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调军长”刘贤权,得知自己晋升,为何还让人保密

墨香书卷流年 2024-11-29 20:33:5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滇南的战火仍未平息。

刘贤权率部鏖战南疆,指挥若定,正全神贯注地布置作战,突然从陈赓大将口中听到:“刘副军长”。

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被提拔了,但他的反应,不是欣喜,而是对身边的警卫员说了一句:“这事暂时不要对外讲。”为什么晋升这么大的事,他却让人保密?

红军出身:从江西小山村到抗战前线

1929年,红军在江西如火如荼地开展活动,年仅14岁的刘贤权,目睹红军帮助百姓分田地、打土豪,心生向往,瞒着家人报名参加了红军,成为一名战士。

部队的生活艰苦,却也让刘贤权迅速成长。

身体壮实,头脑灵活,很快在战斗中展露出指挥才能。

从基层的通讯员,到带领小队执行任务,他一步步向前迈进,1930年,刘贤权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坚定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贤权转战华北,率领部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

常常深入敌占区,组织突袭和破袭战,指挥果断,作风顽强,在一次伏击日军运输队的战斗中,带领部队缴获了大量弹药和粮食,为根据地的抗战提供了重要物资补给。

滇南鏖战:从师长到副军长

1949年初夏,刘贤权率领第114师南下,滇南的战斗打得格外紧张。

国民党军凭借滇南的复杂地形,试图构筑最后一道防线。

而刘贤权接到的命令十分明确:必须突破敌军阵地,迅速解放滇南,为全国解放扫清障碍。

刘贤权指挥的114师,是四野的主力部队之一,滇南的战斗环境,让部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山路狭窄、沟壑纵横,运输补给极为困难。

国民党军在山头修筑坚固工事,还利用天然的险要地形设置火力点,对任何靠近的解放军部队进行疯狂压制。

刘贤权在开战前,连续几天没睡好觉。

带着作战参谋反复研究地形图,亲自爬上前线观察敌情,这样的亲力亲为,是刘贤权的常态,总是站得很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布防,不允许战士们光靠地图推测。

战斗前夜,刘贤权召集部队骨干开会,逐一分析敌军阵地的特点,还为每个连队制定了细致的行动路线。

反复叮嘱大家:“记住,山上有敌人的火力点,一定要多用地形掩护自己,活着打赢这场仗。”

战斗的第一天,114师在炮火掩护下向敌阵发起进攻。

刘贤权站在前线指挥所,紧盯着望远镜中的战场局势,前沿的部队,刚刚突破敌军一道防线,就遭遇猛烈反击。

山坡上敌军的重机枪喷吐着火舌,子弹像雨点一样砸在前进的战士周围。

“再向左绕一点,压下火力点!”刘贤权迅速调整部署,命令一个加强排从敌军侧翼悄悄潜入,炸毁了几个关键火力点。

战士们喊着口号冲上山坡,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经过数小时的拉锯,刘贤权的部队,终于在日落前拿下了一道山头。

敌军损失惨重,仍负隅顽抗。

他们在后方阵地,设置了更多地雷和伏击点,试图阻止114师的推进,刘贤权一边鼓励部队士气,一边重新调整战术。

刘贤权亲自带着侦察兵,前往前线勘察,指挥部队避开陷阱,从更隐蔽的侧翼绕道出击。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114师成功突破敌军防线,歼灭了一个整旅,彻底占领了滇南的战略要地。

战士们欢呼雀跃,而刘贤权只是疲惫地笑了笑,说了一句:“回去补觉。”

就在战斗结束后的一次作战会议上,刘贤权意外听到,陈赓大将称呼他为“刘副军长”。

刘贤权愣了一下,随即站起身敬礼:“是不是叫错了?”陈赓笑着说:“没错,你已经被提拔为副军长了,文件还没正式送达,先让我提前告诉你。”

刘贤权听后并未表现出喜悦,而是低声对警卫员说:“这事暂时不要对外讲,上级还没正式宣布,别影响战斗任务。”

抗美援朝:沙场之上再立新功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刘贤权作为志愿军某军副军长,再次走上战场。

这一次,面临的敌人装备精良,空中优势明显,条件之恶劣。远超之前的任何一场战斗。

寒风、饥饿、炮火,他带领的部队在这些重重困难中仍然顽强向前。

朝鲜的冬天寒风刺骨,战士们的手脚冻得麻木,连扣动扳机都成了一件艰难的事。

一次,刘贤权率部在长津湖一带执行任务,突然接到报告,前方一个连的补给中断,已经与主力失去联系。

刘贤权想到,这个连队很可能被敌军包围,情况十分危急。

当即决定,亲自带一支突击队前去救援,为了避免暴露位置,部队放弃了重型装备,依靠步枪和手榴弹,从敌军火力最薄弱的一侧迂回突进。

雪地里,战士们踩着冰冷的积雪,匍匐前进,衣服和皮肤都被冻得僵硬,手掌因为握枪而开裂。

刘贤权始终走在最前面,手中攥着地图,时不时用军靴在雪地上标出行进方向。

对警卫员说:“如果连队没救出来,我这个副军长就别回去了。”

经过七个小时的潜行,刘贤权带领突击队,成功接近被困连队。

刘贤权命令主力趁机突破防线,与连队成功会合。

走到连队的指挥所,拍着连长的肩膀说:“辛苦了,带着人赶紧撤!”

这次突围战,刘贤权不仅救出了被围困的部队,还击毙了百余名敌军,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战士们看着他满身泥泞的军装,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我们的军长,不怕死!”

志愿军的艰苦条件,远超想象,要与敌军拼杀,还要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

刘贤权始终,与士兵同吃同住,从不搞特殊化。

棉衣打了好几处补丁,鞋底也磨得露出了线头,警卫员劝他说:“首长,换件厚一点的衣服吧,后勤那边还有库存。”

刘贤权摇摇头:“让战士们先穿,我这件还能撑一段时间。”

一个冬夜,部队行军途中,刘贤权发现一名士兵躺在雪地里,脸冻得发紫。

他立刻停下来,用自己的大衣将士兵裹住,喊来担架将他送到后方救治。

他是严谨的指挥官,更是值得信赖的战友。

他的名字低调,却深深刻在每个士兵的记忆里,成为那个寒冷战场上的一抹亮光。

青海岁月:为边疆建设尽心竭力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刘贤权回到国内,被调往青海,担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青海省军区司令员。

那时的青海条件极为艰苦,交通闭塞、气候恶劣,刘贤权却毫无怨言,立即投入到工作中。

青海地处边疆,国防地位十分重要。

刘贤权经常深入偏远的哨所,了解官兵的生活状况。

他会冒着大雪翻越高山,走十几公里才到达一个边防哨所,哨兵看到他时,大吃一惊,连忙敬礼:“首长,您怎么来了?”刘贤权拍拍哨兵的肩膀说:“我就是来看看你们,顺便陪你们聊聊。”

还亲自参与边防设施的修建,带领士兵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他常说:“边疆的稳定,离不开每一个守卫者的努力。”

在青海的岁月中,刘贤权不仅致力于国防建设,还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提出修建水利工程的计划,解决了许多牧区的用水问题。

还推动农田复垦,帮助农民恢复生产,青海的干部群众提到他时,总会竖起大拇指:“这是个好司令,为我们做了不少事!”

结语

刘贤权一生低调,注重实干,从红军战士到开国将领,再到青海的建设者,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

他的晋升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一句轻描淡写的“保密吧”;

他的功绩没有大肆宣扬,只有青海高原上默默耸立的边防哨所。

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也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人民的军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