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对外和善,面对父母却暴躁易怒,拥有两幅面孔?

雅山谈情感 2024-11-01 21:28:45

承认吧,你其实有两幅面孔。

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你情绪稳定,是公认的好脾气,别人踩你一脚,你都会笑着说没关系。

一回到家,面对父母,你却话都不想多说一句,还总忍不住发脾气。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01 一看到父母就烦躁可能是童年创伤遗留的应激反应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映证了很多家庭都会存在的现象。

来访者小林就深有体会:她说,小时候每次被人欺负,父母不仅不会安慰她,帮她讨回公道,反而指责她:为什么他们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肯定是你的问题。

刚开始,她还会为自己辩驳,可父母坚持给她定罪,根本听不进去。久而久之,她也产生动摇,陷入反思:也许真的是她的问题。

于是,以后遇到事情,她的第一反应是自省。

买回来的衣服不合身,她觉得是自己长胖了。理发师做的发型没有达到预期,她认为是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明明是别人撞到了她,她却反过来给对方道歉。

这就是因为童年创伤遗留的应激反应。

因为从小被习惯性否定,即使长大了也会下意识自我归因,在你的认知里,不可能是对方的问题,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对,自己不够好。

在这个阶段,你是痛苦的,压抑的。

而情绪就像一个气球,容量是有限的,膨胀到一定程度时,迟早会爆炸。

所以,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你再次面对父母,脑中的负面记忆被激活,会不自觉开启自动防御机制,将父母对你的态度和行为投射到他们身上,你一看到他们就会变得暴躁,忍不住发脾气。

你对他们的态度是消极的、反抗的,甚至还带了些厌恶。

可血缘关系的连接又让你在事后非常愧疚,责怪自己不该这样对待父母,以后不能再这样了。

但事实是,你下次还会这样,根本控制不住自己。

看到这里,你不妨听听我的建议,能够帮你有效走出困境。

第一步,你要学会自我觉察。

这可不是教你反省自己哦,而是让你清晰地认识自己,洞察自己的行为和状态。

比如你是一个怎样的人?面对他们你为什么会觉得暴躁?从客观角度来看,这件事到底是谁的问题?

找到触发你情绪的点,再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你会发现,你明明就是一个不错的人;你看到他们就烦躁,忍不住发脾气,不是因为你不孝顺,而是因为他们在刺激你,没有给你正向反馈;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你的问题,别人也会犯错。你要学会接纳自己,跟自己和解。

第二步,与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

有些痛苦是无法解决和消除的,那我们能做的就是远离。

看见父母就烦躁,那我们就少见面,有事电话联系。交谈即将触发情绪点时,我们就及时转移话题,将争吵扼杀在摇篮里,避免矛盾的发生。

02 “窝里横,外面怂”是溺爱教育的产物

窝里横这个词大家都听说过吧。

意思是在外面唯唯诺诺,在家里像个大爷一样颐指气使。

别人给了一点好处就感恩戴德,对待父母却是理所当然地索取,如果不给就恶语相加,直接甩脸色。

那是因为你知道,外面的人不会让着你,还会伤害你,但父母却会无条件包容你,不记你的仇。所以你将在外面受的气,带回到家里发泄,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欺软怕硬的表现。

那么,这种心理是怎么造成的呢?

我们在网上经常能看到,孩子当街辱骂殴打父母的新闻。

一边同情视频里年迈可怜的父母,一边痛斥这种丧心病狂的行为。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

两个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因为从小过度溺爱,父母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没有底线地纵容孩子犯错,从不指责,长此以往,让孩子的价值观变得扭曲,认为家里的一切都是服务于自己的,自己就是家里的王。

如果你也有这种情况,我想告诉你,现在改,还来得及,两个方法教给你。

第一,不要只会接受爱,也要学会回馈爱

仔细想想,父母为什么对你这么好?好东西自己舍不得吃,留给你。遇到困难,他们总会想尽办法帮你解决。

那是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他们爱你。

你曾经踩着他们的肩膀看世界,站得高了,也要记得回头看看他们,对他们多一点耐心。

例如,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带他们看看你的世界。

可能有人会说:“常老师,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啊。”

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方法了。

第二,正确管理情绪,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控制不住脾气,你可以试试每天让自己冥想二十分钟。

这二十分钟里什么都不要想,放空自己,会让你的心态逐渐变得平和稳定。

另外,你再制作一张态度对比表格,记录一下,在相同的事情上,你对父母和外人不同的态度和反应。

举个例子,父母不小心弄坏了你的东西,你是什么反应?说了什么话?朋友不小心碰坏了你的东西,你又是什么反应?说了什么话?

最后综合反思,这样的行为是对的吗?你是不是要改变一下自己?

03 价值观差异让你们无法沟通,越聊越起火

什么是价值观差异?

简而言之,就是你和父母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东西的认知和看法不同。比如你觉得享受美食是一件快乐的事,他们却觉得浪费;你觉得人要及时行乐,他们认为年轻人应该多吃苦。

这里我分成两个方面来讲。

①生存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产生碰撞

生存型消费是指为了满足生理需求的消费,主要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享受型消费则是指为了享受产生的消费,主要包括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父母和你就是这两种不同消费思想的典型代表。

父母吃了一辈子苦,习惯了省吃俭用的日子,总觉得生活不必过得多好,只要不冻着不饿着就行,甚至有时还提倡吃苦精神,将他们的想法强加到你身上。

你有过反抗,但看到他们吃着萝卜白菜,你在外面吃烤肉火锅顿时没有了胃口;你喜欢购物、买衣服,看到他们总是穿着旧衣服,心里很不是滋味,感觉自己花钱享受就是罪过,负罪感满满。

②代沟让你们无法互相共情

代沟是两代人很难跨越的鸿沟。

因为认知、思维不同,你们常常无法互相共情。

你告诉父母升职加薪了,他们让你不要骄傲,让你多存钱。你说工作很累,他们说谁不累,跟我们相比,你已经很幸福了,知足吧。他们跟你讲家里鸡毛蒜皮的事,你掺和不了,也不想听。

总之,你说你的,他们讲他们的,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在一个点上,导致你们沟通起来非常困难,越来越不想听对方说话。

那怎么办呢?

首先,换位思考,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

你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如果你经历了他们那个年代,是不是也会变得跟他们一样?

同时,你也要找个时间跟他们说说你的想法,告诉他们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带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慢慢地引导他们理解你。

如果他们比较执拗,还是不行,那你就不要继续和他们拉扯,消耗自己的能量,对他们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专注自己,把自己的人生过好就行。

你要明白,你和父母都是独立个体,拥有不同的人生,你不要用他们的人生去捆绑你的人生,也不要妄想改变他们的做法。设定界限,互不干涉,才是你们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