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长被调往师部当排长,本是降级任用,一看部下把他乐坏了

康康阅览过去 2024-11-07 02:33:3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前言

1932年,滕海清将军步入师部,心中掠过一丝不安。他曾是位赫赫有名的连长,突然被通知降职为排长,他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本以为是对他过往功绩的惩罚,却不料当他见到自己新的部下时,竟意外地欣喜若狂。这些部下有何特别之处,让滕海清从失望转为欢欣?

1909年,安徽省金寨县的一个偏僻小村落褚鸡石,滕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儿的啼哭声。这个新生儿便是后来声名远扬的滕海清。

童年时期的滕海清,对家中的贫困记忆深刻。父母日夜劳作,仍然难以填饱全家的肚子。经常是家里断粮,全家只能喝些稀薄的米汤充饥,连这样的食物也无法保证每日都有。他立志要为家庭分担压力。

年仅七岁的他,便主动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来到村中地主家,恳求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地主见他年纪小,便让他帮忙放牛。从此他每天清早起床,赶着牛群到山上放牧,风雨无阻。

滕家夫妇深知,不让孩子读书,未来便毫无希望。在那个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的年代,他们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送儿子上学。进入学堂后,滕海清如鱼得水。他对知识如饥似渴,每天清晨早早来到学堂,诵读经典。老师教授的《三字经》,他很快就能背诵如流。先生见他勤奋好学,常在课后为他解答疑惑。

好景不长,滕家无法长期承担学费,滕父滕母含泪告诉他,家里实在供不起他读书了。心中万般不舍,滕海清理解父母的难处,只得告别学堂,回到村里。他一边放牛种地,一边在空闲时研读仅有的几本书。

这个偏僻的山村,束缚不了滕海清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他渴望见识更广阔的天地,学到更多的知识。15岁那年,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离开家乡,去县城闯荡。滕父滕母听闻此事,大为震惊。

他们一生务农,认为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危险,坚决不同意他的决定。他们劝说他安心在家务农,过平稳的生活。但滕海清心意已决,面对父母的反对,他在一个清晨悄然离家。

他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县城,没有学历,也没有技能,生活异常艰难。但他并未气馁。在皖西的霍山县,他四处寻觅工作机会,最终在一家炭窑找到了一份烧木炭的差事。

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他却不曾有一天懈怠,他知道每一分钱都关乎着家人的未来。在县城的岁月里,滕海清的眼界逐渐开阔,他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变得更加强烈。他相信,总有一天,他能走出这片土地,去到更大的城市,实现自己的理想。

等待已久的机遇终于降临。1929年,这一年对于滕海清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他感到命运的转折点即将到来。

据史料记载,1929年7月,中国第一支少数民族红军在这片土地上成立。这支部队以打击封建地主阶级、支持农民争取土地为主要任务,广受农民群众的支持与爱戴。

滕海清在皖西霍山县目睹了红军士兵的英勇与民众的热烈支持,这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决心加入红军,为抗击压迫、争取平等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0年,滕海清毅然投身于红军,很快以其出色的表现和坚定的信念,被提拔为通信部队的排长。在这里,他参与了多次激烈的战斗,还协助建立了联系前线与后方的有效通信系统。

随着战争的推进,滕海清得知家乡也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他决定回到金寨,加入本地的苏维埃运动,推动家乡的革命事业。他的可靠性与领导才能让他很快被任命为赤卫队队长,带领战士们在多个战役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1931年,滕海清作为红军十一师的一名重要成员,带领一支8人小组参与了一场关键战役。这场战役异常惨烈,敌方火力强大,他们小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4人幸存返回。虽然身经百战,这一次的巨大损失仍让滕海清心有余悸。

回到部队后,连长深知这些幸存者心理受到的冲击,亲自前来慰问,询问他们是否后悔参军。滕海清坚定地回答:“报告连长,我没有害怕,以后也绝不会害怕。如果我害怕,那我当初就不会加入红军了。

当部队决定成立一支敢死队时,滕海清是第一个报名的。在一次战斗中,滕海清不幸被敌军的炮弹击中头部,导致当场失去意识,被战友紧急救出并交由卫生员处理。他醒来后,被安置在一位村民家中休养。

休养期间,滕海清全身长满了水痘,每到夜晚就难以忍受瘙痒。连长得知这一情况后,坚决要他先好好休息,待完全康复后再参加战斗。然而滕海清性格坚韧,没等伤全好便悄悄离开了村民的家,一瘸一拐地来到连长面前,要求返回战场。连长见他如此坚决,无奈之下只好同意让他继续作战。

不久后,滕海清因战功卓著,被连升两级,晋升为32团5连的连长。在一次缴获敌军物资时,他私下保留了两匹战马。滕海清自知不擅长骑马,心里暗想:“如果连长都不会骑马,下面的兵怎么看我?”

一天,他刚打算带马到偏僻处练习,却不料遇到了前来视察的师长倪志亮。师长好奇地问他:“你是哪个团的战士?”滕海清立刻察觉到对方不是一般人,马上挺直腰板,声音洪亮地回答:“报告师长,我是32团5连的连长,名叫滕海清。

师长指着那两匹马问:“你为何一人牵两匹马?”滕海清虽然心虚,但临危不乱,脱口而出:“这是为领导准备的,一匹给师长,一匹给政委。”师长听后哈哈大笑,觉得这小伙子真是机灵,于是命令通信员将马带走。

倪志亮看透了滕海清的小心思,但因欣赏他的机智与直率,未对此事深究。滕海清虽一时尴尬,却未想到这次遭遇会让他的军旅生涯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十天后,师长亲自下令将滕海清“降职”到师部。

这一降职却是一次难得的提升。滕海清在师部通信队的日子中,虽然身份有所变化,他对于责任和士兵的关怀却从未改变。然而当他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新部队时,他忍不住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调任至师部通信队后,滕海清发现自己所在的单位十分特别,仅由两个排组成。第一排全部由战斗中表现不佳的营连级干部组成,而第二排则由全军范围内挑选的优秀班长构成,这些班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密集训练,准备分配至各连队担任排长。

表面看来,滕海清从一线连长“降”为排长,实则这是一种隐性的升职,因为他现在不仅管理着高级军官,还负责培养未来的军事精英。

1932年7月,国民党发起对红军残酷无情的第四次围剿,兵分四路对红军进行攻击。红军虽火力和战斗力上有所不足,却迅速调整部署,开启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反围剿。红军在不断的战斗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但伤亡也在不断增加。

在同年10月的一场激烈交火中,滕海清遭遇不幸。一枚榴弹在他身边爆炸,硝烟和碎片瞬间摧毁了他的视力,炸飞了他的门牙,并严重损伤了他的右手。伤势之重,几乎让他失去了回到战场的可能。

滕海清紧握着高级指挥官给予的十块银元,内心充满了失落与不甘。“革命尚未成功,我怎能半途而废?”他心中默念,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他痛苦地大喊:“我还要继续革命,不能就这样离开革命的阵地!”由于战斗中受到的眼部伤害,滕海清的视力已极度减弱。他依靠着拐杖,孤身一人,缓缓跟随大部队的步伐。终于在深夜,他赶上了红军的后卫部队。得知野战医院设在前方山坡上,滕海清不禁喜出望外,急切地呼喊:“我要找到院长!”

倪志亮也在场,当他看到坚强不屈的滕海清时,心中无比感慨。他立刻对野战医院的院长指示:“这位通信队排长的职责等同于副团级,必须给予营级以上伤员的医疗待遇。

在倪志亮的关照下,滕海清得以留在军中继续接受治疗。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护理,虽然失去了左眼,滕海清的身体终于痊愈。他出院后,重返师部通信队,回归了自己熟悉的军事岗位。

四川战役期间,倪志亮派遣滕海清前往四川四连场地区执行“扩红”任务。滕海清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在短短一个月内,将一支仅有两人的小队扩展至超过300人的游击队。这支队伍的表现出色,很快被编入正规军,成立为红三十一团的特务连,滕海清被任命为连指导员。

1933年10月,四川地区的军阀刘湘在蒋介石的支持下,集结了20万士兵对川陕苏区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六路围攻。在这场关键的战斗中,滕海清率领的特务连勇敢冲锋,屡建战功。然而在激烈的交火中,滕海清不幸再次中枪,一颗子弹擦过他的喉咙,他的生命一度悬于一线。由于他坚强的体魄和不屈的意志,滕海清最终再次康复。

康复之后,滕海清不得不和他的第一个恩人倪志亮告别。

之后滕海清加入了八路军的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的教导大队,担任了大队长。没多久,他又被调到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建游击支队。

彭雪枫手下有三个大队,滕海清被指派为第二大队的队长,还兼职政委。彭雪枫对滕海清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个大有可为的人,就像倪志亮一样,彭雪枫也成了滕海清的第二位重要恩人和引路人。

在滕海清的领导下,第二大队迅速在鄂豫皖地区扬名,成为新四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后这支队伍与黄克诚的部队合并,组成了八路军第四纵队,并被编成四个旅。滕海清晋升为旅长,后来该旅被改编为新四军的第四师十一旅。

滕海清指挥的十一旅不光是彭雪枫最初建立的部队,也是其中的精锐部队。在新四军编制下,滕海清继续扩充部队实力,在徐蚌地区对日伪军造成了巨大压力,使敌军闻风丧胆。

1940年11月,日伪联军调动大批兵力攻打怀远地区,滕海清和他的部队被派往板桥集抵御敌军。11月16日,遭到500多日军和1000多伪军的联合进攻,同时还有来自徐蚌地区的三千多日伪军增援敌方。

战斗于11月17日爆发,滕海清在此役中表现出色,成功击退了日伪军的多次冲击,还击落了一架敌方飞机,为新四军首次空战胜利创造了历史。

滕海清长期在彭雪枫的指挥下作战,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彭雪枫的意外牺牲在1944年给滕海清带来了深刻的心理打击,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悔恨的事。

当时我军正在八里庄发起攻势,滕海清的直觉告诉他,接下来的战斗将是艰苦的。他急切地建议彭雪枫让自己的十一旅参战,以减轻彭雪枫的压力。然而彭雪枫深知滕海清已连续几个月处于前线,极度疲惫,坚决拒绝了他的请求。

次日清晨,彭雪枫带队出发,而滕海清未能与他道别,这成了永远的遗憾。在那不幸的9月11日,在八里庄的激烈战斗中,彭雪枫英勇牺牲,享年仅37岁。

彭雪枫的突然牺牲对滕海清是巨大的打击。一向作风坚硬如铁的滕海清,面对彭雪枫的遗体,终于忍不住情感的爆发,悲痛欲绝地大哭起来。

尊敬的首长牺牲了,但战斗还必须继续,之后陈毅成了滕海清第三位的支持者和引路人。众所周知的朱坝事件中,陈毅的安全通过也多亏了滕海清的警卫护送。

1944年11月,中共中央对新四军的部署进行调整,滕海清被从十一旅调到第九旅担任旅长。日本投降后,根据新四军的战略规划,滕海清和他的副手康志强带领第九旅北上,最终集结于山东邹县东南地带。

虽然日本宣布投降,但在冈村宁次的指挥下,日伪军拒绝向新四军投降,选择等待国民党军的到来。因此战略要地陶庄仍然被敌军控制。

在军队即将进攻之际,陈毅突然来到旅部,滕海清对陈毅的到来感到意外,他直言问道:“司令员,您怎么亲自到前线来了?”陈毅以轻松的口吻回应:“难道我一旦升官,就不能亲近前线了吗?”原来他是来前线督战的。

饭后陈毅表示疲惫,想找个地方休息,滕海清这次却坚决地拒绝,他深知前线的危险,不希望再次见证首长在战场上牺牲。他坚定地对陈毅说:“司令员,您平时的命令我都会无条件遵守,但今天,您需要听从我的安排。

陈毅被滕海清的坚决态度感动,笑着称赞他们的严谨和决绝,随后在战士们的护送下安全地离开了前线。

抗战胜利后,滕海清连续转战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参与了解放华东的多场重要战役,包括孟良崮、宿北、莱芜及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中,他的部队俘虏了3.65万余敌军,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4年,滕海清成了一所军校的校长,开始教育培训新一代的军事人才。第二年因为他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国家授予他“中将”军衔。这个军事荣誉是对滕海清一生服务的重要认可,也是国家和人民对他过去贡献的高度赞扬。

滕海清从1929年20岁开始参军,一直到1987年78岁才退休。虽然晚年身体多病,但他为能见证新中国的发展而感到骄傲和满足。

1997年10月26日,滕海清将军在北京去世,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享年88岁。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