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荷游记」(3)那些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是谁画的?

看历史信息小俊 2024-08-23 01:06:32

敦煌,在古代南有阳关,北有玉门关,两关之外,则是连绵不绝有重兵防守的长城。因而它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咽喉锁钥的地方。

时至今日,那些带着驼队,踏着声声驼铃的节奏款款而行,前往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的商人们早已不见了踪影。到敦煌的人,都是冲着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景点而来的。

敦煌火车站(建造时的标准是五十年不落后)

2017年10月,我也来到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游览了两天。到敦煌一下车,我们就直奔有着东方卢浮宫之称的莫高窟。

到莫高窟去游览,按景区规定,所有游客在实地参观莫高窟之前,必须首先在数字影视展示中心观看两部主题电影。

这两部电影,一部是介绍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的《千年莫高》。此片内容如一幅恢宏壮观的历史画卷,它用电影艺术语言,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形成、佛教东传、莫高窟的营建等内容,让观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受。

另一部是展示精美石窟艺术的《梦幻佛宫》。影片对莫高窟最具艺术价值的7个经典洞窟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介绍 。这种超高清8k数字球幕电影,是在穹窿形的放映厅里放的,观众周围圆形的墙壁和穹顶都是银幕,给人的感觉是和进入洞窟实地观看没有什么区别,效果非常好。

这座建在沙漠之中的流线形建筑,就是莫高窟数字影视展示中心。

看完电影,再行车十分钟左右就到了莫高窟。莫高窟名字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说法是:因它建在沙漠高处,原名"漠高窟",意为“建在沙漠高处的洞窟",因"漠"与"莫"相通,遂写为"莫高窟“。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始建于北魏时期。史料记载,北魏时期的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在此挖了第一个洞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最后开窟的年代为元朝,可见它断断续续前后用了整整一千年的建造时间。这个阶段,正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之后长期分裂割据,到各民族由冲突逐步走向融合、南北由对抗逐步走向统一,最后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发展时期。

莫高窟与同为北魏时期所建的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但它比其它几座石窟建造时间要早一百多年。

与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均为朝廷出资营建不同,莫高窟完全是由个人出资建造的。建造这些洞窟的有官员、僧人、名门望族、甚至还有不少生活不富裕的百姓。有钱的人建大洞窟,无钱的建小洞窟。所以,莫高窟洞窟的面积大小悬殊,大的有2OO多平方米,小的不足1平方米。

莫高窟部分洞窟的外观

人们为什么要自掏大量钱财来建造这些石窟,并塑像和绘画呢?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佛法无边,想通过开窟塑像来求得佛祖的庇佑,这当然只是一种心理安慰!

可能是出于对佛的尊重和敬畏,出资建造者都称为供养人。正因为是私人营造,所以在雕塑和绘画中,还有一些供养人的像。

可能塑像的费用要大一些,所以供养人的塑像不多,导游只介绍了第17窟(即藏经洞所在的洞窟)供养人唐代河西都僧统的塑像。此人俗姓吴,是一位高僧,学养丰富,精通佛理,被唐宣宗封为河西都僧统,统管吐河西地区的佛教事务。但在壁画中出现的供养人的画像就比较多了!

第十七窟,王道士在此发现藏经洞。(发现经过见前文《罪人?功臣?说不完的王道士》恕不赘述)

第十七窟供养人唐代河西都僧统的塑像

第96窟供养人,于阗国王和王后画像,像前书:“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即是窟主”。绘于宋朝初年

第130窟供养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像(敦煌研究院第二任院长段文杰临摹)

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是九层楼,楼高45米,依鸣沙山的山崖而建。此楼为唐代始建,始建时只有两层,后逐渐加高,直到1935年才建到九层。里边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因该楼位于景区的北区,所以这尊佛像又叫“北大像”。

在九层楼前留个影

九层楼的飞檐上都挂有风铃,不知为什么当地人把它叫作铁马。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回忆敦煌岁月的文章《从铁马响丁当说起》,这标题中的铁马就是指的九层楼上的风铃。

在九层楼一楼供奉的弥勒菩萨造像(北大像)

这是法国人伯希和1908年3月到莫高窟时,他的同行者拍摄的九层楼,当时只建了五层。

莫高窟分为南、北两区。据导游介绍,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人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

不过,由于目前每年的游客数量剧增,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文物保护极为不利。因而目前部分洞窟已经关闭,只有部分洞窟对外开放,且限定进入时间并不准拍照。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宝库。作为一个普通的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首先那些绘画和雕塑带给你的是视觉上的冲击。

——人物形象和图案是那么的精美。在绘画和雕塑中,有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许许多多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中,尤以飞天的形象最为俊美。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介绍,飞天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你看下面这些唐朝人画的飞天,体形丰满圆润、神情庄重,拖着长长的飘带在空中自由翱翔,反映了唐人的以肥为美的审美情趣。

莫高窟壁画中飞天(临摹品)

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

莫高窟手端莲花的冷艳美人(雕塑)

莫高窟里显得富丽堂皇的装饰图案

——壁画和雕塑的色彩仍是那么鲜艳。进入洞窟的人,都会惊叹:这是一千多年前的作品吗?但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些国宝级的艺术品,是无人敢在它上面再涂抹颜色了!

它们之所以历经一千多年仍是这么亮丽,是它用的矿物颜料而非现在的化学颜料,这种精选各种颜色的矿石研磨而成的颜料,是最原始的也是最好的颜料,它不容易褪色。再加之敦煌降雨量小,空气干燥,又处于装了门的洞窟中,能保存这么好,应是不难理解的。

莫高窟雕塑(隋唐时期的作品)

敦煌的雕塑

148窟释迦牟尼的涅槃像(又称卧佛)长14.7米,建成于唐大历十一年(776),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

其次,这里壁画的內容十分丰富,包含了佛经故事、山川景物、战争、音乐舞蹈、体育(如骑射、角力、投壶、蹴鞠、弈棋等)以及狩猎、耕作、纺织、交通工具、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是北魏之后1OOO多年来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非常形象的史料。

我们从这五彩缤纷的壁画里,似乎能听到历史留下的雄浑凝重的回响!所以来此学习考察的除画家外,还有不少如宗教、历史、民俗、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学者。

敦煌壁画中人们在使用天平秤

敦煌第302窟壁画,人们用桔槔提水。

专家们认为,莫高窟绘画的艺术成就和研究价值,要高于雕塑、建筑的价值。

这些多达四万多平方米的绘画,作者均没留下姓名。那么这些精美绝伦的壁画是谁画的呢?专家考证,这些画的作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僧官,二是画僧,三是游走四方的纯粹画工。其中以第三类——纯粹画工居多。这些民间画家,半是为了艺术,半是为了生活,凭借自己的艺术才能,以满足衣食之需。他们来到敦煌,根据洞窟供养人的要求作画,作画时就在洞窟里起居。完工后,领了供养人给的一点报酬就走了,再也见不到他们的身影了。正是这些伟大而又优秀的无名艺术英才,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令人想不到的是,莫高窟的壁画并不是一层。由于石窟是凿在鸣沙山的壁崖上,墙壁都是沙子和卵石。在壁上画画,先要在沙石墙的表面涂上泥巴、石灰,使之平整才能画画。从北魏到元朝,历时一千多年,时间太长了,可能有不少洞窟成了无主洞窟,所以后人在无主洞窟的画上再铺一层泥巴、石灰,重新画。几经反复,使之形成了好几层壁画,赿到里层,画的年代赿久远。

最早发现这一秘密的是大画家张大千。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张大千带弟子到敦煌临摹壁画。

一天,他们在第20号窟临摹一幅五代壁画时,偶然发现画的右下角剥落的一小块壁画里面,隐隐约约还有颜色和线条,他感觉画的下面还有画。

当天晚上,张大千到上寺请教老喇嘛,老喇嘛说:“我幼年进庙时,老法师带我去看壁画,曾经对我说,莫高窟到处是宝,画下有画,宝中有宝。”

张大千在莫高窟临摹壁画

出于好奇或是想发现更多的艺术品,张大千把外层的五代壁画临摹下来后,然后剥落外层,下面果然是一幅色彩艳丽、行笔敦厚的盛唐壁画。后来,他又接连剥掉了一些壁画,果然都是画里有画。

壁画毁坏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陪都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立即电令敦煌县政府,要求查明情况上报,并对这一行为进行制止。

张大千临摹的174窟壁画

从1941年3月去敦煌,到1943年11月离开。张大千在敦煌待了将近三年,共临摹壁画276幅。

然后他在兰州等地开展了几次“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并出版了画册。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使人们对莫高窟的艺术成就有了新的认识,张大千也受到世人的赞誉。但功是功,过是过,对他毁画一事,也遭到人们广泛的病诟!

中国的莫高窟,世界的莫高窟!这个存在于黄沙中奇迹,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本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删。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