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站岗多看一眼,见习士兵立下一等功创解放军纪录,众人心服口服

启汉知识局 2024-12-25 14:36:05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爆发,黄登平刚刚踏入十六七岁青春年华的少年,怀揣着热血与报国的决心,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军营。黄登平凭借着聪慧的头脑和勤奋的学习态度,很快考入了恢复招生的军校,成为了部队复办后的首批大专生之一。

战争爆发时,中国派出了56万雄师,短短14天内,经过连续的猛烈攻势,我军便突破了越南的防线,成功占领了谅山。而谅山距离越南首都河内仅有130公里,这一距离无疑让越南首都的安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在1978年,越南与苏联签署了《苏越友好条约》,确立了军事同盟关系,使得越南在遭受重创后,并没有意识到失败的教训,继续挑衅我国的边境。在云南和广西一带,越南军队不断进行骚扰与边境冲突,时刻对中国构成威胁。

1984年,经过几年的对峙和战斗,我军成功收复了老山和者阴山两地,而越南军队的态度却依然咄咄逼人。这一地区成为了两国军事力量反复争夺的焦点,双方的争斗进入了持久的拉锯战阶段。

为了掌握更多的实战经验,我军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军事训练资料,在老山和者阴山一带,战斗不只是针对对方的军事打击,更多的是对部队在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下作战能力的磨砺。尤其是在这片被丛林和崎岖山脉包围的区域,每一次冲锋和反击都充满了危险,部队的每一名战士都在艰难的战斗中,经历了不同寻常的锻炼与考验。

有一次,越军竟然在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无名高地上,插上了越南的国旗,这看似是一次毫无实际意义的行为,却在我军某团的团长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愤慨。无名高地原本不被重视,但恰巧这一片区域隶属于该团的防区,越军的挑衅使得团长感到极度不安和愤怒。

得知这一消息后,这位团长立即命令炮兵对那面越南国旗发起猛烈炮击,无名高地距离我军的炮兵阵地不远,炮火完全可以覆盖到这片空旷的地区。由于这个高地战略位置较为偏远,常年无人驻守,越军的特种部队自然无法长期占据此地。越南特工虽然不像正规军那样具备强大的火力,但他们依托丰富的作战经验,特别是在丛林战斗中,以其隐蔽、灵活的战术而闻名,越南特工被誉为“丛林中的变色龙”。

团长原本并没有将这一事件视为重大问题,他认为这不过是一次小小的挑战,经过一番炮击便可结束。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炮兵连接到指令后,执行了多次火力打击,炮弹飞驰而下,炮声震天。随着炮火覆盖,高地周围的尘土弥漫,硝烟弥漫的战场一片混沌。当尘埃渐渐散去,团长等人目瞪口呆地发现,那面越南国旗竟然依然屹立在原地,毫发无损。

炮兵连的报告令人震惊:尽管炮火已将整个高地覆盖,炮弹将周围的山石炸得四散飞溅,但那面越南国旗却依然完好无损,稳稳地插在高地上。这一结果令团长心中的怒火更加旺盛,无论如何炮火已经覆盖了整个高地,无法完全摧毁那面国旗的事实,也不得不如实上报。

在得知黄登平有意亲自去拔除敌人的国旗后,团长对这个年轻士兵的勇气表示认可,黄登平的主动请缨让团长感到一种难得的决心,他便命令黄登平带着两名士兵前去完成这个任务。

黄登平作为一名年轻的军官,他对每一个可能的风险都有着清晰的判断,首先小心谨慎地对可能成为越军渗透路线的方向进行了侦察,在确认没有越军活动后,他才带领队员稳步向高地进发。当他终于站在那片令全军愤怒的高地上,拔下那面越南国旗时,他内心有一股强烈的情绪:胜利是暂时的,而敌人的挑衅却是无休无止的。

他向团长提出了一个建议:在这片高地上设立一个高射机枪阵地,能防止敌人的类似恶作剧,还能切断越军通过该地渗透到我军后方的潜在路线。团长毫不犹豫地采纳了这个提议,并指派黄登平负责阵地的建设。第二天,黄登平带着三名士兵和一挺高射机枪登上了高地,开始构筑新的防线。

越南特工并非懒散,见我军开始在高地进行防守布置,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趁夜色掩护,他们悄悄在高地的补给线上布下了地雷。当第二天一名为高地运送补给的战士触雷牺牲时,黄登平顿时感到一股愤怒涌上心头。更令人痛心的是,牺牲的这名战士,正是与他一同进入军营的同班同学。

黄登平再次向团长请命,要求亲自前往一线参与行动,在那片无人看管的高地,越军特工的渗透将是一个长期的威胁。当时我军与越军的交战并非大规模的正面作战,但在敌后与特工的较量依然充满了危险,他坚决不同意黄登平去一线作战。

黄登平并没有放弃,他再次向团长提出请求,可以以运送补给为由,再次登上无名高地。团长见他如此积极,且任务相对较为简单,便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团长并没有预料到,黄登平一登上高地后,便通过步谈机请求留守哨位。虽然团长心中有所担忧,既然人已经上去了,也只能默许他待上一夜。

12月初,黄登平被安排带领一个班的人到主峰继续潜伏,虽然他们发现了敌军曾经过的痕迹,但却始终没有敌军的直接出现,这种平静让人既感到放松,又让人不禁疑虑。

直到12月7日的清晨,经过一夜的坚守,疲惫已经悄然侵蚀了每个人的身体和精神。主峰的地势较高,加之寒冷的天气,浓雾早早弥漫开来,视线几乎被遮挡。黄登平微微打了个哈欠,双眼模糊地望着四周的雾气,内心却隐隐感到一丝不安。这种极低的能见度正是敌人潜行的最佳时机。

“有发现吗?”黄登平压低声音,通过步谈机询问观察员,观察员传来回音,声音里透露出一丝紧张:“报告班长,我们发现有敌人的动向,正向这边逼近。

他迅速环顾四周,尽管浓雾笼罩了整个山头,那种隐秘而又带有威胁的气息依然能被他敏锐地捕捉到,他从细微的变化中察觉到,雾霭中似乎有些模糊的人影在缓慢移动。

“看清楚了吗?”黄登平低声问道,声音中不禁带了些紧张。“可以确认,敌人正悄悄接近。”观察员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语气虽然平静,但却带着不容忽视的紧迫感。

“快,大家准备,敌人来了!”黄登平一声令下,立即将自己班中的战友们唤醒,让他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刚才的疲惫似乎一下子被抛开,每个人的目光重新变得锐利,像猎犬般嗅到了猎物的气息,紧张而兴奋的氛围弥漫开来。

黄登平迅速安排好战友,将机枪对准山道的缝隙口,以防万一的敌人反击后,他和另一名战士便悄悄背上手榴弹,准备下阵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氛围,脚步轻巧而快速,尽量不发出一点声音。两人慢慢接近那处石缝时,突然发现山路上有些鲜血痕迹,血迹还未干透,显然是刚刚流淌出来的。黄登平心中一喜,原来自己对敌人的预判并没有错,敌人确实在这附近活动,自己的部署也开始展现成效。

他们掏出手榴弹,小心地爬到一个较为隐蔽的高地上,尽量不被敌人察觉,短短的几秒钟后,两人猛地将手榴弹掷向石头缝内。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的冲击波震动了四周,紧接着,空气中夹杂着血肉的残片被抛射了出来。声音震耳欲聋,战场瞬间沉寂,只有那一刻的爆炸回响在山谷中。

在这突如其来的攻击下,敌人完全没有时间反应,没有机会发出一声警告,爆炸过后,黄登平和他的战友迅速从掩体处撤回,冷静地观察四周。敌人原本觉得这里是最具威胁的高地,却没有料到,自己竟然在这个地方栽了个大跟头。

几分钟后,黄登平的耳边传来了队友的汇报,战斗结束,敌军的反击根本没有来得及展开,整个小组几乎瞬间被击溃。战后统计显示,这一战消灭了15名越南士兵,而我军毫发无伤,甚至没有任何人员受伤。

凭借这次出色的表现,黄登平获得了“一级英模”的荣誉称号,这是对他个人勇气和智慧的肯定,也是对他冷静指挥和果敢决策能力的最高评价。

战后,黄登平接受采访时,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语气铿锵有力:“在战场上,任何犹豫和软弱,都会让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对敌人心慈手软,就是对我们自己和同袍的背叛。战斗不是做慈善,必须迅速果断,决不允许敌人有任何喘息之机!

战争结束后,黄登平的名字渐渐传开,许多人都记得他那句“必须果断行动,决不给敌人任何可乘之机”的豪言壮语。黄登平被任命为某师的连长,继续带领部队投入新的战斗任务,在新的岗位上,他依旧延续着一贯的指挥风格,冷静果断、迅速决策,严谨的战术安排和对细节的关注让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压倒性的优势。

黄登平始终秉持着对敌人毫不手软的原则,在战斗中精准出击,迅速瓦解敌人的防线。在面对越南特工的频繁渗透时,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除了每一次威胁,成功地保护了部队的安全和战斗力。

黄登平的指挥能力和领导力为他赢得了战士们的尊敬与信任,也为他在部队中赢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通过不断的拼搏与努力,他成就了自己的军人生涯,更为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尊严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坚信,在战争中不能心慈手软,只有果敢行动,才能在生死决战中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