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一代国师”跌落神坛,晚节不保,文艺人设竟然都是伪装

初情看生活 2024-10-20 20:30:37

文 | 初情

编辑 | 初情

张艺谋,一个在中国电影史上无法被忽视的名字,一个被冠以“国师”称号的导演,近年来,这位曾经缔造无数经典的电影大师,却频频被质疑“晚节不保”,他的作品也似乎难以重现昔日的辉煌,究竟是什么,让张艺谋从一位备受赞誉的艺术家,走向了口碑两极分化的境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张艺谋的创作初期,上世纪80年代,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崛起,他们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向世界展现了一种全新的中国形象,张艺谋的成名作《红高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部电影以其浓烈的色彩、原始的生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诠释,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也让张艺谋的名字响彻国际影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伴随着国际声誉而来的,却是对张艺谋电影中“东方奇观”式的呈现方式的质疑,从《菊豆》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似乎热衷于展现中国文化中最为隐秘、最具感官刺激的一面,这种刻意迎合西方观众“猎奇”心理的创作手法,为他赢得了票房和奖项,却也招致了“扭曲文化”、“贩卖民族苦难”的批评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94年,张艺谋拍摄了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这部电影一改他以往浓墨重彩的风格,以朴实、克制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活着》被许多影评人视为张艺谋最深刻、最触及灵魂的作品,它不仅获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也让张艺谋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活着》却因为触及敏感题材,在国内遭遇了禁映的命运,这件事对张艺谋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开始意识到,在中国,电影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与政治、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产物,在“艺术追求”和“现实困境”之间,他必须做出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后,张艺谋的创作方向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开始尝试更加商业化的电影类型,拍摄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作品,试图在艺术和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横空出世,这部斥巨资打造的武侠大片,以其恢弘的场面、精美的画面,以及对历史的重新演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英雄》的成功,标志着张艺谋彻底完成了从一位艺术片导演到商业片导演的转型,他开始频繁接拍商业大片,并担任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将张艺谋推向了事业的巅峰,他也被官方赋予了“国师”的称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伴随着“成功”而来的,却是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有人批评他江郎才尽,失去了创作的灵气;有人指责他过度商业化,沦为了“主旋律”的传声筒;还有人认为他为了迎合市场,放弃了对艺术的追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这些质疑,张艺谋鲜少正面回应,他依然保持着高产的创作状态,拍摄了《金陵十三钗》、《归来》、《长城》等一系列作品,但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口碑还是票房上,都难以再现他早期的辉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顾张艺谋的创作生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所面临的困境:在“服务意识”和“艺术追求”之间,他始终无法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早年的他,试图用“东方奇观”式的电影语言,敲开西方世界的大门;后来的他,则选择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来满足市场和官方的双重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是迎合西方,还是取悦市场,都无法掩盖张艺谋作品中艺术性的缺失,他似乎已经失去了创作的初心,变成了一个精明的商人,一个听话的工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年过七旬的张艺谋,依然活跃在电影创作的第一线,他还会带给我们惊喜吗?他还能找回曾经的自己吗?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仅用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0 阅读:424
评论列表
  • 2024-10-20 22:04

    艹,又抓住了一个人间清醒

  • 2024-10-21 11:22

    带色情的电影获奖,是外国人喜欢的,为什么?

  • 2024-10-20 22:05

    当年我们公司有个大神发帖子说它生娃太多引发讨论,然后被网警给办了[滑稽笑]

  • 2024-10-21 08:14

    重女轻男导演。水平就是这样。

  • 2024-10-20 22:28

    这种主还谈什么晚节、早就满地鸡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