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背刺“尽忠报国”,而非“精忠报国”,“错误”因何而起?

浮华得历史 2024-11-13 18:47:15

——【·“尽忠”而非“精忠”·】——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桧遣使捕飞父子证张宪事,使者至,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故事记载的是:秦桧派人抓捕了岳飞和岳云父子来查证张宪的情况。

当使者来到岳飞面前,岳飞大笑说:“皇天后土,可表此心。”秦桧又让何铸审问岳飞,岳飞把衣服撕裂开来,后背露出四个字“尽忠报国”,刺青深入皮肤底层。

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的岳飞墓,其照壁上嵌有明人洪珠书写的“尽忠报国”四个字。那么,“精忠报国”是怎么来的呢?这源于《鄂王行实编年》的记载。

《鄂王行实编年》为南宋岳珂编写。岳珂是岳飞之孙,编纂此书记录其祖的一生事迹。该书原稿是岳珂之父岳霖委托国子博士顾杞所撰,编写时还“考于闻见,访于遗卒”,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被宋高宗、秦桧掩盖的史实,为研究岳飞和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绍兴三年,癸丑岁,年三十一。

平李宗亮。赐金蕉酒器。讨虔寇。擒彭友等。平固石洞。入虔州,斩十大王等。擒高聚。擒张成。召赴行在。赐袍、带、鞍、马、弓、箭等,赐宸翰“精忠”旗。除江西沿江制置使。改江西制置使兼舒、蕲州。改神武后军统制。

……

十三日,入见,上慰抚再三,先臣顿首谢而退,卒不言其功。上以其长者,益重敬之,赐衣甲、马铠、弓箭各一副,捻金线战袍、金带、手刀、银缠枪、战马、海马皮鞍各一。赐宸翰于旗上,曰“精忠岳飞”,令先师行之次建之。又赐先伯父云弓箭一副,及战袍、银缠枪各一。犒劳官兵甚厚。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寇有功,宋高宗赵构先后两次分别在战旗上亲笔写下“精忠”和“精忠岳飞”相赐。

该书另载绍兴四年十二月,岳飞部队与金人交战,御赐“精忠”旗神威大作:“十二月,自提其军趋庐州,与皋会。上遣李庭干赐先臣香、药,且赐札抚问。时伪齐已驱甲骑五千被城,皋以所从骑,遥谓虏众曰:‘牛皋在此,尔辈胡为见犯!’虏众已愕然相视。及展‘岳’字帜与‘精忠’旗示之,虏众不战而溃。”

综上所述,当年岳母刺字刺的是“尽忠报国”。电影《满江红》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其实是混淆了宋高宗的题字和岳母的刺字。“尽忠报国”是岳母对岳飞的期望,是为国家尽忠不惜牺牲一切的大义。

——【·对岳飞的敬仰·】——

“精忠报国”是后世对岳飞的敬仰,是对岳飞精神和功业的评判。

自南宋开始,岳飞的故事就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说书艺人、戏曲家、小说家创作的题材。背刺“精忠报国”最早出处为清朝文人钱彩和金丰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编著的评书《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

《出师表》是诸葛亮的忠君爱国典范之作。

岳飞所书《出师表》为大草,龙蛇竞走,挥洒淋漓,寓千钧于笔端,寄悲情于翰墨。时而如拥兵百万,驰骋沙场;时而如衔枚疾走,不闻号令。字如其人,气贯长虹,千载以下,观之凛然。文末,岳飞题跋曰:

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泪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

绍兴是宋高宗年号,戊午年即是1138年。

在这一年将近八月十五的时候,岳飞带军路过南阳武侯祠,遇大雨,未归。夜深,岳飞举蜡烛仔细观察墙壁上古人赞颂诸葛亮的文词、诗赋,以及祠前的石刻前后《出师表》,不觉泪如雨下。一夜无眠,岳飞坐着等待天明。

天终于亮了,道士献完早茶,拿出纸笔索字,岳飞洒泪挥毫,不计工拙,写了前、后《出师表》,稍稍纾解了胸中的郁闷之气。

岳飞之死是在1142年,武侯祠之行正是岳飞极感压抑之时。

岳飞说“八月望前”,正应该是明月高照之时,而不见明月。生者与死者,一为名相,一为名将,同是偏安一隅,同是抱负光复朝廷的伟志,也同是郁闷难申。

这一夜,是为情投意合而千里相会,还是因天意难违而从生向死?这一晨,是生者拜谒死者,还是死者精魂复活?那个挥毫泼墨的人,是岳武穆王,还是诸葛武侯?

人们评价《满江红》,说“孤篇压两宋”;评价《出师表》,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同为冠绝千古的名篇,一个壮怀激烈,一个哀婉缠绵。

有人认为这个跋并非出自岳飞之手,说是后人伪托,此不足论。

岳飞书前、后《出师表》刻石后有左宗棠、袁保恒、方玉润、胡升猷的题跋。

方玉润说:“此卷以武穆之神笔,写武侯之心声。固不必论其迹之真赝,而一种生气勃发,如雷电交驰,风雨骤至。有足与当日之血泪丹忱,齐日星而并河岳者。”

左宗棠亦说“断非赝书”。

读《满江红》,结合这个跋来读才完整。

从风格来看,《满江红》豪迈,此跋抑郁,所以《满江红》应该是岳飞早期之作。

一前一后,心境有天壤之别。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