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常利用“使命感”来掩盖商业利益

数码好在云体验 2024-10-14 06:01:26

最近看到《华尔街曰报》报道说,“OpenAI正计划转为营利性企业”。同时也看到了很多核心人物从OpenAI离职的消息。这两个消息显然有很大关系。

不禁为OpenAI的未来感到隐隐担忧的同时,看外媒的一篇评论文章,作者认为,科技公司常常利用“使命感”来掩盖其商业利益,而这种行为可能因为缺乏监管而更加普遍和危险。

这篇文章解读了我一直以来的一点困惑或者迷惑,这里也想分享一下。整理文字时用了AI工具,发布时有少许改动。(文末附原文地址)

在最近的一次科技行业活动中,一名软件工程师向我提到,他正在找工作,并且他下一份工作的公司需要有一个特别之处:一个明确的使命。

长期以来,硅谷以及整个科技行业一直在推崇“拯救世界”的理念。这种信念如此普遍,以至于在HBO的电视剧《硅谷》中也被讽刺,剧中创业公司创始人都承诺通过其极其小众的产品或服务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然而,最近关于OpenAI转型的新闻提醒我们,在充满资金和被行业巨头主导的硅谷,这种“使命”并不能长久存在。这位找工作的工程师以及我们其他人都应该对这种令人舒服的宣言保持警惕。

科技行业向来擅长制造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这不仅是因为科技产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因为这些变化的速度极快,使得宏大的宣言看似可信。

诸如社交媒体或人工智能这类抽象的产品,其实很容易被包裹在广泛而充满理想的口号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服务的副作用会逐渐显现。

例如,谷歌曾以“不作恶”为口号成立,但后来它在主导在线搜索市场的同时,收集了大量个人数据,并边缘化了其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团队的成员。

Meta的最初使命是“让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Facebook却成为了虚假信息和阴谋论传播的平台,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和“回声室”现象,而Instagram则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推特曾自诩为公共广场和言论自由的中心,但在埃隆·马斯克接手后,它放大了极端观点,同时削减了信任与安全团队。

打出“使命导向”的旗号显然有许多优势。善意的光环可以吸引大量有才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OpenAI联合创始人伊利亚·苏茨克维尔在2016年的一封电子邮件中曾写道,公司在早期应该“开放”其研究,主要是为了招聘的目的。

这样的使命感也对媒体、潜在投资者甚至监管机构有很大吸引力。

OpenAI CEO 山姆·奥特曼在公开场合经常强调公司成立的使命,以赢得公众的好感。“我们的目标是以最有可能造福全人类的方式推进数字智能,而不受财务回报需求的限制,”OpenAI在2015年的博客文章至今仍这样写。

纽约大学荣休教授、硅谷研究专家加里·马库斯曾在ChatGPT发布几个月前对我说:“早在公司成立之初,他们就不打算完全开放,尽管名字叫‘OpenAI’。”

他指出,奥特曼总是迎合公众的期待,“人们希望听到‘我们是为了公共利益’。”

然而,最近报道称,OpenAI即将转向更为企业化的结构,公司的非营利董事会将被解散,投资者的利润上限将被取消,而奥特曼本人可能会获得高达7%的股权,估值约为65亿美元。

此前,奥特曼曾表示自己不会持有股权,强调OpenAI的目的是为整个社会带来广泛的利益。与此同时,CTO官米拉·穆拉蒂及其他两名关键高管相继离职。

尽管如此,OpenAI并未放弃“使命导向”的言论。“我们仍专注于构建惠及所有人的人工智能,并与董事会合作,确保我们能够最好地实现这一使命,”一位OpenAI发言人本周对路透社表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奥特曼的转变并不是个例。这种以高尚使命自居,最终被快速增长和利润掩盖的现象,是硅谷屡见不鲜的主题。

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科技公司应该更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最终目标,因为它们有责任对投资者做出交代,公司必须为投资者的利益着想。

然而,现实情况是,只要这些科技公司在缺乏明确监管的环境中运作,它们就会继续利用充满理想化和虚幻的愿景来对外宣传自己,给外界一种误导的印象。

而我们作为外界观察者或用户,需要对此保持更加警惕。

至于奥特曼的最新举动,也就是OpenAI逐渐变得更企业化和追逐利润的做法,如果能够让更多人看清科技公司背后的真实目的,这反而是一件好事,能够帮助我们识破这些公司表面上的“高尚使命”。

而这种行为可能因为缺乏监管而更加普遍和危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