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到一本新书,经常是随手翻了几页就放下了。
家长问他为什么不看了,孩子会说:“不知道这本书讲啥,没意思。”
其实,如果家长和孩子能先预读一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预读,就是在正式阅读前,先快速了解书的大致内容,判断自己是否感兴趣,以及如何阅读。
一、封面与封底:初步印象
先看封面和封底。
封面上有书名、作者,还有插图。
书名能告诉我们书的主题,比如《草房子》,一看就知道是和乡村生活有关的故事。
封底可能会有简介,能让我们对书有个初步印象。
比如《草房子》的封底会提到这本书讲述了乡村少年的成长故事,有欢笑也有泪水,能让孩子对书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二、目录:结构概览
再看目录。
目录像书的框架,告诉我们书有几章,每章讲什么。
通过目录,我们可以知道书的结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比如《草房子》的目录,会列出各个章节的标题,如“秃鹤”“纸月”“艾地”等,孩子通过这些标题就能大致知道每个章节可能会讲到的人物和故事,从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三、前言与后记:作者心声
如果书有前言和后记,也别错过。
前言里,作者会介绍写书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比如《草房子》的前言,作者曹文轩可能会提到自己为什么写这本书,是想通过乡村少年的故事,展现人性的美好和成长的艰辛。
后记则是作者对书的总结,能帮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
在《草房子》的后记中,作者可能会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悟,以及对书中人物和故事的进一步解读,让孩子在读完书后,能更深入地理解书的主题和内涵。
四、摘要与导读:精华所在
有些书会有摘要或导读。
摘要概括了书的主要内容,导读会告诉我们阅读方法和重点。
比如《草房子》的摘要,可能会简要介绍书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就能了解书的大致内容。
导读则会告诉孩子阅读这本书的方法和技巧,指出书中值得重点阅读的部分,帮助孩子更好地消化吸收书籍的营养。
比如导读可能会建议孩子关注书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以及通过人物的成长故事来思考成长的意义。
五、快速浏览:直观感受
最后,快速浏览全书。
翻翻各个章节,看看文字和图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被某些内容吸引,产生阅读欲望。
比如在《草房子》中,可能会看到一些精美的插图,描绘了乡村的风景和人物的形象,这些插图能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书中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快速浏览还能让孩子对书籍的整体风格有个直观的感受,判断这本书是否符合自己的阅读口味。
六、预读的意义
通过这些预读方法,孩子就能在正式阅读前,快速了解一本书,判断是否值得深入阅读。
这样,不仅能提高阅读效率,还能激发阅读兴趣。
预读就像给书做个简单的“体检”,让孩子对书有个大致的了解。
比如,孩子看到一本关于历史的书,先看封面,知道是讲历史的;
再看目录,发现有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比如“三国时期的故事”;
然后快速浏览,看到精美的历史插图和生动的文字描述,就产生了阅读欲望。
预读能帮助孩子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书,让阅读变得更加高效和有趣。
七、养成预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养成预读的习惯。
比如,在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先预读几本书,再决定是否借阅或购买。
这样,孩子不仅能快速找到自己喜欢的书,还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判断力。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书的封面、目录和摘要,引导孩子思考书的内容和主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
八、总结
总之,预读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阅读技巧,能帮助孩子快速了解一本书,提高阅读效率,激发阅读兴趣。
通过预读,孩子不仅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还能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