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AFRF研究成果发布会召开,参松养心获国内外学者高度评价

桐乐说健康 2024-09-14 02:49:08

2024年9月7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ACTW 2024)在南京市隆重召开,国内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变防治最新科研成果,总结推广血管病变防治规律,促进中西医结合血管病防治发展。

会上,举行了“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SS-AFRF)研究成果发布会,引起各位学者广泛关注与积极讨论。该研究于北京时间2024年8月24日在国际心血管专业顶刊《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重磅发表。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参松养心可显著降低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房颤复发率,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SS-AFRF研究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并致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黄鹤教授,德国汉堡大学Eppendorf医院欧阳非凡教授围绕心律失常防治进展与SS-AFRF研究的临床价值进行分享。会议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玉堂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明龙教授、朱文青教授担任主持。现整理精粹如下。

发布会现场

中西结合,接轨国际

参松养心SS-AFRF研究成功发表具有深远意义

张运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在射频消融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房颤复发问题尤为突出。参松养心预防房颤再复发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显示参松养心可降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风险40%,这一发现对于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的发布将为参松养心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期待未来将研究成果推广至全国,以提升中医药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认知和应用,不断扩大参松养心的国际影响力。

张澍教授致辞时表示,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疾病,其中房颤治疗尤为关键,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有限,且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问题也给患者和医生带来挑战。SS-AFRF研究将药品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搭建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优秀平台,填补了以往消融术后药物治疗维持窦律的空白,不仅将中医药研究推向国际舞台,更显著提升了中国研究团队在心律失常领域的科研与技术水平。期待未来科研工作能够不断进步,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全面剖析,深度解读

参松养心实现心律失常防治领域重大突破

黄从新教授:鉴往识今,引领变革,新技术、新研究在心律失常防治领域大有可为

黄从新教授作主题报告

黄从新教授认为,在心律失常防治领域,尽管医学界对心脏的基本结构和基因序列有了深入了解,但许多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仍为未解之谜。目前,研究主要依赖于异位兴奋灶、触发活动和折返等经典微观层面的机制分析,以及结构重构、电重构和神经重构等新认识。然而,上述研究往往缺乏宏观整合,过分依赖动物模型,且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脱节。尽管射频消融术等干预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革命性进展,但复发率升高、肾功能损害及传导阻滞等风险也随之而来。

药物治疗方面,西药的治疗正效应常被不良反应负效应抵消,导致疗效不佳。近年来,中医药在心律失常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基础研究显示,参松养心可改善因缺血导致的心肌微循环障碍,通过调节内皮源性血管舒缩剂、上调 VEGF 和 eNOS 表达,控制心血管舒缩、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代谢并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有效治疗心律失常。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参松养心治疗室早疗效优于美西律,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普罗帕酮相当,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可提高心室率7.15次/分。此外,参松养心治疗心衰伴室早和窦缓伴室早的研究表明,参松养心在显著降低室早次数的同时,还能提高缓慢心率,同时改善心功能。

最新发布的SS-AFRF研究结果表明,参松养心胶囊可降低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率7.9% ,降低复发风险40%。黄从新教授指出,该研究提示参松养心可通过调节心脏多离子通道、神经重构及改善心肌血供等机制降低房颤复发风险,为心律失常治疗提供新视角。

黄从新教授表示,未来仍需对中药及中药组方进行深入挖掘;除此之外,智能电子心脏起搏装置、远程机器人磁导航消融和仿生神经元芯片等人工智能在医学应用中也具有广阔前景。此外,平行宇宙与量子科学的研究可能为医学带来新的理论和实践突破,引领临床进入一个全新的医学时代。这些发展方向不仅会推动心律失常研究的进步,也将为整个医学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黄鹤教授:循证为基,实践有道,参松养心降低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风险40%

黄鹤教授作主题报告

黄鹤教授表示,当下房颤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数据显示,中国成人房颤患病率约为1.6%,患病人数超2000万,且房颤与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疾病相关。尽管导管消融术已成为房颤患者维持正常心律的主要方法,但持续性房颤的复发率仍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而不断上升。消融术后使用药物治疗维持窦律,存在短期联合用药效果不佳、长期用药依从性降低以及药物毒副作用大等一系列问题,亟需新的治疗策略解决这一临床困境。

既往基础实验和临床证据提示,参松养心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展现出一定潜力,尤其在室性早搏,心衰伴室早、窦缓伴室早等复杂性心律失常及阵发性房颤的治疗中独具优势。为进一步评价参松养心对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后的影响,2019年,中国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子课题之一“参松养心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SS-AFRF)在中国大陆正式启动。该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后持续用药一年的预后,及相关住院率、心血管相关事件等,更加全面、系统地评价参松养心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

经过一年治疗发现,参松养心胶囊能够降低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率7.8%,减少复发风险40%。此外,参松养心胶囊在术后3至6个月内有效降低了房颤负荷,并延缓首次房扑/房颤的发生时间,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分析中,参松养心组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未见显著性差异,参松养心组并未观察到额外的不良反应事件。

黄鹤教授指出,SS-AFRF研究不仅为持续性房颤患者提供了一种创新、有效、安全且可长期使用的治疗方案,而且通过循证医学研究这一国际公认的科学评价方法,展示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今年8月,该研究成果在国际心血管领域顶尖期刊《欧洲心脏杂志》发表,为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提供了参考价值,进一步推动了房颤诊疗事业的发展。

欧阳非凡教授:切中时弊,鞭辟入里,SS-AFRF研究实现房颤治疗领域重大突破

欧阳非凡教授在点评环节指出,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治疗历程从早期的药物治疗发展到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的导管消融技术。随着2019年后临床试验的明确结果,导管消融术在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治疗中的地位得到了国际指南认可,尤其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导管消融术或可作为首选。然而,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医学界,无论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房颤,复发都为普遍现象。早期研究显示,某些药物在短期内可减少复发,但长期效果有限。

黄鹤教授牵头开展SS-AFRF研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研究结果显示参松养心能显著降低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后的复发率,并延长复发时间,这一成果公布于《欧洲心脏杂志》,为临床推广打下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期待黄鹤教授在性别差异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验证参松养心在女性患者中的疗效是否与男性相同。同时,延长房颤患者的复发时间这一次要终点,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期待未来进一步探索参松养心的药理机制,是否为单一药物或多种药物的共同作用,以及能否发现类似青蒿素的特效成分,为中医药宝库的传承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给中国乃至全球的房颤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欧阳非凡教授点评

SS-AFRF研究专家面对面

高屋建瓴,立足高远,建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事件新模式

在SS-AFRF研究专家面对面讨论环节上,各位专家就参松养心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深入讨论。

专家面对面环节

王玉堂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注意到,房颤患者尤其是同时伴心室率缓慢的房颤患者治疗起来非常复杂。王玉堂教授提到,参松养心能有效控制房颤发作,同时减少长间歇的发生,故在治疗此类患者时显示出独特优势。王玉堂教授认为,中医药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有巨大的潜力,但需要更多大型临床试验来验证其效果,并深入探索其对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学的影响,以便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在心律失常领域的影响力,福荫更多患者。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克将教授分享了他在室性心律失常合并窦性心律过缓患者中使用参松养心的临床研究经验。曹克将教授指出,参松养心能减少室性早搏并适度增加缓慢心率,对症状性室性早博患者有益。曹克将教授指出未来应扩大样本量、探索多种药物的联合效应,以进一步证实参松养心的疗效,将中医药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朱文青教授讨论了房颤消融术后药物治疗面临副作用高和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朱文青教授提到,参松养心在减少术后房颤发生、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不仅可有效控制房性心律失常出现,且副作用较少,更容易被患者和医生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基础,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

黄鹤教授作为SS-AFRF研究的负责人,分享了研究的设计和执行过程,强调了严谨的临床研究设计和数据管理的重要性。黄鹤教授对取得的阳性研究结果表示自豪,并指出这为中成药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黄鹤教授认为,通过顶层设计、严格的研究执行和及时的数据整理,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研究结果,为中医药实践贡献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黄从新教授强调了中医药在全球医药领域的重要地位,并呼吁继续深化研究,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出中西医结合与智能医学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血管事件链防治新模式,并鼓励医学界、医药界、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界的同仁们共同努力,以加速基础与临床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构建理论与循证证据,推动中医药发展,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发出中国之声。

陈明龙教授总结道,中医药是我国瑰宝,随着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中医药不能停留在经验医学时代。今天会议上分享的循证医学研究验证了中医药在中西医结合预防心血管事件上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期待未来中医药与智能医学强强联合,真正建立起高效、具有中国特色体系的中西医结合预防心血管事件新模式,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多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法。

总结

在第十一届中国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牵头开展的SS-AFRF研究成果备受瞩目。SS-AFRF研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其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发表,不仅展现了中医药治疗房颤的价值,也代表了中国在心血管病学领域的科研实力。截至目前,已有4项“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子课题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证实了通络药物在干预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环节、阻碍心血管事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期待参松养心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转化为临床实践,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获益。

1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