吉的目的就是为了图个心安理得,这可以降低我们的思想包袱,使我们能够以更加轻松和自信的状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务。

总结,明日入伏是“凶日”,我们要牢记:1不吃、2不洗、3不睡、4不办,平安过伏天。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