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魄造办处专栏:《麒麟形象的考辨》2

杨乐艺 2025-01-10 02:26:24

二、出土文物中的“麒麟”形象

1.汉代文物中的“麒麟”形象

从目前我个人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与汉代文献记载相吻合的“麒麟”造型文物,最早见于东汉时期。全国各地出土了很多汉代画像石和壁画,在这些汉代画像石和壁画上面,能找到很多与文献描述相符的“麒麟”形象。并且,有些麒麟形象旁边还带有榜题。这就给我们研究早期的麒麟形象,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图像资料。

比如1982年,江苏邳州 燕子埠bù镇 尤村发现一座东汉墓,从墓志上得知,墓主名叫缪Miào宇,下葬于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生前做过彭城相 行长史事、并兼任吕守长。

在其墓中的一块画像石上,发现雕刻有一动物形象,鹿首、独角角端有肉、马身、圆蹄、牛尾。并在其右上角有榜题隶书“騏驎”二字【1】。

此形象与文献中所记载描述“麒麟”的特征完全相符,并且旁边有榜题隶书“騏驎”二字作为依据。所以,这就是东汉麒麟形象的画像石。这是目前已知考古出土文物中,为数不多带有“騏驎”榜题的麒麟形象画像石。而画像石上隶书“騏驎”二字均为马字偏旁,因为麒麟像鹿或马,所以从鹿或马。两者都是专指麒麟,别无它意。

1995年,在河南荥xing阳苌村,发现一座东汉晚期壁画墓,在前室西壁发现一组壁画。该墓的壁画图像因受潮、年代久远等原因,已有所损坏。南侧彩绘一珍禽,面向北,身体左上方有墨书榜题“鳯皇”二字;与之相对的北侧绘一瑞兽,面向南,四蹄如马,长尾,肩生双翼,头后有隶书榜题“騏驎”二字【2】。

虽然壁画不是很清晰,但其麕(麋)身牛尾,马足圆蹄等特征,与文献记载的麒麟形象相符。这是目前已知考古出土文物中,为数不多,并带有“騏驎”榜题的麒麟形象壁画。并且,此麒麟身上有明显的羽翼,为什么这与文献中记载有所不同呢?

唐代徐坚等编撰的《初学记》卷二十九中,引汉代无名氏创作的谶纬类典籍,《春秋纬命历序》中记载:“辰放氏,是为皇次屈,渠头四乳,驾六蜚麐出地郣而从日月,上下天地,与神合谋。”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的谶纬学家·宋均注:飞麒麟:兽有翼能飞者。从日月,谓循其度也。古代常用通假字,蜚(同飞)麐(同麟),蜚麐就是飞麟。

唐代刘庚在《稽瑞》中也有引用汉代《春秋纬命历序》的记载:“六星之世驾飞麟从日月。”并注释:飞麒麟,有翼能从日月者,循其度。

在汉代,受谶纬神仙思想的影响,很多祥瑞动物都带有羽翼,以达到引领升仙的作用。结合文献资料,东汉壁画上的麒麟形象有羽翼,也正是受此影响后形成的。而且,有羽翼的“麒麟”形象在东汉画像石中非常普遍。

以上这两处出土文物,对于研究汉代麒麟形象,有着极高的参考和研究价值。比如,荥阳苌村东汉壁画墓中的这件麒麟形象,肩膀带有羽翼。如果不是有身后的榜题,能证明其身份,可能就会被误认为是“天鹿”。

这种情况在全国考古发掘过程中,时有发生,比如:2002年秋,重庆市忠县新生镇邓家村出土了一组东汉石阙。邓家沱石阙上的麒麟形象就有羽翼,此麒麟形象原有留白处用于雕刻榜题的,但巧合的是工匠还没有完工。也正因如此,给其定名就出现了疑惑。考古工作人员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将其定名为“天禄”。

2004年,当时新华网上还发表过出土情况。在新闻报告上面写的就是“天鹿”。此后,“天禄”就成了它后来的名称。这组石阙后来被重庆三峡博物馆收藏,并在展厅中展示。馆内展示牌上,写的也是“天禄画像石”。上个星期,我还特意去了重庆三峡博物馆里想录个视频,结果历史厅休整没有开放。

那么,邓家沱石阙上的到底是天禄还是麒麟呢?我们可以通过邓家沱石阙上的另外一组石刻来寻找答案。原来这几件画像石是分散展示的构件。

后来,馆方进行了简单的复原,这就是现在复原后的样子。我觉得应该是面对面相对而立,而不是屁股相对而立。右边的这件就是被标注为“天禄”的麒麟,左边的这件上面雕刻的是“鳯皇”,并在“鳯皇”的背上留白处有榜题“鳯皇”二字。

这与河南荥阳苌村东汉晚期壁画墓中的组合形式一模一样。

这是巧合吗?当然不是。我们再看更多的考古文物及相关的文献资料。1983年,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好谷乡发现了一通麟凤碑,已残,碑面浮雕麒麟与凤凰,麒麟在下,凤凰在上。麒麟形象保存完好,鹿身、独角角端圆顶,马蹄牛尾等特征均与文献记载中的麒麟形象吻合,并且肩生羽翼。由于凤凰形象保存不佳,只剩双足和部分尾羽。但其凤凰麒麟的组合形式是肯定的,因为在汉代,普遍流行麟凤碑。

麟凤碑在汉代普遍出现,并被一些金石古籍收录。比如,南宋时期的金石家洪适,在《隶释·卷十六·麒麟凤凰碑》中,记载了一通汉代山阳郡的《麒麟凤凰碑》。

山阳郡就是西汉海昏侯刘贺的老家,也就是现在山东巨野县。上一节介绍的文献资料中,多次提到了“西狩获麟”,子锄商采薪于大野,获麟。这个大野就是今天山东巨野一带,巨野也被称之为中国麒麟之乡,而且还有麒麟镇。

从碑上的记载得知,这块麟凤碑是由山阳郡太守孙君,于东汉永建元年(公元126年)所刻。同时,此碑像下有赞:“天有奇鸟,名曰凤凰……天有奇兽,名曰麒麟。”从碑文中可知,此碑上所刻瑞像就是凤凰和麒麟。

洪适在《隶续·卷五》中有此碑的摹本,同时,著名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也见过此碑,并写了一首《题麟凤碑》。清代《金石索.石索.卷四》中也收录了此碑。最后,金石家洪适还指出“汉碑有麟凤者,不特此一碑。”

同时,洪适在《隶续·卷五》中还收录了一些汉代《麟凤碑》的摹本,比如《柳敏碑》,其凤凰在上,麒麟在下,麒麟形象同样是鹿身、独角角端圆顶并肩生羽翼。

这块《麟凤碑》上的麒麟和凤凰的组合形式,与四川凉山州好谷乡发现的那通麟凤碑相似。另外,书中还有一块《麒麟凤凰碑》的摹本,在麒麟形象的头后有榜题“麒麟”二字。洪适在书中还写到:“汉人所图二瑞独此最为奇伟。”只是洪适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将凤凰形象收录于书。此《麒麟凤凰碑》上的麒麟形象,不仅与前面介绍的麒麟形象高度吻合,并有榜题“麒麟”二字作为形象的重要依据。

从这些史料便可得知,至少在宋代的时候,麒麟与凤凰组合的汉代石刻,应该在全国各地都比较普遍。这些宋代的金石文献,为后世研究麒麟形象,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图像资料。比如:浙江宁波象山元代大瀛海道院记碑,就可能采用了汉代麟凤碑的制式,也不排除此碑为汉代遗物。

再看一些考古出土文物。1959年12月,河南密县打虎亭人民公社修筑工程中,发现了两座大型汉代古墓,其中一座是壁画墓,另一座是画像石墓。这就是著名的打虎亭汉墓。在M1号墓后室(也就是主室)石门门楣上,发现了麒麟和凤凰形象的画像石。左边是麒麟,右边是凤凰。

1967年春,在山东诸城县前凉台村西,发现一座大型汉墓,墓主人叫孙琮。出土的画像石门额上,也有左右对立的麒麟的凤凰形象。

四川彭山江口乡双河崖墓一号石棺上,也有麒麟和凤凰组合的形象。

1973年,浙江海宁长安镇出土汉代画像石中,也有两组与凤凰组合的麒麟形象。从考古简报的图片上来看,除无独角外,其它的都符合麒麟的特征。同时又与凤凰配对。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两组都是麒麟形象。

而类似的汉代画像石,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有出土,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有个成语大家一定很熟悉,那就是“凤毛麟角”(出自唐·李延寿《北史·文苑传序》与南朝·刘宋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

为什么是凤毛麟角,而不是凤毛龙角呢?这则成语指的是凤凰的羽毛,麒麟的独角。比喻稀有而又难得之人才或事物。麒麟的出现往往被看成是圣贤降世的标志,所以非常罕见。

我们现在普遍认知的都是龙凤配,但在汉代并非如此。

汉代的“鳯皇”通常会与“麒麟”配对。这在东汉画像石上非常普遍,这种组合形式甚至延续到清代还在使用。

为什么在汉代,麒麟普遍会与凤凰组合出现。我们就从古代文献资料中去寻找答案。西汉东方朔编撰的《十洲记》中,十个仙境之地,只有一个是以凤凰和麒麟命名的凤麟洲。

西汉中后期的焦延寿在《焦氏易林·卷二》和《卷四》中,多次以麟凤为主题的谶言卦辞:“凤凰在左,麒麟处右。仁圣相遇,伊吕集聚。时无殃咎(就,福为我母。”“凤凰在左,麒麟处右。仁圣相遇,伊吕集聚。伤害不至,时无殃咎,福为我母。”

另外,在《焦氏易林·卷二》中还记载:“麟凤所游,安乐无忧。君子抚民,世代千秋。” 凤凰在左,麒麟处右,凤凰与麒麟的组合形式,与汉代壁画及画像石上所见一致。

大约成书于战汉时期的《管子·封禅》中记载:“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

《孔子家语·卷七·礼运》中记载:“凤凰麒麟皆在郊棷。”

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四·王道第六》中记载:“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故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

南朝刘宋时期范晔编撰的《后汉书·本纪·章帝纪》中记载:“东汉章和元年……壬戌,诏曰:‘朕闻明君之德,启迪鸿化……乃者凤皇仍集,麒麟并臻,甘露宵降,嘉谷滋生,芝草之类,岁月不绝。’”

魏晋时期的一首《霍将军歌》中,亦有类似记载:“麒麟来臻凤凰翔兮。”麒麟和凤凰的出现,此等吉兆,是详瑞之气,盛世之征。

同时,东汉王充在《论衡·卷十六·讲瑞篇》中还提到:“夫鳯皇,鸟之圣者也;骐驎,兽之圣者也。”通篇文章都是将凤凰和麒麟相提并论的。在汉代,凤凰被视为仁鸟、麒麟被视为仁兽,古人认为,两者出现则天下太平。

因此,通过这些古代文献资料,再结合考古出土的汉代文物。我们可以认定,这种与凤凰组合出现,长的像鹿或马,头有一角角端有肉,麕(麋)身牛尾,马足圆蹄,肩有双翼的造型就是麒麟。

所以,重庆忠县邓家沱石阙上的形象,与凤凰相对立的就是麒麟。只因其在汉代的艺术创作中,添加了汉代神仙思想中普遍出现的羽翼。同时,后人再结合唐代颜师古,在对《汉书·传·西域传上》中作注释时,引用了三国孟康的那句误导性的注释:“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

因此,在近现代考古过程中,但凡见到像鹿、独角、有翼的形象,大多都会被称之为天鹿。这个我后面在天禄辟邪一章时再细讲。

我们继续来看一些出土文物中的汉代麒麟形象。东汉时期,麒麟形象除与凤凰组合以外,还经常和羽人组合。故宫博物院慈宁宫雕塑馆里收藏了一组东汉画像石门楣,出土于陕西绥德东汉墓。门楣最左边雕刻的就是羽人持仙草投喂麒麟。

1974年4月,陕西榆林市米脂县城西官庄村,清理了四座东汉画像石墓,四号画像石墓刻有“永初元年” (公元107年)。并在四号墓前室前壁的画像石上,发现有羽人手持仙丹投喂麒麟的形象。

陕西榆林绥德地区出土了大量东汉画像石,其中就有不少麒麟形象。

再看,四川泸州大驿坝七号石棺上,也有仙人手持仙草投喂麒麟的画像。

江苏徐州贾汪区辛桥出土一件画像石,正中间是一个仙人,在其左右各有一麒麟,仙人左右手同时在投喂两只麒麟。两只麒麟配对出现的情况在东汉还是比较罕见的。而且,麒麟的角是尖的,与前面介绍的那些圆顶戴肉造型不太一样,像一枚箭头。这应该是在原有的麒麟形象基础上进行了衍变。

山东临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东汉画像石上,有羽人骑麒麟形象,其身后还有羽人骑鹿的形象。在同一画像石上,麒麟和鹿同时出现,给我们研究汉代麒麟形象,提供了宝贵的文物资料。对比一下,两者头部及角和尾巴有明显的区别,还有身上的花纹。

山东费县潘家疃tuǎn汉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羽人身后有一麒麟形象,其角也与众不同,像鸡冠花,与辽宋时期流行的芝冠鹿十分相似。

麒麟除了和羽人组合外,还见于西王母题材的画像石中。临沂博物馆里就有一件东汉画像石,下面是西王母和东王公,中间的祥瑞动物中,就有一独角的麒麟形象。

西安碑林博物馆里收藏了一件出土于陕西绥德的画像石,上面是西王母,下面就有一独角圆顶戴肉的麒麟形象。

2005年,河南南阳市裕华商城M2号东汉晚期墓出土一枚画像镜。这面画像镜上发现一鹿形独角的动物形象,这是典型东汉时期的麒麟形象。

同时青铜镜上还有西王母和东王公。

东汉时期,麒麟和羽人、西王母的组合形式,与当时盛行的神仙思想有关。羽人持仙草或仙丹投喂麒麟,羽人骑麒麟和羽人与西王母的组合,均寓意着“长生不死,引领升仙”。

武梁祠大概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距今已经有1800多年,是我国东汉晚期一座著名的家族祠堂。武梁祠画像,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录其部分榜文、图像于《隶释》和《隶续》,始以“武梁祠画像”名之。其中,祥瑞图里面,就有“麒麟”形象。其右上角榜题“麟不刳胎残少则至”。

北朝时期北齐魏收所著的《魏书·志·卷十八》:“高祖延兴元年十一月,肆州秀容民获麟以献。王者不刳胎剖卵则至。”

南朝•萧梁时期•沈约编撰的《宋书·卷二十八·志第十八·符瑞中》也有相同记载:“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不刳胎剖卵则至。”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记载与东汉画像石榜题中,有关“麒麟”在何种情况下才会出现的描述基本相符。

另外,武梁祠画像石上的“麒麟”形象,身上有类似鳞片状的鹿纹,这应该是表现类似梅花鹿身上的花纹。这在全国唐代以前的“麒麟”形象中比较少见。从唐代开始,随着麒麟造型的变化,身上开始出现了真正的鳞片。这个在后面讲唐宋时期的麒麟形象时会讲到。

2019年元月, 在安徽淮北市相山区洪山南坡抢救性发掘了两座汉代祠堂,其中一座保存完整,一座前期遭到破坏,仅存几块祠堂构件。该祠堂定名为“洪山汉代画像石祠”。在保存完整的1号祠堂后盖顶石上,刻画有“神仙祥瑞图”,其中就有一马形,肩有羽翼,头有独角的麒麟形象。

在离洪山画像石祠不远处的濉suī溪古城,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亦发现有麒麟形象。其头上的角与江苏徐州贾汪区辛桥出土画像石上的尖角麒麟形象相似。

2009年,对河南安阳市西高穴村东汉大墓进行考古发掘。M2号墓被认定是曹操墓,在出土的画像石碎块中,发现有一鹿头独角,角端有肉的形象。

与打虎亭汉墓门楣上的麒麟形象的头部特征一模一样。我个人认为,这就是麒麟形象。

此墓画像石大部分都有榜题,其中就有名为辟邪形象的画像石,为头生双角肩有羽翼的猛兽造型。可惜此墓被盗严重,这些珍贵的画像石被破坏,有关此件麒麟画像石的相关信息并没有完整的保存下来。

2017年,在对四川达州市渠县城坝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汉代麒麟纹瓦当。从造型特征上来看,似鹿、独角角端有肉,肩生羽翼。这些是明显的东汉麒麟特征。

汉代四神纹瓦当在以往的考古过程中都有出土过,但麒麟纹的瓦当非常罕见,至少我个人是第一次见。

在现有出土的汉代文物中,除了画像石、壁画和瓦当外,还有立体形象的“麒麟”。1974年,河南偃师寇店乡李家村发现一处汉代窖藏,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4件鎏金铜“麒麟”。原考古简报中称其为“鹿”。可见,汉代麒麟形象为鹿形的特征鲜为人知。

这4件鎏金铜“麒麟”形制相同,呈站立状,昂首竖目,头顶直立一角,角端圆顶,颈部有刻纹的项圈,尾下垂,足近似马蹄状。通体鎏金。高8.6、长6.7宽3厘米,重200克【3】。

从考古简报的描述中来看,这就是典型的东汉麒麟形象。目前,这些窖藏的文物在河南省博物院中有展示。其中就有2件“麒麟”(其中一件头上的角已经残缺),这组麒麟非常漂亮,是非常罕见的汉代鎏金铜“麒麟”。

大英博物馆里也收藏了一件类似的东汉鎏金铜“麒麟”,造型与偃师出土的那几件“麒麟”形象十分相似。

这些鎏金铜“麒麟”的造型,与文献描述相符,并与汉代画像石上的“麒麟”形象高度吻合。所以,毫无疑问,这几件就是铜鎏金的“麒麟”。

总结:从目前考古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壁画中,带有“騏驎”榜题的“麒麟”形象来看,与文献记载中对“麒麟”形象的描述高度吻合。因“麒麟”似鹿或马,所以常用马或鹿做偏旁,故“騏驎”也可写作“麒麟”。

同时,全国各地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造型相似却又没有榜题的“麒麟”形象。和一些符合麒麟造型的器物,均可视其为“麒麟”。也由此可见,汉代时期“麒麟”的造型相对比较统一,其特征为长的像鹿或马、头有一角、角端有肉(圆顶)、麕(麋)身牛尾、马足圆蹄;甚至肩有羽翼、身上有鹿纹,个别也有角尖或灵芝角的麒麟形象。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