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太行山下一座2000多年古城,被誉为天下粮仓,你知道是哪吗?

牵着毛驴去旅行 2023-07-29 02:01:00

在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与华北过渡地带有一座古城,建于明代的古城墙,历经岁月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守护着古城,古老的城门、钟鼓楼如同一位位慈祥的老人,见证着古城中的沧桑变化。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传统的街道上商号、酒肆林立,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吸引着往来的人们,行走其间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这里就是河南浚县古城。

浚县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境内现有名胜古迹30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0处,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景区。

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整个古城现在保护的比较完整。四个城门、两个便门现在都清晰可见,原汁原味的都保留下来了。

古代人充满着智慧,在整个古城规划的时候,从平原可以看到像一个金龟的一个样子,当地人都叫金龟图,就是说这是个气象纳福之地,带来很多吉祥和幸福。

浚县古城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商代时当地称为黎,西汉初年置黎阳县,隋唐时为黎州,明初改为浚县。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一直是田野丰饶城镇繁华之地,古老的遗迹在古城中随处可见。

古城的正中心文治阁也叫钟鼓楼,它大致结构是一个十字形的南北纵向的和东西横向的一个发展轴线,古城内四条大街、61条小街小巷。

古城门外的运河见证了古城曾有的繁华,古城墙内保留完好的这几座土圆粮仓,记录下古城不同时期储粮运粮的历史。

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了许多冲积平原,古城就建在这土地肥沃之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开垦耕作、春种秋收,把当地变成富饶的农业种地,浚县一带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也是重要的屯粮之所,有的粮食经过储藏,有的粮食通过大运河再运走。

古城中不仅有殷纣王时期钜桥仓,还有隋朝的黎阳仓,这些历史遗存无声的讲述着浚县曾经的富足。黎阳仓位于大伾山北麓,占地面积将近8万平方米,2014年黎阳仓作为中国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料记载隋唐时黄河以北各州县征集的粮食,大都在黎阳仓集中然后外运,那时的黎阳仓可储量3000多万斤,够8万人吃一年。历史上黎阳仓的归属成为了朝代更迭、天下安稳的重要指标。

黎阳仓从隋文帝时期一直使用到北宋,无论历史的兴衰还是朝代的更迭,围绕着粮仓发生的一切,就成为了古城人难忘的集体记忆。

古城西大街不远处有座云溪桥,五孔石桥横跨在大运河上,是有名的黎阳八景之一。它始建于明正的五年,当时的县令当以天下事为重,他把当地乡生和工匠召集起来,说运河来往的不仅是商船,还有运到全国的粮食。就这样建立起了长60米、宽10米、高12米的石桥。这座石桥犹如一座历史的丰碑在古老的运河上矗立了500多年,也把那份历史责任与担当深埋入古城人的心中。

浚县古城观澜门内有一座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县衙,古老的建筑见证了历朝历代的官吏们治理古城的故事。

浚县古城南边的大伾山上有一座高22.7米的石佛,它开造于东晋永和七年,当年大伾山的脚下就是黄河,每到雨季河水经常泛滥,为遏制黄河水患,人们开凿了这尊大佛作为镇河将军。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十里八乡的百姓都要来此祭拜祈福,并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庙会,传统的射火表演吸引着周围上百个县的人们参与其中,成为古老的中原大地上独具魅力的农耕文化盛世。

古城昨天的故事和今天的繁华都在讲述着古城人对土地的坚守,丰衣足食的古城人,秉承着几千年来重农守本的传统,作为天下粮仓浚县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在这平原沃野上谱写着新的篇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