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类疾病,在相当长时间里属于疾病的“少数派”,近几十年来,由于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患者数量急速蹿升,在我国,心脑血管类疾病已成为居民病亡的首要原因。
为了降服心脑血管疾病,科学家们针对发病机理进行艰苦摸索,在19世纪末期发明了阿司匹林,成为对付心血管疾病的良药,有人称赞是“继青霉素之后最伟大的医学发明”。但1970年代以来,另一个治疗心脑血管问题的“好药”横空出世,完全盖过了阿司匹林的光芒,这种药物叫“他汀”。
他汀最早由日本科学家发现,临床大量数据证实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坏胆固醇”)水平,抑制血管内皮组织出现各种炎症,很快成为预防卒中和冠心病的主力药物。现代医学认为,他汀药物是心血管医学的基石。
历经四十年的发展,他汀已发展了三代,共7种药物:第一代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第二代是氟伐他汀;第三代是患者耳熟能详的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
我国患者通常选用中小剂量的他汀,常见于阿托伐他汀10mg—20mg,瑞舒伐他汀5mg—10mg,普伐他汀20mg—40mg,匹伐他汀2mg,等等。
他汀药物通过抑制肌体还原酶的活性起效,还原酶是坏胆固醇的原料,原料减少了,坏胆固醇就不再增加,而且逐渐分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威胁就大降。由于还原酶主要存在于肝脏,所以他汀的主战场在肝脏。
很多患者只知道他汀药名,只知道遵医嘱用药,对他汀类药物有什么作用、服药注意什么事项、有哪些配合措施等并不了解,有必要进行科普。
一、他汀药物的4大作用。
一是血脂的“升降机”,增加好血脂,打压坏血脂。血脂是人体合成代谢的必需物质,但血脂里面有“好人”,也有“坏人”,还有“墙头草”。
“好人”就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是血管废料的“搬运工”、血管卫生的“清洁工”,自然数量越多越好,他汀类药物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数量。
“坏人”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是血管废料“制造者”,促成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属于血管变坏的“首恶分子”。他汀类药物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另外,血管还有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两个“墙头草”,他汀类药物可以对它们实施有效管控,防止局面变坏。
二是血管内皮的“保护伞”。如果低密度胆固醇很早就捣乱,时间比较久,那么血管内壁就有大量斑块,是诱发炎症、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推手,他汀药物可以抗炎,保护内皮。
三是血管内皮废料的“破拆工”,血管内皮自身会代谢,时间久了,凋亡的内皮细胞出不去,同样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他汀药物充当了凋亡内皮细胞的破拆工作,减少血管问题。
四是血管斑块的“维修员”。当血管斑块具备一定规模,容易破裂,其诱发血栓的风险随之增大,他汀药物可以发挥维修稳定作用,将已有的斑块管理好,不稳定的斑块固定住,减少心梗脑梗概率。
二、他汀药物4个注意事项。
1、服药时间要克服思维惯性。有的患者固执认为吃他汀一定要在晚上,因为过去第一代、第二代他汀是短效他汀,晚上服用才更好发挥作用。但现在第三代他汀,半衰期都在14小时以上,属于长效他汀,早晚服用都可以。
2、服药不要太随意。虽然第三代他汀使用人数最多,半衰期长,有的患者病程管理不严格,想隔天服用一次,或每天吃半片,或加量吃,这些行为都不可取,不提倡,要因人而异,根据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其是。
3、需要尽快服用他汀的人群有哪些?已确诊冠心病和缺血性脑血管问题、颈动脉狭窄度超过50%、坏胆固醇含量超过4.9mmol/L、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坏胆固醇含量超2.6mmol/L、高血压患者坏胆固醇含量超3.4mmol/L等,这些情形都需尽快服用他汀。
具体怎么吃、服药量多少、与什么降脂药物配合服用,需遵医嘱。
4、服用他汀有4个禁止:吃动物内脏、喝酒、柚子类水果、燕麦。它们要么不利于药效发挥,要么降低药效,要么起反作用。
三、服用他汀要注意4项复查。
他汀药物有优势,也有副作用,要注意扬长避短,解决方法就是在服药后首年的第1、3、6、12个月复查,以后每年定期复查,有4个检查项目:
1、血脂4项,就是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不同人群有不同指标要求。
2、肝功能,主要看转氨酶,如果超出正常值3倍,要停药查明原因。
3、血糖,主要看有没有诱发糖尿病风险。
4、肌酸激酶,当出现肌肉疼痛、乏力酸痛等情况,要查清有无肌肉损伤问题。
总之,他汀药物是当前降脂、防控心脑血管问题的主力军,要认清其作用,避免错误操作,注意用药监控,确保用药达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