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在当代中国文化艺术领域,陈丹青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
有人对他推崇备至,视他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敢说真话的知识分子;也有人对他嗤之以鼻,批判他是崇洋媚外的“公知”、言行不一的“投机者”。
他的人生轨迹跨度极大,1982年从中国到美国,2000年再回到中国,一幅画更是卖到了1.6亿的高价。
而他那些引发热议的言论和行为,更是让他长期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那么陈丹青都有哪些言论引发争议呢?他的哪幅画作卖到了1.6亿的高价呢?他又为何去美国,又为何在18年后回到中国呢?
【央美风云:《西藏组画》的惊艳出世】
陈丹青出生于 1953 年的上海,成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便对绘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三四岁时就开始尝试画画,小学时临摹连环画上的人物,十三岁更是立下成为画家的目标。
1978 年的时候,全国恢复高考,陈丹青怀揣着对绘画艺术的炽热追求,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
在考场上,面对英语试卷,他一脸茫然,毕竟他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英语学习。
于是他索性在试卷上坦诚地写下:“我是知青,没上过学,不会英语。” 便傲然地离开了考场。
而幸运女神眷顾了这位极具绘画天赋的年轻人,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惜才如金,看中了陈丹青在绘画领域已展露的非凡才华,破格录取他成为油画系研究生班的一员。
就这样,陈丹青以专业第一、英语 0 分的独特成绩,踏入了央美的大门。
进入央美后,陈丹青迎来了他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 ,那就是创作《西藏组画》。
在此之前,他曾两次踏上西藏这片神秘而广袤的土地,第一次是在 1976 年,那时的他初入藏地,就被眼前的一切深深震撼,一人一物、一草一木,都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绘画素材宝藏。
1980 年,他再次进藏,这一次,他带着更为成熟的绘画技巧与深刻的艺术感悟,潜心创作,历时数月,完成了这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西藏组画》。
凭借《西藏组画》,陈丹青声名鹊起,不仅在国内成为新生代画家的代表人物,更是扬名海外,为中国油画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极高的赞誉。
【逐梦美国:十八载的迷茫与坚持】
1982 年,陈丹青怀揣着对“美国梦”的无限憧憬,毅然辞去中央美院的教职,踏上了前往美国的征程。
那时的他,年仅 29 岁,风华正茂,满心以为大洋彼岸的美国将会是他艺术理想的腾飞之地,却未曾料到,等待他的是一连串残酷的现实打击。
初到美国,陈丹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计难题,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无人问津,曾经在国内积累的名气与光环瞬间消失殆尽。
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他不得不放下艺术家的身段,在街头摆摊卖画。
尽管生活如此艰辛,陈丹青却并未被困境彻底打倒。
在纽约的日子里,他幸运地结识了对他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师木心。
木心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贯中西的艺术家,陈丹青对他敬仰有加,不仅跟随他潜心学习艺术,还在 1988 年组织一群中国留学生一同拜入木心门下,聆听教诲。
1983 年 6 月,陈丹青迎来了他在美国艺术生涯的一个小高峰,成功举办了自己的画展,成为首位在美国举办个人画展的中国当代画家。
画展上,他展出了自己精心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这些画作融合了他对中美两国文化的独特感悟,既有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又有西方艺术的奔放自由。
尽管观众数量不算多,但每一位驻足欣赏的人都被画中的韵味所打动,画展获得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可与好评,这也让陈丹青在美国艺术界初步站稳了脚跟,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在美期间,陈丹青频繁穿梭于各类艺术展览、博物馆与艺术家工作室之间,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着西方艺术的养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陈丹青渐渐意识到,在美国这个看似充满机遇的艺术大熔炉里,对于一个外来的艺术家而言,想要真正崭露头角、获得主流艺术界的认可,难度超乎想象。
种族、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犹如一道道无形的屏障,阻挡着他迈向艺术巅峰的道路。
尽管他努力融入,作品也在不断精进,但始终处于艺术圈的边缘地带,那种怀才不遇的苦闷与迷茫再次笼罩心头。
十八年的美国生活,陈丹青历经风雨,尝尽酸甜苦辣。
他在艺术上有所收获,却在梦想与现实的落差中挣扎徘徊。
曾经熠熠生辉的“美国梦”逐渐变得黯淡无光,在世纪之交的 2000 年,年近半百的他,带着满心的疲惫与复杂的思绪,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之路与人生方向。
【回归故土:天价画作与争议重生】
2000 年,在异国漂泊了 18 载的陈丹青,带着满心的疲惫与复杂的思绪,重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彼时的中国,早已不是他离开时的模样,经济飞速发展,艺术市场也日益繁荣。
回国不久,陈丹青便凭借《西藏组画》中的《牧羊人》在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中一鸣惊人,以 1.61 亿的天价成交,瞬间成为艺术界的焦点人物,也再次奠定了他在国内绘画领域的重要地位。
这一惊人的成绩,让他迅速成为各大艺术机构、收藏家追捧的对象,名利双收。
凭借着昔日的名气与这一拍卖佳绩,陈丹青很快被清华美院特聘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这本是一个让无数人艳羡的绝佳机会,他得以在国内顶尖的艺术学府传道授业,将自己的艺术理念与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
而陈丹青骨子里那股“反叛”劲,却在此时愈发凸显。
在清华美院任教期间,他对国内的教育制度深感不满。
他目睹了太多有绘画天赋的学生,仅仅因为英语、政治等其他科目成绩不合格,就被无情地拒之门外,无法踏入艺术深造的殿堂。
这让他不禁回想起自己当年凭借专业第一、英语 0 分被央美破格录取的经历,心中满是愤懑。
他多次为学生发声,与校方激烈争论,甚至手写上书,希望能改变这种现状,给真正有艺术才华的孩子一个机会。
而学校以制度为由,并未采纳他的建议,陈丹青一气之下,于 2004 年毅然辞去清华美院的教职,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心。
离开清华美院后,陈丹青并未因此而收敛锋芒,随着“公知”时代的到来,他的言论愈发大胆犀利,甚至走向了极端。
他开始频繁地以西方的价值观为标尺,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审视与批判。
在一些公开场合,他发表诸多逆天言论,声称中国人不讲原则、只讲机会主义,中国做事没有哲学系统,而西方则有信仰、有逻辑。
这些言论在当时信息传播尚不发达的情况下,的确迷惑了不少人。
但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与强大,人们的视野愈发开阔,逐渐看清了他言论中的片面与偏激。
西方所谓的“有逻辑”,在现实中却操控着北约在第三世界国家制造杀戮,美国更是公然支持以色列屠杀巴勒斯坦人民,其行径尽显强盗本质。
反观陈丹青,他当初不正是在美国郁郁不得志、混不下去,才选择回到国内发展的吗?如此行为,与他所鄙夷的“机会主义”又有何异?
在一档节目中,当主持人提及美国破旧的交通设施和楼房时,陈丹青却迫不及待地为美国辩解,称这是老工业国的历史厚重体现。
这种双标言论,让观众对他的好感度直线下降,纷纷指责他的崇洋媚外。
曾经那个以才华受人敬仰的陈丹青,在这一系列争议事件后,形象大打折扣,从备受赞誉的艺术家沦为饱受争议的“公知”,令人叹息不已。
【结语】
如今的陈丹青,依旧活跃在艺术与文化的舞台上,却也依旧深陷争议的漩涡中心。
在大众眼中,陈丹青早已不是单纯的画家形象,而是一个复杂多面的文化符号。
喜欢他的人,折服于他的才华、钦佩他的勇气,将他视为敢说真话、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代表,甚至把他的每一句话都奉为圭臬。
而反感他的人,则抓住他的那些争议言论不放,指责他崇洋媚外、沽名钓誉,认为他是一个言行不一、利用公众情绪博眼球的“伪君子”……
参考资料:
雅昌艺术网在2021-06-06关于《陈丹青《牧羊人》1.61亿成中国最贵当代油画,保利现当代艺术斩获4.59亿元》的报道
深圳商报在2014年06月17日关于《陈丹青谈祖父:为黄埔军校军官 不提自身过往(图)》的报道
中国西藏网综合在2014-11-20关于《陈丹青《西藏组画》》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