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丨清“宝 元记 宝 鼎元”十两金条
<Part.01>
沉睡深海 ”1752年,从广州返航的荷兰货船“盖尔德马尔森号”遇险价值80万荷兰盾货物沉入海底
清代外销画中的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设立在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借海上贸易盛极一时之机,广州口岸洋船聚集,每年五六月间泊靠广州港,带来异地的工艺品、土特产和工业品,在十三行卸货交易后,带着中国丝绸的华贵、瓷器的典雅和茶叶的芳香,于九十月间乘风回归。广州十三行也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所在地巴达维亚
荷兰东印度公司依托优良的舰船,逐步在东亚、南亚海域建立广泛的贸易网络,并发展为当时世界最大的贸易体系。1746年,荷兰新建造了六艘贸易货船,贾恩·范·鲍塞尔作为其中一艘货船的船主,以其家族庄园的名字命名为“Geldemalsen(盖尔德马尔森号)”,船宽42英尺,长150英尺。
荷兰海事博物馆藏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阿姆斯特丹号”原尺寸模型
1748年8月16日,盖尔德马尔森号开始了其处女航。1751年,在广州十三行满载货物回国,经过16天的航程后,驶至新加坡海峡,触礁沉没,80位船员葬身大海,只有32位船员获救。这次海难使荷兰东印度公司损失了价值80万荷兰盾的船货。根据海牙国家档案馆保存该商船的清单,船上货物包括有:147块金条或元宝、203箱共239000件中国瓷器、687000磅中国茶叶和一些纺织品、漆器、苏木、沉香木。
<Part.02>
重见天日”有史以来南中国海地区发现文物数量之最
盖尔德马尔森号出水的青花瓷茶罐
迈克·哈彻,臭名昭著的“水底海盗”,1970年成立了一家沉船打捞公司,专门打捞二战中沉没的商船和军舰牟利。1981年,哈彻凭借从菲律宾渔民口中偶然得知的一条中国古代沉船信息,成功打捞起两万多件中国古瓷器,通过拍卖转手赚取了第一笔大财。
盖尔德马尔森号沉船文物拍卖预展现场 哈彻(左)
1984年,靠着专业人员定位,哈彻锁定了盖尔德马尔森号沉船,打捞出了203箱瓷器、147块金锭,外加火炮、火枪等其他文物,创造了有史以来南中国海地区发现文物数量之最。
盖尔德马尔森号沉船文物拍卖预展现场
无独有偶,哈彻将这批沉船文物委托阿姆斯特丹的佳士得拍卖行进行拍卖,并取名为“南京船货”专场(The Nanking Cargo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And Gold)。消息传回国内,受制于当时国际海洋公约尚未生效,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制止,国家文物局只得委托两位专家携三万美元参与竞拍,挽救文物。可惜的是,三万美元甚至够不上这批文物的起拍价,众多国宝文物流入西方收藏家口袋中。
其中,即包括入藏永银钱币博物馆的这枚十两金条。
<Part.03>
入藏永银 ”沉睡深海两百余年,几经飘零如今身价六位数
据记载,哈彻共打捞起125块黄金,分为金条和金元宝两种形制:金条107枚,尺寸约8*2.5*1.5厘米;金元宝18枚,尺寸约5.5*3*3厘米。部分带有中文标识或戳记。从当时的书信记录可知,这些黄金大多购自南京。
近年来,这批颇具传奇色彩的沉船黄金多次在国内各大拍卖会现身,屡创佳绩。现今入藏永银钱币博物馆的这枚清“宝 元记 宝 鼎元”十两金条亦是竞拍所得,成交价高达六位数。
侧视如同宝船
葫芦形戳记清晰可见
这枚十两金条尺寸82.3*27.3*16.9毫米,重368.0克,长条状,造型端正,两头翘起,中间为葫芦形戳记,寓意福禄如意。金条色泽纯正,螺纹纤细,保存状态极佳!
从1751年远航,近三百余年漂泊,这枚颇具传奇色彩的十两金条最终得以重回南京!借此,也希冀更多身处海外的珍贵文物都能回归故土!
——原创 永银钱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