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圆寂的小屋
我本欲坐在法师的床上,去感受他往昔坐禅、思索人生的那份宁静,却发觉那只是一个看似逼真却无法承重的布景。于是,我坐在屋内的小凳上,那小凳虽简,却似透着一种别样的温度。
弘一法师的最后时光就是在这里
我轻轻阖上房门,将外界的喧嚣暂且隔绝于外。外面俗世的声音隐隐传来,那是市井的嘈杂,是人间烟火的奏鸣。有小贩的叫卖声,路人的谈笑音,还有远处传来的车辆行驶声。在这一片嘈杂中,我仿佛瞧见多年前的弘一法师亦坐于此处,听着相似的声响。他就那样静静安坐,于尘世喧嚣中寻觅内心的宁静,在世俗纷扰里探寻灵魂的解脱。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富家公子到艺术大师,再到一代高僧,历经世间的繁华与落寞。他曾身着华服,在艺术的舞台上纵情挥洒才情,尽享世间的荣耀与赞美。然而,他却能决然舍弃这一切,遁入空门,在青灯古佛下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于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他参透了多少人生的真谛啊。
弘一法师的画像和遗墨
庭院中的花儿开得正盛,五彩斑斓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舞摇曳。红者似火,热烈奔放;粉者若霞,温婉柔媚;白者如雪,纯净高洁。它们宛如一群活泼的精灵,在微风的轻抚下翩然起舞。那一刻,我仿若入定一般,思绪渐渐飘向法师临终时的 “悲欣交集”。他的 “欣”,许是终于得以脱离尘世苦海,回归佛祖慈悲的怀抱,从此远离尘世的纷扰烦忧,恰似倦鸟归巢,漂泊之心寻得港湾。而他的 “悲”,则是对世间苦难的悲悯,他深知众生仍将在苦海中沉浮,饱受生老病死、爱恨嗔痴的折磨。他望着世间之人,仿若望着一群迷失于黑暗中的孩子,欲伸手拯救却又深感无力。
晚晴室外
自庭院离去之时,已是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我再次朝着先生的纪念之处恭敬地鞠躬,那深深的一躬,既是对法师的敬重,亦是对这片蕴含深厚文化与精神力量之地的敬意。心中默默思忖,我定然还会再来。儿子在旁突然言道:“先生思虑过甚,王阳明辞世时此心光明,我已尽心,却也无奈。佛亦难消世间苦。” 儿子之言,如石投湖,泛起层层思索的涟漪。
弘一法师的绝笔
诚然,弘一法师一生都在探寻解脱之道,他以佛之慈悲与智慧应对世间万物。其慈悲犹如浩渺沧海,包容世间诸般苦难;其智慧恰似璀璨星辰,照亮人们内心的迷茫。而王阳明以 “此心光明” 的豁达直面人生的终章,尽人事之后,以坦然之心接纳命运的安排,此乃看透生死的豪迈。世间苦,乃永恒之话题,无论是佛还是心学,都难以彻底根除。然而,他们所代表的精神追求,却有着各异的意义。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是对尘世深切的关怀与超脱的向往;王阳明的此心光明,是尽人事后的坦然。
不二
吾等生于世间,或许无法如弘一法师那般决然舍弃尘世,亦难及王阳明般豁达通透。但吾辈可从他们的人生态度中汲取力量。于生活的苦难面前,怀一份对他人的悲悯之心,于自己内心种下一颗光明的种子。小山丛竹之行,不啻为一次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旅,更是一场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之旅。
岁月流转不息,小山丛竹将依旧静卧于泉州这片土地,而弘一法师的精神亦将永远留存于此,就像那已消逝的榕树,虽不见其形,然其根却深植于这片土地的记忆之中,静候有缘之人前来感悟、思索。蔡崇达笔下的泉州命运,与我眼前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让我对这座城市的亲切感愈发浓烈,这种感觉如同涓涓细流,在心底缓缓流淌,滋润着我对泉州的热爱与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