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毛泽东重遇女劳模,对方做一举动,毛泽东笑道:你脾气不小呢

葫芦娃史书 2024-11-02 02:40:44

引言:

1951年春天,全国政协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场内,代表们齐聚一堂,但一个身着蓝色工装的年轻女代表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全国著名的女火车司机田桂英,也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政协委员之一。当毛泽东主席走到她面前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毛主席笑着问:"你真的能开动大火车?"面对这似曾相识的问题,年轻的田桂英没有像往常那样羞涩地点头,而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这个举动不仅让毛主席开怀大笑,更让在场所有人记住了这个特殊的时刻。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年轻的女火车司机为何会如此大胆?这背后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一、首次相遇的故事(1950)

1950年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会场内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代表们早已到场就座。在这些代表中,有一位格外引人注目的年轻女性,她就是来自沈阳的火车司机田桂英。

这天上午,大会安排了献旗仪式。作为东北铁路局的代表,田桂英被选中为毛主席献旗。在等候室里,她反复整理着自己的工装,一遍又一遍默念准备好的话语。当工作人员通知她准备上台时,她的手心已经沁满了汗水。

当田桂英捧着鲜红的旗帜走上台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面对台下数百双注视的眼睛,她的双腿不停地发抖。当她走到毛主席面前时,准备已久的话语却怎么也说不出口,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整个献旗仪式,她除了轻轻点头,一句话都没说出来。

这让田桂英十分懊恼,她想,这可能是自己一生中唯一一次和毛主席如此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机会很快就来了。就在当天下午六点,会议组安排劳模代表们在北京饭店共进晚餐。

在北京饭店富丽堂皇的宴会厅里,田桂英被安排在一张圆桌旁就座。当她正在为自己的餐桌礼仪发愁时,一位穿着中山装的人在她旁边的座位坐了下来。定睛一看,竟然是周恩来总理。这让田桂英更加紧张,连菜都不敢夹。

周总理察觉到了大家的拘谨,便主动询问起在座人员的来历。当田桂英说自己来自沈阳时,周总理微笑着说:"我也是沈阳人啊。"这句话立刻拉近了距离,让田桂英放松了不少。席间,周总理不仅亲切地给大家夹菜,还鼓励田桂英去给毛主席敬酒。

尽管田桂英表示自己不会喝酒,但在周总理的鼓励下,她还是鼓起勇气站了起来。当她端着酒杯,一步一步走向毛主席所在的餐桌时,心跳得厉害。这一次,毛主席亲切地询问她:"能开火车吗?"田桂英没有像献旗时那样紧张,而是清晰地回答:"能开!"

这次晚宴,不仅让田桂英找回了一些在献旗仪式上失去的自信,更让她深深感受到了领导人的平易近人。虽然整个过程中她说的话并不多,但这次经历却在她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记,为日后的再次相遇埋下了伏笔。

二、从渔家女到火车司机的蜕变

1949年初春的大连,码头边停靠着几艘渔船,田桂英和往常一样帮父亲整理渔网。这个出生在大连渔民家庭的女孩,从小就跟着父亲出海捕鱼。在她之上还有五个姐姐,家里经济拮据,父亲靠着打渔勉强养活一家人。

这天,田桂英在码头听到了一个消息:大连铁路局正在招收首批女火车司机学员。这个消息在码头上引起了不小的议论,有人说这是天方夜谭,有人说这是胡闹。但对于田桂英来说,这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经过反复考虑,田桂英决定报名。当她拿着报名表回家时,遭到了全家人的强烈反对。父亲认为女孩子应该安分守己,开火车这样的重活不是女人该干的。邻居们也纷纷劝说:"火车那么大,那么重,女孩子哪能开得动?"但田桂英没有退缩。

1949年6月20日,在大连机务段的培训班报名处,田桂英成为了第一批女火车司机培训班的学员之一。培训班一共招收了12名女学员,年龄都在18岁到25岁之间。她们中有工人、农民的女儿,也有渔民的女儿,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培训生活异常艰苦。每天凌晨4点起床,先要打扫机车库,然后开始一天的理论学习。课程内容包括机械原理、电工知识、铁路信号等专业知识。对于只读过夜校的田桂英来说,这些专业术语就像天书一样难懂。但她每天都坚持记笔记,常常学习到深夜。

实践培训更是艰辛。女学员们要学会操作蒸汽机车,这需要极大的体力。添煤、注水、检修机械,每一项工作都让她们的工装被汗水和煤灰浸透。田桂英的手上起满了水泡,但她从不叫苦。

八个月的培训中,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单独操作机车。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田桂英站在机车驾驶室里,双手紧握操纵杆。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她独自驾驶的火车缓缓启动了。当列车安全到达终点站时,站台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950年初,田桂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核,成为了大连机务段第一批女火车司机之一。在随后的工作中,她创造了连续安全行驶10万公里的纪录,这个成绩在当时的铁路系统中十分罕见。

就这样,一个渔家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这个转变不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也为其他想要追求理想的年轻女性树立了榜样。而这,仅仅是她人生转折的开始。

三、时代变迁中的三次突破

1950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沈阳站台上聚集了不少看热闹的人。人群中传出议论:"真让一个女娃子开火车?""这不是胡闹吗?"站台上,田桂英穿着整洁的工装,站在自己负责的752次货运列车前。这是她第一次独立担任机车司机,也是东北铁路局第一次由女性独立驾驶货运列车。

当天的任务是将一列满载钢材的货车从沈阳运往大连。这段线路全长400多公里,沿途要经过12个车站,需要精准控制机车速度和制动。出发前,站长特意叮嘱:"如果有困难,随时可以请求支援。"

列车启动时,站台上一片寂静。当机车稳稳地驶出站台,人群中才爆发出掌声。这趟运输任务持续了整整8个小时,田桂英全程没有要求任何支援。当列车安全抵达大连站时,等候在那里的铁路工人们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这次成功的运输打破了"女性不能开火车"的传统偏见。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田桂英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她创造了连续安全行驶15万公里的新纪录,这个成绩甚至超过了许多经验丰富的男性司机。

1950年8月,东北铁路局召开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会议上,田桂英被授予一等劳动模范称号。这是铁路系统首次有女性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当她从台上走下来时,一位老司机主动向她伸出手:"我为之前的偏见向你道歉。"

但真正令人意外的是第三个突破。1950年年末,一份特殊的通知送到了田桂英手中:她被推选为最年轻的政协委员候选人。在当时,能够担任政协委员的大多是各行各业的资深代表,而田桂英年仅22岁。

1951年初的一天,田桂英正在进行例行的机车检修工作。机务段的段长急匆匆地赶来,通知她已经正式当选为政协委员。当时的田桂英,手上还沾着机油,工装上满是煤灰。段长说:"你创造了两个第一,最年轻的女火车司机,也是最年轻的政协委员。"

为了准备首次参加政协会议,田桂英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她买来了字帖,在机车休息室里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同事们经常能看到,在机车等待调度的间隙,她都会拿出笔记本记录一些专业术语和文字。

这三次突破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从站台上的质疑声到获得一等劳动模范,从单纯的技术工人到政协委员,田桂英的经历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地位的变化。而这些经历,也为她之后与毛主席的重逢埋下了伏笔。

四、意外重逢与那个出人意料的举动(1951)

1951年3月的北京,春寒料峭。全国政协第一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会议开始前的报到环节,田桂英站在签到处,手里紧握着工作证和委员证。工作人员看到她的年龄时,反复核对了几遍证件。

会议第一天,田桂英穿着那件经常穿的蓝色工装来到会场。在她周围,大多数委员都穿着正装或旗袍。一位来自上海的委员好意提醒她:"明天还是换身正装吧。"田桂英却说:"这是我的工作服,我为它骄傲。"

第二天的会议进行到上午十点,主席台上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走进了会场。按照会议安排,领导同志们要到会场各处与委员们交谈。当毛主席走到田桂英所在的区域时,立即认出了这位去年在劳模大会上见过的年轻女火车司机。

毛主席走到田桂英面前,笑着又问了那个熟悉的问题:"你真的能开动大火车?"会场一下子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这一次,田桂英没有像去年那样只是简单地点头。她站起身,做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动作:双手摆出握住机车操纵杆的姿势,开始模仿驾驶火车的动作。

她一边做着动作,一边用东北口音详细讲解:"主席,您看,这是启动机车的操纵杆,向前推是前进,向后拉是后退。这边是汽笛,遇到弯道要这样按..."她的动作干净利落,显然是经过千百次实践的结果。

这个突如其来的"现场教学"让毛主席开怀大笑。他对身边的人说:"看,这才是真正的劳动者!"会场里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幕后来被《人民日报》报道,成为那次会议上最生动的场景之一。

会议间隙,其他委员纷纷向田桂英询问驾驶火车的经验。一位老教授说:"我一直以为开火车很简单,今天才知道要注意这么多细节。"田桂英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了铁路运输的重要性,以及女性在这个领域的贡献。

会议结束后的茶话会上,周恩来总理特意走到田桂英身边,询问她的工作情况。田桂英报告说,自己已经完成了20万公里的安全行驶里程。周总理说:"去年在北京饭店时,你还很腼腆,现在已经能在大会上侃侃而谈了。"

这次意外重逢和那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不仅展示了一个普通工人的真实风貌,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的生动画面。这个场景被多家媒体报道,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一个典型缩影。

五、铁路线上的传奇人生(1951-1984)

全国政协会议结束后,田桂英回到了熟悉的铁路线。1951年春末的一天,她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驾驶一列载有重要外交物资的专列从沈阳开往北京。这是铁路局首次让女司机执行如此重要的任务。

这趟专列的路程要穿越长城沿线,途经多个险要路段。当列车行驶到山海关附近时,突遇暴雨。弯道积水严重,能见度极低。田桂英凭借丰富的驾驶经验,采用了独特的点刹方式,既保持了列车的平稳,又确保了安全。当专列准时抵达北京站时,铁路局的领导特意前来祝贺。

1952年,田桂英被任命为东北铁路局第一个女火车司机培训班的指导老师。在为期六个月的培训中,她将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特别是她总结的"雨天驾驶十二法",后来成为了铁路系统的标准教材之一。

1955年,全国开始推广内燃机车。田桂英主动申请转岗学习新技术。当时已经有传言说,女司机不适合驾驶新型机车。她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应:仅用三个月就掌握了内燃机车的全部操作要领,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能够同时驾驶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的女司机。

1960年代初,田桂英开始担任货运列车的固定司机。她主要负责从鞍山钢铁厂到大连港的钢材运输线路。这条线路地形复杂,坡度变化大,对司机的技术要求极高。在她的带领下,这条线路创下了连续五年无事故的记录。

1965年,铁路部门开始推广电力机车。已经掌握两种机车驾驶技术的田桂英,再次走进了培训教室。这一次,她不仅要学习新的驾驶技术,还要掌握复杂的电路知识。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她成功通过了考核,成为了全国第一批"三机车"女司机。

1970年代,田桂英开始在铁路技校担任兼职教师。她编写的《机车驾驶实用手册》,被多个铁路局采用为培训教材。特别是书中关于应对恶劣天气的经验总结,为很多新手司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978年,铁路系统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力机车。已经年过半百的田桂英再次走上讲台,为年轻司机讲解新设备的操作要领。她说:"只要火车还在跑,学习就不能停。"

1984年,在执行完最后一趟任务后,田桂英正式退休。她的最后一趟列车是从大连开往鞍山的1052次货运列车。当列车驶入鞍山站时,站台上站满了欢送的人群。这位从渔家女孩成长为铁路专家的女司机,在铁路线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从1949年到1984年,她的足迹遍布东北的铁路线,累计安全行驶里程超过2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0圈。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