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7岁少年在家造“核反应堆”,害死母亲全城数万人受疏散

青春逐梦之旅 2024-12-03 17:35:50

文|娱栀

编辑|娱栀

本文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相关信源在文章结尾和文中截图

前言

一个少年十几岁的年纪,却制造出一个堪比核泄漏的事件,迫使上万居民撤离家园。

他不是恐怖分子,也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仅凭自己的兴趣和执着,竟然在自家后院建起了“核反应堆”。

这一切是天赋异禀的体现,还是对科学的无知挑战?

从兴趣到灾难的演变

大卫·哈恩的科学冒险始于一份生日礼物,本简陋的《化学实验宝典》,这本书启发了他的兴趣,也让他走上了一条非凡的道路。

刚开始他用简单的实验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从制作烟花到提炼气体,手法虽然稚嫩,却显示出惊人的学习能力。

他甚至通过打工赚取实验材料的费用,用工具店买来的小零件组装出了功能不俗的化学装置。

故事的方向很快发生了变化,随着实验难度的升级,大卫的追求从普通化学转向了核能领域。

他开始搜集元素周期表中的稀有元素,不惜利用各种手段获取放射性材料。

这些材料以微量分布在日常物品中,烟雾探测器中有镅,煤油灯罩中有钍,旧钟表中有镭,他像拼图一样一点一点地凑齐了它们。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却可以通过自学,将这些分散的资源整合成一座小型核反应堆。

反应堆搭建的初期,辐射指数逐渐上升,但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卫对此并不满足,他不断改进设计,希望使反应堆产生更大的能量。

但是他对辐射的破坏力缺乏足够的理解,也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直到他用仪器测量到母亲房屋周围辐射超标数百倍,这场实验的危害才开始显露。

即使发现问题,大卫仍然选择隐瞒,他将材料转移到车内,试图掩盖一切。

一次偶然的偷窃事件让警方发现了车后备箱中的放射性物质,随后整个事件被曝光,联邦辐射应急小组迅速介入,4万名居民被迫撤离,而故事的代价才刚刚显现。

致命实验背后的执念

大卫·哈恩不是普通的孩子,他的聪明才智无可否认,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执念,一种超出年龄的偏执。

他不只是兴趣使然,而是怀着一种几乎疯狂的渴望,想要建造一个“永不停歇的能量源”,在他心中这是一个既浪漫又伟大的目标:当世界能源枯竭时,他的发明可以拯救人类。

为了这个目标他展开了无比大胆的行动,他知道从正规途径获取核材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他的聪明大脑让他找到了一条独特的“捷径”。

他伪装成核物理学教授,通过书信与美国核管理委员会的相关人员沟通套取信息。

措辞严谨知识扎实,甚至连专业人员都没有起疑。通过这样的手段,他了解到了放射性材料的提取原理。

大卫将这些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行动,他从电子商店批量订购烟雾探测器,拆解后提取出微量的镅,从煤油灯罩中收集钍,甚至找到办法提炼锂电池中的锂。

他将这些“元素碎片”像拼图一样整合起来,构建了一个粗糙但功能齐全的中子枪,这台设备让他能够将微量放射性物质进一步“激活”,增加其能量。

更疯狂的是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材料,他甚至从捷克的一家公司骗得了一块铀矿样本,尽管样本中的铀浓度极低,但在他的眼中,这些资源已经足够。

他昼夜不息地提取这些物质,无视安全风险,没有防护服,没有铅板,只有他和那些逐渐散发出致命辐射的金属块。

在反应堆初步成型后,大卫变得更加偏执,他将目标瞄准了增殖反应堆,这是一种比普通核反应堆更先进的装置,可以在运行过程中“制造”更多的核燃料。

他坚信如果自己能成功,便会在科学界留下不可磨灭的名字,可惜的是他的天赋没有被引导到正确的方向,这种不受约束的执念,正在逐渐侵蚀他的理智。

整个实验过程,他几乎是孤军奋战的,他的父亲早已失去耐心,母亲虽然宽容,却完全不懂科学也无力制止。

当有人试图询问他的实验内容时,他会变得格外警惕,甚至表现出不正常的敌意,他将自己深深封闭在后院的棚屋中,和那些放射性材料为伴,完全忽视了这些物质的隐性杀伤力。

几个月后仪器上的数据让大卫感到震撼,他发现自己不仅实现了目标,还让周围环境的辐射指数达到了危险水平。

但他的反应并不是停止实验,而是试图隐瞒,他将放射性物质装进车内,打算找个偏僻的地方处理掉。

这个计划因为一起意外事件而彻底破灭,他因偷窃车轮胎被捕,警察在检查车辆时发现了这些放射性材料,事态迅速升级。

随着联邦应急小组介入,事情的影响范围被彻底曝光。

辐射浓度的报告令人触目惊心:大卫的反应堆已造成周边辐射指数超标数百倍,影响范围扩展到方圆几公里,这不仅威胁到他自己,也让他的母亲以及数万居民置于危险之中。

家庭与社会的崩塌

大卫·哈恩的实验不光摧毁了他的健康,也彻底摧毁了他的家庭。当警方揭开真相时,新闻迅速传遍全美。

他被媒体冠以“核童子军”的称号,尽管这个称呼听起来充满戏谑,但背后却是冷酷的现实。

他的实验导致辐射泄漏,迫使密歇根州奥克兰县的4万多居民紧急撤离,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原本的生活,对于邻里和社会而言,他不再是一个天才少年,而是一个让人恐惧的威胁。

母亲的房屋被美国环保署列为危险场所,里面的物品无一幸免,全都被清理销毁,这不光意味着巨额经济损失,更是精神上的沉重打击。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这种社会性破产几乎是毁灭性的,无数的谴责、愤怒的目光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困境,让这个家庭彻底崩溃。

对母亲而言儿子的大错是一个无法承受的负担,从最初的宽容和支持,到后来被迫面对外界的非议和邻居的责难,她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

在事件发生不到一年后,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的离世将悲剧的阴影笼罩在整个家庭之上,而这一切都源于大卫的一场实验。

大卫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他无法面对母亲的离世,也无法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活。

辍学后的他试图重新振作,加入了美国海军,甚至在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上服役。

无论是在军旅生涯中,还是退役之后,他始终被自己的过去所缠绕,他的精神状态日益恶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更是让他的人生雪上加霜。

更糟糕的是他对核能的执念并未消退,在2007年大卫因涉嫌拆除公寓楼的烟雾探测器而被捕。他的目的显然不是偷窃,而是从中提取镅这一放射性材料。

被捕后他被判处90天监禁,并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治疗并未能扭转他的命运,那些年的孤独和迷茫,将他彻底推向深渊。

他曾经引以为豪的天才,如今变成了一场无法摆脱的诅咒,而他的家庭也在这场风暴中被彻底摧毁。

那么经历了这么多磨难的大卫又将何去何从呢?

悲剧的尾声与未竟的梦想

在无数的闪光天赋中,大卫·哈恩的结局显得尤其悲凉,尽管经历了母亲的去世、家庭的崩塌以及无数的谴责,他仍然试图寻找一种意义来延续他的生活。

在服役期间他的工作与核能有关,但退役后这种曾经让他引以为豪的才华却变成了困住他的牢笼。

成年后的大卫并没有停止对核能的追求,尽管他多次尝试振作,但偏执与孤独始终困扰着他,他的面容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变得疮痍满布,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2007年警方发现他再次试图组装放射性装置,这让他成为了社会的隐形威胁,他的冰箱中储存着危险的中子源,这一发现让执法部门不得不介入,大卫最终被判入狱,并接受精神治疗。

这并未能改变他的命运,他因长期酗酒和药物依赖,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大卫曾经的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用创新为世界带来改变,最终被一场接一场的灾难粉碎。

他所热爱的科学,从未回馈给他想象中的荣誉,反而带来了无尽的痛苦,2016年大卫·哈恩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死亡原因被确认为酗酒和药物中毒年仅39岁,这个名字被贴上了“悲剧”的标签,却也成了一种符号,他的故事被写进了书籍,被拍成纪录片,甚至出现在影视剧中。

尽管他的人生以失败告终,但他的经历引发了人们对天才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结语:

大卫·哈恩的天赋让他在化学实验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却也因缺乏引导而走向极端。

他的实验虽源于对科学的热爱,却因对风险的无知而酿成灾难,危及了家庭与社会,他的生命在孤独和执念中谢幕,但他的经历却成为反思的契机。

科学探索需要勇气,但更需要规范,天赋需要发挥,但更需要正确的引导。

参考资料:

美国HARPERS杂志 - The Radioactive Boy Scout放射性童子军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