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里,欧盟挥舞大棒痛击海外科技巨头已经让大家习以为常,诸如谷歌因Android系统垄断案被开出50亿美元的天价罚单,苹果方面不得不将iPhone换用USB Type-C接口。不过美国科技巨头也不是任由欧盟揉搓扁圆,近日谷歌就就选择了正面硬刚。
日前据海外媒体的报道显示,谷歌方面已经告知欧盟,不会遵守新出台的事实核查法,将不会在谷歌搜索的结果或YouTube视频中添加事实核查,也不会在排名系统或算法中引用事实核查规则。据悉,谷歌全球事务总裁Kent Walker在致欧盟委员会的信中表示,事实核查对于谷歌的服务来说根本不合适或无效。
事实上,谷歌所提及的事实核查法就是欧盟方面在2018年推出的《反虚假信息行为准则》(EU Code of Practice on Disinformation),也是全球首个行业内基于自我监管来打击虚假信息的倡议,谷歌、Meta、X等主要互联网平台已先后签约、加入。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谷歌会对曾经签署的行为准则反悔呢?其实《反虚假信息行为准则》最初只是欧盟制定的行业自律自愿框架,但现在则准备将其转换为强制性的法律。从自愿变成强制,这应该就是谷歌方面对于《反虚假信息行为准则》态度发生变化的关键。而他们态度的转变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事实审核”(fact-check)本身就是一项高成本的工作。
事实审核是一个从新闻出版行业诞生的概念,是新闻机构为了避免报道中出现事实错误,而进行的一项审核措施。随着互联网平台承担起了信息分发的工作,打击虚假信息也就成为了谷歌、Facebook等平台的责任。但由于内容农场、水军机器人的出现,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呈指数级上升,因此内容审核就成为了全球几乎所有互联网平台普遍深感头疼的一个问题。
早期互联网厂商对于审核其实是毫无认知的,因为《数字千年版权法》中的“避风港原则”,在客观上使得他们能够规避审核的义务。然而随着互联网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逐渐扩大,相关监管也走上了正轨,进而使得内容审核变成了平台的责任。
为了维护虚拟世界的纯净,互联网厂商通常会招募内容审核人员,通过人工来辨别平台上的相关内容。而内容审核人员的工作则更是堪称“朴实无华且枯燥”,他们的一天往往就是打开电脑、登陆后台,对着屏幕不停判断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各种介质上所承载的内容,其中合格的通过、不合格的删除或打回。
由于枯燥乏味且面对的内容往往是负面的,所以就导致了内容审核人员将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聚焦Meta外包菲律宾内容审核人员困境的《网络审核员》,就是这一现实的集中体现。所以为了不再背负压榨外包内容审核的骂名,一众互联网厂商就寄希望于用算法来代替人工。
比如,阿里推出的AI谣言粉碎机就能通过提取文内关键性的论证,与现有的权威知识库进行对比验证,依据内容、逻辑关系和行文风格进行判别,并利用假新闻常会采用夸大、空洞说辞的特点加以识别。不过依靠机器学习模型的自动化事实核查系统也面临者一个重大的挑战,即模型预测缺乏可解释性,因而往往就会导致误伤正常的内容。
尽管如此,在大语言模型(LLM)问世前,互联网厂商的算法确实起到了作用。可遗憾的是,AI大模型技术的出现大幅加剧了事实核查的成本,更胜一筹的自然语言理解以及更强的认知能力,使得大模型输出的文字几乎与人类的行文无异,画出的图片更是惟妙惟肖,制作的视频也加贴近现实,就直接导致了常规算法面对“深度伪造”(Deepfake)失灵。
更致命的是,谷歌、OpenAI等公司目前试图检测AI生成内容的努力还收效甚微,它们建立的内容出处和真实性联盟(Coalition for Content Provenance and Authenticity)并没能对当下由AI生成的大量虚假内容做出有效打击。所以在AI大模型大大增加了虚假信息辨识度的情况下,接受强制性的事实核查只会有两个结果,其一是需要花费海量算力来完成目标,其二就是用了这些资源也没能杜绝虚假信息。
既然结果几乎已经注定是不好的,谷歌自然也就不愿意接受欧盟的这些条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