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关税惹众怒,马斯克喊话:反对60%高关税

水落又石出 2024-11-16 10:55:09

美国政府再度挥动关税大棒,宣称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60%的关税。这一举措无疑为已经紧张的中美关系火上浇油,同时也把许多跨国企业推向了悬崖边缘。

这时候,马斯克发声了:“加关税可以,但别搞‘闪电战’。”他的话简单,却犀利——仿佛在说:“企业不是用来填坑的。”

这不是马斯克第一次“顶撞”美国政府了,但这次的态度尤其明确。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动车企业特斯拉的掌门人,马斯克再清楚不过汽车行业的复杂性。

制造一辆车,少说要一万个零部件,从钢材、电池到芯片,哪一样都缺不得。如果关税骤然升高,意味着成本立刻飙升,而这种涨价可不是一个轮胎或者座椅能“吸收”掉的。

这就像是拿掉了多米诺骨牌的一块,整个供应链体系都可能受影响。特斯拉也好,福特、通用也罢,没有哪家能在不动声色间扛住这“巨型涨价”。

马斯克的这番发言让人觉得有点“意思”:身为美国企业家,他得表现出对国家利益的“忠诚”;可作为一家全球化企业的老板,他又得对市场现实低头。有人说,“马斯克够意思了,毕竟是在帮中国说话。”但其实这不仅是帮中国,更是帮所有受影响的跨国企业发声。

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得如火如荼时,特斯拉就因为关税问题被迫调整策略,结果是不得不把更多资源押注在中国市场。这一次,马斯克显然不想再重蹈覆辙:多头下注、两面讨好,结果是可能两边都不落好。

数据是冰冷的,但也最能说明问题。2023年,特斯拉在中国的产量达到了194.7万辆,占全球总量的52%。换句话说,中国不仅是特斯拉的“工厂”,更是它的最大市场。而且,数据背后隐藏的故事更耐人寻味。

中国市场不仅贡献了大量销量,更重要的是这里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从电池到电机再到电控,几乎没有短板。美国要想在短时间内取代中国供应商,难度比攀登珠穆朗玛峰还大。毕竟,供应链的形成是市场优选出来的,想要轻易改变这个“优胜劣汰”的结果,代价可不低。

不少人误以为,企业“断链”是个简单的决策,只要高层拍板,立刻可以落实。然而,现实可没有这么简单。一个产业链的形成不是一天的事,背后有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积累。

就拿特斯拉来说,车间里生产线可以搬迁,可上游供应商怎么办?为工厂供货的零部件制造商、配套企业多如牛毛,这些企业能像特斯拉一样跟着搬走吗?而且,搬迁后的地区是否具备相应的配套资源?这些问题都不是说搬就能解决的。就像我们常说的“造车容易,造好车难”,这不仅是技术的难题,更是一个生态系统的重建。

马斯克的声音其实揭示了全球化的一个“死结”:单一市场依赖确实有风险,但一刀切“脱钩”又往往自损八百。对企业来说,全球化布局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市场优先级在哪里,投资就会流向哪里。

可一旦“脱钩”成风,企业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成本去重建一个供应链,而这往往会事倍功半。如果政策能够设定“缓冲期”,让企业有时间进行调整,也许情况会大不相同。这不仅是企业的诉求,更是维护市场稳定的必然选择。

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年代,全球化企业的生存法则越来越清晰:多元化布局才是王道。马斯克这次呼吁设定缓冲期,其实就是希望企业能够有时间去“布局多元化”。

否则,今天的高关税让跨国企业焦头烂额,明天一个突发的地缘政治事件又会让他们措手不及。在这个游戏中,马斯克的算盘很清楚:缓一缓,把局面理清了,再决定下一步要怎么走。

新能源产业正处在爆发式增长的窗口期,中美博弈的确会让全球化产业链产生新的变化。但盲目的关税壁垒,只会变成行业发展的紧箍咒,把企业拽回原点。

或许,对于那些手握政策权力的人而言,是时候认真思考了:推动产业进步的方式是适应市场规律,而不是随意“干涉”市场的正常运作。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