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邓小平离开江西的最后一件事:想见见秘书王瑞林

千古史记 2024-10-09 20:19:49

1973年2月,邓小平已在江西生活了三年多,忽然接到了中央的通知,要求他尽快返回北京。

然而,在启程前的几天,他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请求:“我想去见一见王瑞林!”

那么,这王瑞林究竟是何许人也?以至于让邓公如此地关心?

王瑞林何许人也

1930年,王瑞林出生于山东招远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他少年时期便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从儿童团到学生救国会,王瑞林的整个青少年时期都在革命斗争中度过。目睹了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献身后,年轻的王瑞林也在心中树立了崇高的革命理想。

1946年,他参军加入胶东军区,后因东北战事紧急,调入东北军区司令部机要处担任参谋。新中国成立后,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王瑞林被调往北京,起初在政务院机要处担任办报员。他非常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日夜勤勉工作,努力证明自己。

正值国家提拔培养年轻干部之际,王瑞林的才能得到了组织的重视。1952年,他被调至邓小平副总理处,担任机要秘书。

在接下来的十五年里,他以出色的工作能力、敏锐的思想,赢得了邓小平和中央领导的信任与器重,成为了重要的机要人物。

1969年,王瑞林作为秘书随同邓小平来到江西进贤的“五七干校”劳动,这一待就是四年。在干校,王瑞林被分配到备田班,主要负责水稻种植。

他像过去在独立团当战士一样,把田地当作新的战场,身先士卒,积极投身劳动,每天都是班里最早到、最晚归的模范人物。

为了提高水稻种植技术,王瑞林虚心向县里派来的水稻专家请教,边学边总结经验,最终自己也成为了一名水稻种植的“专家”。他的努力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认可,许多人称赞道:“老王的技术比我们这些行家还厉害。”

在干校的三年时间里,王瑞林通过勤奋劳动,从“优秀干部”转变为“优秀农民”,生动诠释了“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他用实际行动展示了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发光发热的精神。

在下放劳动期间,王瑞林始终不忘学习,每天劳作结束后,他便捧着书不释手。无论多么疲累,他总会阅读各种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

据当时和他一起在“五七干校”劳动的屠建业回忆,王瑞林性格沉默寡言,但酷爱读书,凡是能找到的书他都不会错过,积累了广博的知识。

一切归于平静后,随着叶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大力支持,邓小平得以复出。邓公在江西省委的安排下,乘坐伏尔加轿车离开了劳动三年的南昌,开始了第二次外出视察。途中,从景德镇返回南昌的路上,邓小平忽然想起了同样在江西下放的王瑞林,而进贤县就在南昌附近。

得知此消息后,邓小平立即对司机说:“我想去见一见王瑞林!”于是,原本直达南昌的汽车临时改道,转向进贤县的方向,前去探望老部下王瑞林。

他乡遇故知

自1952年起,王瑞林就跟随邓小平担任秘书,十多年间,两人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上下级关系,亲如父子。

王瑞林一直称邓小平为“老首长”,有时私下里也亲切地喊一声“老爷子”。尽管两人都在江西,却一个在南昌市,一个在进贤县,相隔不足百公里,但多年未能相见。

多年过去,王瑞林从当年的年轻小伙步入了中年。

一天,李树槐派人找到正在田里劳作的王瑞林,告诉他:“你的老首长来看你了。”王瑞林听后难以置信,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赶紧奔向会客室。

他见到了已经在那等待的邓小平和夫人卓琳,瞬间眼眶湿润,虽然多年未见,但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只喊了一声“老首长……”

邓小平也站起身来,紧紧握住王瑞林的手,感慨道:“瑞林,你来了,太好了,太好了。”王瑞林激动地热泪盈眶,不停地点头回应。

“久别重逢非昨日,千言万语不忍谈。”阔别多年,邓小平和王瑞林心中都有无数的话想说,但相见的时间太短,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在征得“五七干校”负责人同意后,邓小平带着王瑞林一同返回了南昌。

一走进邓小平在南昌的住处“将军楼”,他的两个女儿邓榕和邓楠立即认出了王瑞林。尽管已有七八年未见,但她们仍像往常一样,亲切地拉住王瑞林的手,喊着“王叔叔”。在南昌,邓小平与王瑞林两人整整谈了两天,终于有机会畅所欲言,聊了个尽兴。

分别时,邓小平一家一直送他到门口,双方依依不舍。临别之际,邓小平夫妇还与王瑞林在“将军楼”前拍下了一张合影留念。王瑞林万万没想到,他还能有机会回到邓小平身边,再次与老领导共事。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

1978年,王瑞林重新回到北京,担任邓小平副主席办公室主任。

此后,他历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军委主席办公室主任、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在任期间,王瑞林为总政治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1994年5月,64岁的王瑞林被晋升为上将军衔。

在邓小平主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王瑞林坚决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落实邓小平的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尽管王瑞林按理说已经不再是邓小平的秘书,但他仍坚持随行,邓小平对此非常放心。每当有讲话稿时,邓小平都会先交由王瑞林审核。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南巡行程中,61岁的王瑞林几乎每天熬夜到很晚,兢兢业业。

邓小平去世后,王瑞林作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直到2002年11月,王瑞林将军才从领导岗位上退下。虽然年逾古稀,他依然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事业,关心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王瑞林将军始终关心老区人民的生活,退居二线后更是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参与支援老区、扶贫帮困等活动,深受老区人民的爱戴。

2014年,在邓小平110岁诞辰之际,85岁的王瑞林不顾年老体衰,亲赴邓小平故乡四川广安,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充分体现了他对邓小平知遇之恩的深深感激。

2018年12月8日,王瑞林将军走完了他精彩而传奇的一生,享年89岁。从年轻时参加革命开始,王瑞林将忠诚深植于心,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无论面对多少挫折与困难,他的决心从未动摇,反而更加坚定。

他在特殊时期的冲击与打压下依然不屈不挠,默默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即便在晚年,王瑞林依旧关心国家大事,继续为党的事业贡献余热。

虽然王瑞林同志已离我们远去,但他所留下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