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朱温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常被后世史家定格在 “大奸大恶” 的框架内。提及他,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战争的硝烟、权谋的算计、统治的残酷与杀戮的血腥。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深入探寻这位乱世枭雄的内心世界时,会惊异地发现,朱温并非只有单一的残暴面孔,在他冷峻的外表下,还隐藏着一颗炽热的、充满温情的心。
人性,本就是复杂多面的综合体。哪怕是如朱温这般在历史上恶名昭著的人物,在面对至亲家人时,也会展露出柔情的一面。回首朱温的童年,那是一段充满坎坷的岁月。父亲过早离世,生活的重担便全部压在了母亲柔弱的肩头。为了拉扯朱温兄弟三人长大成人,母亲日夜操劳,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辛劳。这段艰难岁月,如同深深的烙印,铭刻在朱温的心底,成为他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角落。
幼年的朱温跟随母亲,寄宿在萧县富户刘崇家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朱温越发顽皮好动,不爱从事农活,还时常惹是生非,在当地的名声很差,大家都对他避之不及,史书更是毫不留情地记载他 “壮而无赖,县中皆厌苦之”。主人刘崇对朱温的懒惰极为不满,常常怒不可遏,挥起鞭子对他一顿责骂。然而,刘崇的老母亲却独具慧眼,对朱温另眼相看。她时常将朱温拉到身边,温柔地为他梳头,眼中满是慈爱。她还多次语重心长地对家人说:“朱三绝非寻常之人,你们日后定当善待于他。” 老太太仿若拥有一双穿透表象、洞察本质的慧眼,早早地发现了朱温潜藏的非凡潜质,这份知遇之恩,朱温始终铭记于心。
果不其然,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给了朱温改变命运的契机。他毅然投身黄巢起义军,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就此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发迹之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朱温凭借着自身的勇猛与智谋,逐渐崭露头角。从军数年后,那个曾经被人嫌弃的乡间无赖,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威风凛凛的宣武军节度使,手握重兵,称霸一方。
发达后的朱温,并未被功名利禄冲昏头脑,忘却自己的根。他心心念念着尚在萧县受苦的老母亲,立即派遣专人、备上豪华车驾,前往家乡迎接母亲前来开封享福。车驾浩浩荡荡地抵达萧县,那威风八面的排场,岂是一个久居农村的老妇所能想象的。朱母吓得惊慌失措,躲了起来,还忧心忡忡地对刘家老太太说:“朱三那孩子,自幼落魄无行,我还当他做贼早死了,怎会想到他今日能有如此风光!” 在母亲的心中,朱温永远是那个调皮捣蛋、不务正业的老三,眼前的景象让她难以置信。好在来人耐心解释,好一番劝说,才让她如梦初醒,明白这一切竟是真的。朱母喜极而泣,过往的艰辛与此刻的喜悦交织在一起,让她感慨万千。随后,她便与刘老太太携手乘车,一同奔赴开封,去开启全新的生活。
不论后世对朱温的评价如何不堪,如何斥责他的恶行,单就他发达后不忘老母,还记挂着当年给予他温暖、为他梳头的老妪刘氏这一点而言,便能清晰地窥探到他内心深处那份与常人无异的亲情。朱温对母亲,着实怀有一颗赤诚的孝心。
有一年,在繁华的开封城内,朱温特意为母亲摆下盛大的寿宴。宴会上,珍馐美馔琳琅满目,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一家人其乐融融。酒过三巡,朱温面带得意之色,向母亲夸耀道:“爹一生饱读诗书,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如今孩儿身为节度使,也算光大门楣,无愧祖先了。” 然而,朱母听后,脸上的笑容却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深沉的 “恻然” 之色。她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儿子啊,你能有今日的成就,固然不易,可你如今的行止作为,未必就比你爹强啊。” 朱温闻言,顿时愣住了,满心的得意瞬间化为疑惑,他实在不明白母亲此言何意。老太太见状,轻轻叹了口气,道出了缘由:“你二哥当年与你一同参军,为了闯出一番名堂,奔赴南方作战,最终却不幸战死沙场。如今,他的几个儿子还在砀山老家,孤苦伶仃,艰难度日。你如今尽享荣华富贵,难道就忍心对他们不闻不问吗?” 朱温听后,如梦初醒,心中满是愧疚,不禁潸然泪下,当即跪地谢罪。随后,他立刻差遣亲信,快马加鞭赶往砀山,将几个侄子接到开封,还委以重任,提拔他们担任将军之职,让他们得以重振家风。
朱母生性善良宽厚,虽身处乱世,却始终秉持着一颗仁爱之心。她深知战争的残酷与杀戮的罪孽,因而常常在朱温耳边苦口婆心地劝诫,让他切勿滥杀无辜。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朱温也曾多次放下屠刀,从他的刀下救下了不少性命。岁月不饶人,老太太久离故土,思乡之情愈发浓烈,最终积郁成疾。孝顺的朱温心急如焚,特地请来城中最有名的占卜师,为母亲占卜吉凶。占卜师一番神秘的推算后,给出了 “宜还故乡” 的建议。朱温虽满心不舍,但为了母亲的安康,无奈之下只好亲自护送母亲返回老家,让她在熟悉的山水田园间颐养天年。
坎坷童年,幸有微光朱温出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 年)的宋州砀山,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在他幼年时,父亲便早早离世,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母亲柔弱的肩头。为了让孩子们有口饭吃,母亲带着朱温兄弟三人,背井离乡,来到萧县,在当地富户刘崇家做起了帮佣。母亲整日为刘家织布洗衣,大哥、二哥负责放牛种田,年纪尚小的朱温则承担起放猪的活儿。
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朱温从小就展现出了顽皮好动的天性,对干农活极为抵触,总是想方设法偷懒。他时常偷跑出去,与村里的孩子们打闹玩耍,惹是生非,时间一长,“壮而无赖,县中皆厌苦之” 的名声便传了开来。刘崇对朱温的懒惰极为不满,每次见到他偷懒,都会怒不可遏地抄起鞭子,劈头盖脸地抽打过去。朱温的童年,在刘崇的打骂声中,满是苦涩与屈辱。
然而,在这冰冷的世界里,总有一束温暖的光悄然照进朱温的心田。刘崇的母亲刘氏,是一位心地善良、目光独到的老人。她看到朱温那被打骂后倔强的眼神,看到他偶尔流露出的机灵劲儿,心中便泛起了涟漪。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时常将朱温拉到身边,用粗糙却温暖的手,轻轻为他梳理头发,眼中满是慈爱与疼惜。她还多次对家人语重心长地说:“朱三绝非寻常之人,你们日后定当善待于他。” 在众人眼中,朱温不过是个惹事生非的混混,可刘氏却坚信,这个孩子将来必成大器。或许是朱温儿时的顽皮中透露出的果敢,又或许是他面对困境时的那份坚韧,让刘氏看到了他身上潜藏的非凡潜质。这份知遇之恩,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点亮了朱温黯淡的童年,让他在苦难中感受到了一丝人间的温暖,也在他心中种下了感恩的种子。
发迹之路,未忘旧恩朱温在黄巢起义军中摸爬滚打,凭借着自身的勇猛与果敢,屡次立下赫赫战功,职位也随之节节攀升。然而,他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刘崇母亲那份特殊的感恩之情。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小时候刘母为他梳头的温馨场景,那轻柔的动作、关切的眼神,如同冬日暖阳,温暖着他那颗在乱世中漂泊的心。
功成名就后的朱温,没有忘记曾经给予他庇护与温暖的刘崇一家。他特意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品和诚挚的敬意,前往萧县迎接刘崇母亲。当刘母看到威风凛凛、身着华服的朱温时,眼中满是欣慰与感慨。她轻轻抚摸着朱温的脸庞,眼中泪光闪烁,说道:“孩子,我就知道你定非池中物,今日果真一飞冲天了。” 朱温扑通一声跪地,向刘母行了最敬重的大礼,声音略带哽咽地说:“若无老夫人昔日的疼爱与庇护,朱温恐早已冻死饿死街头,哪有今日的荣华富贵。您的大恩,朱温永生难忘。”
回到开封后,朱温为刘母安排了豪华的府邸,还专门挑选了最贴心的仆人侍奉左右,让她尽享荣华。每逢佳节,朱温都会亲自前往刘母住处,向她请安问好,陪她聊天解闷,就像对待亲生母亲一般孝顺。在刘母寿辰之际,朱温更是大摆筵席,广邀宾客,为她庆祝生辰。宴会上,朱温亲自为刘母夹菜敬酒,还命人献上珍贵的珠宝首饰作为寿礼。刘母看着眼前这一切,笑得合不拢嘴,心中满是对朱温的赞许与疼爱。
不仅对刘母关怀备至,朱温对刘崇同样感恩图报。他深知刘崇当年虽对自己多有打骂,但毕竟收留了他们母子,这份恩情不能忘却。于是,朱温不计前嫌,向朝廷举荐刘崇担任商州刺史一职。刘崇接到任命书时,震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他万万没想到,当年那个让他头疼不已的 “无赖” 朱温,如今竟成了自己的大恩人。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赴任,在任期间兢兢业业,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也算是不辜负朱温的一番举荐之恩。
在那个动荡不安、人心险恶的乱世之中,朱温的这份感恩之心显得尤为珍贵。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让世人看到了他冷酷外表下那颗炽热的心。
母训如灯,浪子回头这场寿宴上的插曲,如同一记警钟,在朱温心中长鸣。母亲的话语,虽朴实无华,却字字如针,刺痛了他久被功名利禄蒙蔽的心。他意识到,自己在追逐权力的道路上,已然迷失了方向,忘却了血脉相连的亲情,忽略了那些真正需要他守护的家人。
在那一瞬间,朱温仿佛回到了儿时与二哥并肩玩耍的时光,二哥的爽朗笑声犹在耳畔,如今却阴阳两隔,只留下孤苦伶仃的侄子们。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在母亲的唤醒下,如汹涌的潮水般涌上心头,冲垮了他内心的冷漠与自私。
自此之后,朱温彻底改过自新,将二哥的遗孤视如己出。他亲自过问侄子们的生活起居,为他们聘请最好的老师,传授文韬武略。在战场上,他悉心教导侄子们排兵布阵、克敌制胜的技巧;在朝堂中,他言传身教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智慧。在朱温的悉心栽培下,侄子们茁壮成长,个个武艺高强、聪慧过人,成为他麾下的得力战将,为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
每当看到侄子们英姿飒爽的身影,朱温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那是亲情的慰藉,也是对母亲谆谆教诲的最好回应。他深知,若无母亲的及时点醒,自己恐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是母亲用那深沉的母爱与睿智的言辞,为他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他回归正道,重拾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情。
乱世温情,人性光芒朱温,这位在历史舞台上以权谋、征伐与杀戮而声名远扬的乱世枭雄,长久以来被史家定格于 “恶” 的框架之中。然而,当我们穿透历史的重重迷雾,聚焦于他的私人生活领域,却惊异地发现,在那冷峻、残酷的外表之下,竟潜藏着一颗炽热且柔软的心,流淌着温情的血液。
他对母亲的孝顺,绝非一时的作秀或表面功夫,而是发自肺腑、深入骨髓的敬爱。无论是功成名就后第一时间派人迎接母亲共享荣华,还是在宴席之上因母亲的教诲而幡然悔悟,亦或是为了母亲的安康不惜一切代价,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对母亲的感恩与孝顺。这种孝顺,跨越了时光的长河,穿透了功名利禄的诱惑,成为他人性中最耀眼的闪光点。
对待刘崇一家,尤其是刘崇母亲的感恩之举,更是令人动容。在那个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的时代,朱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他没有因刘崇昔日的打骂而怀恨在心,反而将刘崇母亲的点滴恩情铭记于心,在飞黄腾达之后给予丰厚的回报。这份宽容与感恩,在乱世之中显得弥足珍贵,让我们看到了他人性中善良、正直的一面。
朱温对二哥遗孤的照顾,更是其人性回归、亲情重燃的有力见证。母亲的一番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内心深处那扇被尘封已久的亲情之门。他不仅将侄子们接到身边悉心照料,还委以重任,让他们在乱世之中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这种对亲情的珍视与传承,让我们看到了朱温作为家族一员的担当与责任。
回首朱温的一生,他固然在历史的进程中犯下了诸多不可饶恕的罪孽,双手沾满了鲜血,给无数人带来了灾难与痛苦。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他人性中的那些美好品质。他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多面:既有黑暗与邪恶的一面,也有光明与温暖的一面;既有在权力漩涡中迷失自我的挣扎,也有在亲情呼唤下回归正道的觉醒。
在审视朱温这样的历史人物时,我们应当摒弃单一、片面的评判视角,以更加全面、客观、包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毕竟,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在历史的洪流中身不由己地浮沉。朱温的温情一面,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更让我们对人性的奥秘有了更深层次的探寻与思考。或许,这便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宝贵馈赠,让我们在回顾往昔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更好地理解当下,走向未来。
关注:馦鸙
阅读有良心的文章
欢迎评论、点赞、转发、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