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在他的回忆录中模糊地提起过这样一场战役:1942年冬季,为配合“天王星计划”,也就是苏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攻势,他几乎在同一时间主导了一次佯攻。
对于这次进攻,朱可夫描述得轻描淡写,而倘若翻看苏联官方、各部队以及其他军事将领的战史或回忆录,您会发现他们对它的讲述同样非常晦涩。
事实上,在这场所谓的“佯攻”中,苏军共投入了西方和加里宁两个方面军共计190余万人,比作为“主攻”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所动用的兵力还要多。不仅如此,此役苏联方面还排出了堪称豪华的指挥阵容,大名鼎鼎的“三驾马车”来了朱可夫、科涅夫两位。
然而,即便在各个方面拥有碾压德军的优势,苏军最终却在损失了1700多辆坦克与数十万官兵后惨淡收场,而这场战役也成了朱可夫职业生涯中的巨大污点,被质疑“用人头堆出胜利”,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此。
此外,根据德军方面的统计,德、苏双方的伤亡数可能在1:10 以上,德军打出了堪称恐怖的交换比。
有意思的是,德军取得了这场奇迹般的胜利,非但没能扭转战局,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失败。
这场战役为何如此充满戏剧性?我们不妨从头讲起。
时间来到1942年初,也就是刚刚兵败莫斯科城下的时间点,德军高层痛定思痛,认为春季的到来会让冰冻的河流和沼泽融化,且莫斯科方向上林地密布,这些都不利于装甲部队作战,德军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
为此,总参谋部作出决定将进攻矛头转向地势较为开阔的南面,并把通向高加索地区的咽喉斯大林格勒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不过,希特勒显然不甘心在莫斯科的失败,非要留下一个战略支点,保留再次攻打苏联首都的可能。于是,防御战大师瓦尔特·莫德尔指挥的第9集团军被留在了勒热夫地区。
事实上,莫德尔本人对这一决策十分抵触,他曾多次劝说希特勒放弃。勒热夫是一块楔形突出部,三面环敌,有着巨大的防守压力。好的方面是德军可以清楚地看到苏军的动向,提前做好针对性部署。
苏联这边,苏军高层对下一步主攻方向这个问题同样存在巨大分歧:多数将领倾向于集中力量在南部战场取得胜利,将对整个战局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朱可夫却偏执地认为,苏军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而眼下恰好有一个可以彻底打垮对手的机会,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拿下勒热夫。
在这场讨论中,斯大林迟迟没有表态,朱可夫则想尽办法让斯大林相信苏军已具备了同时从两个方向击垮德军的实力。
为此,他给领导描绘了一张野心勃勃的蓝图:苏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出击,在“火星行动”中全歼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半个月后,西方面军将在维亚济马重创德军,最终拿下重镇斯摩棱斯克;而由华西列夫斯基主导的“天王星行动”则将在斯大林格勒取得胜利,届时三股力量将胜利会师,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造成毁灭性打击。一旦这套战略目标实现,卫国战争可能在1943年就接近尾声了。
显然,朱可夫对自己的领导拿捏得非常到位,斯大林对此毫无抵抗力,旋即批准了“火星行动”方案。不仅如此,他还说服后者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由他主导的军事行动中,于是,接下来发生的勒热夫战役中,苏军对德军形成了190万对20万的压倒性优势。
武器装备方面,两个方面军拥有各式火炮2.4万门、坦克3300辆以及飞机1100架。
按照计划,苏军将在1942年河流结冰之际对德军发起进攻,最高统帅部在9月底便已完成了对参战部队的动员,但由于当年的寒流来得比以往更早,朱可夫的进攻计划被迫推迟了近2个月。
1942年11月24日,苏军率先发动进攻,充当主力的是加里宁方面军的第41、第22集团军。这次攻势带着浓厚的“朱可夫风格”:或许是依仗着人数的压倒性优势,朱可夫并没有采取强点突破的策略,而是指挥大部队从各个方面向德军施压。
笔者认为,这种安排其实不无道理:面对如此规模与强度的进攻,敌方很可能迅速陷入混乱。当然,苏军并非没有战略重点,他们的目标是洞穿德军防线后,迅速突入后方切断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中断德军补给。
然而莫德尔毕竟是二战中首屈一指的防守大师,他一早就将整个勒热夫的所有城镇乃至村庄都完成了堡垒化,在外围建立起稳固防线,并在中间留出了足够纵深的场地。
另一方面,朱可夫漏算了一点:1943年以前的苏军仍处于“愣头青”的阶段,在战斗意志与战斗素养上依旧无法同德军相比。换个通俗的说法,他还是一定程度上高估了麾下部队的战斗力。
这一点从战损比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朱可夫全面施压式的进攻,换来的却是各个方面的进攻受阻。
西方面军第20、第31集团军向驻扎在瓦祖扎河和奥苏加河北面的德军第39装甲军发起凶猛进攻,苏军在手握5倍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居然迟迟不能推进一步。
在奥萨河以北,苏军第31集团军的3个师对德军第102步兵师发起了不计代价的进攻,最终苏军反而被巨大的伤亡逼得濒临崩溃。
朱可夫对眼下的失利并不以为然,他认为之所以不能击垮德军,问题在于大棒不够粗。于是,他延续着不计伤亡的进攻,鼓舞部队向德军阵地发起一轮又一轮进攻,这也为这场战役的悲惨结局奠定了基调。
终于在战场南面,第20集团军的一个师勉强在德军防线上打出一个缺口,第247步兵师立马横渡结了冰的瓦祖扎河,依仗着从德军手里夺来的两个村庄建立起一个桥头堡。
对于这场胜利,朱可夫和科涅夫大喜过望,旋即命令包括近卫第8步兵军、第6快速集群坦克军和第2骑兵军等部队在内的梯队向缺口处进发。到了这一步,朱可夫对局势的估计已非常乐观,他认为这场战役的结果已然明朗:只要苏军继续扩大战果并向西推进,用不了多久,莫德尔的防御体系将全面瓦解。
很快,朱可夫便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苏军不计代价的强行进攻造成了可怕的后果:一支部队一旦因失败而陷入崩溃,那么它便再难以恢复战斗力了。例如主攻的第31集团军,无论朱可夫和科涅夫如何命令、鼓励甚至谩骂,它再也没能重新进攻。
德军则不同:在苏军冲击中几乎被打散架的德军第5装甲师和第78步兵师,在撤回后完成整编,立马又投入到战斗中并焕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即便德军大部队被冲散,不得不以营连级单位独自作战,他们依旧能保持狂热,给苏军造成巨大麻烦。
不仅如此,莫德尔很快便作出针对性调整,不再费力与突入防线的苏军部队纠缠,而是致力于补上缺口。这样一来,防线内的苏军部队便成了瓮中之鳖。
尴尬的是,由于交通干线的损毁与组织方面的混乱,苏军规模庞大的后续部队相互堵塞,几乎全部滞留在德军防线外围,未能给突入其中的部队提供有效支援。于是,德军于11月27日重新封锁了防线,而防线内的战斗则沦为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德军记录了残酷的一幕:有5个哥萨克骑兵中队正在向德军快速逼近,他们很快被敌军发现,一架容克-88轰炸机对这股苏军骑兵发起突袭,后者无一人幸存。
经过几天的战斗,雪地里满是苏军官兵遗体,其损失之大可见一斑。
战役进行到第5天,朱可夫终于意识到了失败:苏军的士气在德军顽强的防御中被消磨殆尽,进攻动量不断减小,反观德军,他们的作战热情没有丝毫减损,加上中央集团军群援兵的到来,反倒是苏军陷入困境。
1942年12月11日,朱可夫再次组织起一支规模庞大的部队,发动了这次行动中最后一次进攻尝试。然而,此时苏军已然沦为强弩之末,用一个军攻打德军第1装甲师,反倒损失102辆坦克和上万人。
到了这一步,连斯大林都意识到此役败局已定,毫不犹豫地把统帅部的预备部队全部调给了华西列夫斯基。
最终,雄心勃勃的“火星行动”成了二战中苏军最耻辱的失败之一,由于其官方对消息的隐瞒,我们无法得知苏军的具体损失。从德军方面的资料来看,此役德军伤亡约4万人,苏军的损失应该在德军的10倍以上;此外,德军统计苏军共损失坦克1700多辆。
至于苏军的失败,其中原因已十分明显。
首先,朱可夫难辞其咎: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情况下,他没有集中兵力发起针对性重点进攻,而是将兵力过度分散,造成看似强大的攻势实则没有重点。
其次,苏军的组织实在太过混乱,几股本该迅速突入德军防线缺口的后续部队居然彼此堵在防线外围,直到最后也没能抵达制定作战位置。
再次,朱可夫不计伤亡的指挥方式对苏军士气影响很大,对部队造成了实打实的破坏,其中第1机械化军减员率高达67.5%,全部坦克损失殆尽;近卫第26步兵师的7000多名官兵,战后仅有500余人仍具备战斗力……诸如此类举不胜举,而这些伤亡中的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本可避免的。
斯大林给够了耐心和支持,本期待一场摧枯拉朽式的胜利,怎料朱可夫堪称“笨拙”的指挥换来一场耻辱。
或许朱可夫本人也觉得这样一场失败令他颜面无光,在回忆录中,他不惜歪曲事实,将“火星行动”称为“天王星行动”的一次佯攻。
然而有趣的是,由于华西列夫斯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伟大胜利,朱可夫在勒热夫的失败反而得到了一些积极意义。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关键阶段,中央集团军群将包括11个装甲师在内的大量生力军投入到了勒热夫而非斯大林格勒,这间接导致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此后,德军彻底失去了战场的主动,坚持占领勒热夫便成为负担。
且在同苏军的作战中,德军虽然打出了惊人的交换比,但同样损失惨重,无力承受苏军的下一次打击,勒热夫战役结束不久,德军便撤出了这块地区。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勒热夫、斯大林格勒、高加索三个方向同时发生大会战,纳粹统帅部只能把战略预备队投入到其中一个方向。至于勒热夫,红军没有达到战略目标,但削平了突出部,主要战役目标已达到,算是小胜。而纳粹军的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统计,那个节操只能呵呵了。[无奈摊手]
我寻思勒热夫的一线指挥不一直是科涅夫[吃瓜]?,朱可夫的指挥时间是5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爆发。火星行动计划方案是他制定批准的,这没错,但他后面只在勒热夫呆了半天,飞勒热夫的当天他就飞回去指挥围歼保卢斯了[吃瓜],科涅夫自己瞎改作战计划,把迂回进攻改成直接正面强攻[吃瓜]。真正了解过朱可夫当时的行程就知道,火星行动他根本就没有时间指挥,一线的指挥几乎一直是科涅夫,科涅夫就是因为太菜了,所以5月份朱可夫过去替他指挥,一直到斯大林格勒会战爆发。事实证明就是科涅夫的问题[吃瓜],后面勒热夫战役打到43年2月,大林子对科秃子的糟糕表现看不下去了,把他撸了换成了巴格拉米扬。
苏猪:胡说,朱可夫根本没指挥过这场战役。我把苏猪的搞笑的发言说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