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深处的道德自虐
——论羞耻与神经症人格的心理动力学(之一)
(一)羞耻感与道德自虐
在各类神经症人格中,自虐人格,包括关系自虐、道德自虐占据了重要成分。我已在文章“虐在亲密关系中”探讨了关系自虐的心理动力学,本文多涉及到羞耻与神经症性的道德自虐。
那么,有必要先谈一下:什么是羞耻及其在人心的地位?什么是神经症人格?什么是道德自虐?
(1)羞耻感、罪恶感在人心的地位与作用
羞耻感和罪恶感,是容易混淆的近亲,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对人性的进化,对人类及个体的精神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者又有根本区别:羞耻文化主要在东方,尤其在日本和中国,反映的集体性人格,特别重视他人的内在情感和想法,重视自己的面子,行为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世人怎么想、怎么样的评价。罪感文化主要在西方,反映的独立性人格,特别重视个体对信仰、社会秩序、规则的尊重,行为推动力,源自独立思想与个人意志。
心理层面,罪恶感是一种自觉有悖道德的自我憎恶、自我忏悔的感觉;羞耻感却是很复杂的虚弱无助,重则为一种尊严被辱没的心碎,无颜苟活,以死雪耻;轻则为一种自尊心被伤的难过,或郁郁寡欢,或断绝交往等。可以说,众多层面的痛苦中,能使人情绪低落到谷底的痛,莫过于羞耻。
耻感、罪感虽有别,但它们对人性的影响有着根本联系。首先,两者的功能一致:对人的兽性的制约,我们因有羞耻心和罪恶感而有道德有慈悲。其次,两者均属内在惩罚:人因羞耻心而知耻知勇,因受辱而羞愧难当;同样,人因信仰而有德,因违背信仰而背负罪感或耻感。不过,羞耻感,未必有罪恶感,但有罪恶感的同时,会继发羞耻感。
看出羞耻,是人犯罪或做了有违良心的事之后才有的。《圣经创世记》中有记载:“上始神亚当犯罪后,上帝寻找他,问他在哪里时,亚当就躲藏起来。人类的羞耻心是从那时开始的”。
说清两者间关系很重要,因就中国人的集体性人格来讲,心理伤害,甚至人格受损的层面,羞耻感远比罪恶感犀利;就西方人的独立性来讲,罪恶感比耻感犀利,或两者同等。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人和故事已予证明。
如,古中国的越王勾践,能在吴国卑躬屈膝十年之久,只因救国雪耻那一天;亦有,西汉飞将军李广、西楚霸王项羽等人,都是被耻辱感燃烧,自刎于羞愤之屠刀;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神谕的安排下弑父娶母,当他知真相后因受不了强烈的耻辱,他挖瞎自己的双眼、流亡至死,以卸深重的罪恶和羞耻感。
今天的生活里,并不乏现实版的李广、勾践、俄狄浦斯等人和故事。这无不在隐喻一共性:羞耻感、罪恶感作为人内在精神的核心动力,既可创造人,也可毁灭人。
(2)什么是神经症人格,道德自虐?
概念性解释。神经症或神经症性人格,主要指带有敏感脆弱、过分认真、刻板等性格特质,以情绪不稳、愿望冲突、自我压抑、选择焦虑为主要表现。
道理自虐,隶属神经症人格中的一特征,普遍存在于内摄型人格的个体,意指,认为自己的自尊感,是由忍受痛苦和自我牺牲的能力来建构的。俗语“死要面子活受罪”,堪称道德自虐的独白。
广义而言,复杂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神经症结构的社会,时代亦像一个神经症的时代。所以神经症性人格,人皆有之。狭义而言,神经症患者,是备受内心冲突与折磨而难自拔的个体,重者伴有躯体障碍,被临床心理学视为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道德自虐者,说不上是神经症,但又跟神经症一样的虐心、受苦。
(3)羞耻感,跟道德自虐有何关联?
人有羞耻感是必要的,但若因羞耻而深陷抑郁,可谓病理性耻感了。
病理性耻感,与受虐的核心感觉一样:心灵受创、脆弱无助、自责自恨。从这点看,两者之间可能同时或分别独立存在,都可能是引发自我认同障碍,如,我不如人、低自我价值的原始创伤。
两者有不同的体验与模式:羞耻感,主要是一种脸面无地自容的难受,或有恐暴露羞耻的紧张,以强忍而承受之;自虐,主要以自我攻击的方式,体验到的是受辱的愤怒或快感。从这点看,两者之间存在关联与秩序:耻感在前,自虐在后,即深刻的羞耻感,发展出道德自虐的模式。
罪恶感常被视作一个好迹象,如果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罪感有忏悔,他人更有可能原谅你。而羞耻感,却让人讳莫如深,我们会为怀有羞耻感而感到羞耻,会认为应该隐藏羞耻感。尤其在重视成功的文化背景下,羞耻感像是一道抹不去的沧桑沟壑(取名伤沟),道德自虐就像一道厚重的防护墙(取名卫士),伤沟紧贴着卫士。这分明,羞耻感和道德自虐,是一对阴阳组合的难兄难弟。可我们常能看见的,是卫士的道德自虐,看不见的是讳莫如深的伤沟。
道德自虐者,大多从青年开始呈现一种奇特的、被动的、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如,忘我工作、拼命干活、视颜面如命、有意无意地阻止其他人的帮助,似有对痛苦的事上瘾,对享受、愉悦的事避之不及,似有躲着好事走的癖好;自己做得再好,都觉得不好,再优秀都觉得不够。这背后的推动力(潜意识动机),正是誓死都要证明自己不是“不如人”。生活中并不少见这类人。
心理学家Gabriel和Beratis认为自虐和早年的创伤有关,如,养育者都很挑剔或常常使孩子感到内疚,或具有创伤性、虐待性事件,抑郁的家族史等等。道德自虐者,至少有其中的一、二。
也有很多的自虐人格形成,是早年经历中(经常性)曾因受磨难而受嘉奖。比如,你含着泪水忍着愤懑看着弟弟捣毁你心爱的物件;被大人夸赞“懂事的孩子”;你流血流汗完成了超出当时能力的劳作,或坚持到最后“大无畏牺牲”活动的付出,受到大肆表彰,被誉为榜样人物。这些过多过深的经历,像播撒在心底的种子一样,既可成为抱持“完好自我”形象的动力,也是抵御“不好耻我”忧愁的动力。
我们从生活中,从大量来访者的故事中发现,道德自虐者,比那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好人还要憋屈、不快乐;他们的过去,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超级懂事,背负着“屈辱与责任”成长的小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