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好牌,彻底打废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12-16 15:16:34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后唐庄宗李存勖 形象)

李存勖称帝之后,一直有件事儿,他没有办妥,那就是册立皇后的问题。

当时,李存勖的正室是韩夫人,二房是伊夫人,老三是刘夫人,皇帝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刘夫人,他也一直想要把刘夫人扶正东宫。

可是,刘夫人的出身呢,不好,不显贵,加上她又是后宫体系中最小最小的一个小妾,李存勖要把刘夫人给立为皇后,那不太容易,因为这和废长立幼是一个道理,是取乱之道,李存勖要是敢把刘夫人立为皇后,别说韩夫人伊夫人肯定要和李存勖闹,满朝文武诸僚也一定会反对。

五代十国中的后唐,是当时那一时期势头最猛,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的政权,李存勖作为后唐的统治者,天下四分,他能得其三,说明他很有能力,但是君王的能力再大,也很难和传统礼法相抗衡。

换句话说,既定的规矩,古来的传统,祖宗的成法,或者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规则,李存勖也没有能力改变。

因为,正是这些规矩,传统,成法,规则,才构成了封建帝制时代的底色,换言之,正是因为这些东西的加持和塑造,才诞生了李存勖。

李存勖要扶正小妾,那说白了就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制度性的反对。

所以,如果皇帝一定要这么做,那他就必须得到有分量的支持。

而巧的是,在朝廷里掌握实权,拥有话语权的后唐开国第一功臣郭崇韬,也正有扶立刘氏为皇后的打算,因为郭崇韬需要以拉拢刘夫人为手段,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臣地位。

所以,还没等李存勖张口,郭崇韬就主动建议,要把刘夫人立为皇后。

这等于是君臣之间在没有商议的情况下达成了默契,而有了郭崇韬的支持,李存勖很快力排众议,把刘夫人立为了皇后。

在当时来说,无论是皇帝还是权臣,刘氏成为皇后对他们来说都是利好对方,皆大欢喜的事情,可是后来的发展则证明,无论对李存勖还是郭崇韬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错误的决定。

因为,看似毫无问题,十分妥当的安排往往暗藏祸心,而命运的不确定性也总会让一些事情节外生枝,人也会身不由己,这正是这对君臣的可悲性。

(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 形象)

权力的秘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权力只有前进机制,没有退出机制,郭崇韬已经把自己卡在了那么一个位置上,无论他做出多少的努力和改变,结局早已注定。

本来他以为自己扶立一个刘夫人做皇后,就可以更加稳固自己的地位,但结果并不如他所愿,相反,朝廷里的宦官也好,伶官也罢,他们和郭崇韬积怨已久,绝无放弃斗倒郭崇韬的可能性,而且就连素来倚重自己的皇帝,他的态度也是摇摆不定的,这在接下来的一件事情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后唐地方有一个叫做罗贯的县令,这罗县令啊,真是一位好官,刚正不阿,坚守正道,还十分的奉公执法,他就像是明朝的海瑞一样,不畏惧强权,什么权贵啊,豪强啊,只要犯到罗贯的手里,罗贯是从来都不手软。

朝廷里有个叫做张全义的大臣,此人为后梁降臣,入仕后唐之后,专好钻营,靠着一手溜须拍马,行贿拉拢的本事,很快身居高位,刘夫人成为皇后之后,张全义还花重金贿赂皇后,和皇后来往密切,因此在名义上成为了皇后的义父。

张全义势大之后,手下庇佑了不少的贪官恶吏,还豢养了一群打手恶奴,这些人为虎作伥,频频欺压百姓,罗贯知道之后,立刻上疏弹劾张全义,要朝廷治张全义一个包庇纵容之罪,因此罗贯和张全义,俩人这就算是结上梁子了。

罗贯上疏弹劾张全义,张全义也很有手段,一方面他找到刘皇后,让刘皇后在皇帝跟前儿吹耳边风,让她帮忙,说罗贯的坏话,另外一方面,张全义又勾搭了不少宦官和伶人,使他们频频在皇帝的面前构陷罗贯,往罗贯的身上泼脏水,搞一些不实的罪名加到罗贯的身上。

这么一来二去,皇帝对罗贯就留下了相当不好的印象。

后来有一次皇帝出行,正好经过罗贯所管辖的地面,圣驾经过的道路,泥泞难行,不太好走,皇帝又想起之前皇后和诸多伶宦对罗贯的状告,那是勃然大怒,立刻派人把罗贯缉拿,然后就要杀掉。

这当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果皇帝一定要处理罗贯,那罗贯的罪名也只有一条,那就是他所管辖的境内的道路质量不好,行走不便,可是光这一条罪名,足以把罗贯处死么?

当然不可以,因为剩下的如皇后和宦官伶人的状告,都是恶意抹黑而为之,并无实据。

(县令罗贯 形象)

只是,这也封建时代的局限性之一,那就是,皇帝的判断总是正确的,皇帝的决定也总是公允的,一件事情,一条人命,只要经过帝王的判罚,就绝不会,也绝不允许再有任何的非议。

圣明既断,圣旨已下,就如同泼出去的水一样不能再收回,朝野内外都深谙此道,所以当时就没有一个人肯为罗贯说句公道话。

只有郭崇韬,站了出来。

是的,郭崇韬是权臣,为维持权力地位而驱动,可他并不是佞臣,也不是乱臣,也绝对不会和张全义之流狼狈为奸,他虽然擅权,掌权,但是本质上是希望自己既然拥有既得权力,自己就要发挥权力正向的作用,所以他立刻劝谏皇后,说罗贯罪不至死,不能杀。

李存勖呢,则坚持要杀。

郭崇韬又予以反驳,说如果皇帝您坚持要杀罗贯,也不能是现在说杀掉就杀掉了,因为自古皇帝的权力不出都城,甚至不出宫殿,也就是您不能直接对一个县令执行死刑,而应该把罗贯交由司法部门,走既定的程序来确定他的罪过。

最后,郭崇韬还说了这么一句话:

今以万乘之尊,怒一县令,俾天下人言陛下使法不公矣!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您是皇帝,是天子,您这么有头有脸的人物,您跟一个县令计较,对他发怒,您好意思么?天下人也会认为您不公正。

那么李存勖的回答是什么样的呢?是这样的:

既卿所爱,任卿裁决。

既然你这么喜欢罗贯,坚持要保护他,那么这件事儿就由你来决定吧。

您看,这句话已经明显的透露出,李存勖已经有点恼了,话里话外的意思是,我杀个县令怎么了?怎么就不行了?这后唐到底是你郭崇韬说了算,还是我李存勖说了算?

要不说李存勖做了皇帝之后他就降智了呢,这件事儿的问题在于谁说了算么?这件事的问题难道不是在于对罗贯的处理是否公正么?

只是,郭崇韬无形之间也使自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因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什么理由,什么原因,无论自己是否正确,一旦和皇帝唱反调,在某种程度上就会被视为是对抗君权。

(郭崇韬 形象)

而且,李存勖说这事儿他不管了,让郭崇韬自己处理,也只是说说而已,因为他接下来就把郭崇韬给赶出了大殿,并且还关上了殿门,不让郭崇韬进来,不给郭崇韬替罗贯申诉辩白的机会,直接把罗贯就给杀掉了。

杀掉罗贯之后,李存勖还不解气,还把罗贯的尸体扔到了官府的门口。

罗贯一生,素有好名,深得民望,因此他死后,无数百姓为之沉痛,为他大呼冤枉的声音不绝于市,好几里外都能听到。

读史到此,我们不禁为罗贯的冤死而感叹,而处于当时事件中的郭崇韬,又该是一番什么样的心境呢?

到这种程度,郭崇韬已经敏锐的意识到,维持权臣的地位,那太难,理论上可以实现,可实际上做不到,罗贯的死对他来说就是一个警钟,他明白自己已经处于危险的环境之中,至少中央朝廷,他是很难再待下去了。

他更发现,眼前这个自己曾无比坚信,无比崇拜的李存勖,已经变得如此陌生。

当年,李存勖休养生息,厉兵再战,他整治盗匪,体恤孤寡,惩办贪污,宽简法律,他就是乱世的救星,黑暗时代的明主,只要追随他, 就会看到希望,获得成功。

可如今呢,皇帝变了,皇帝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大兴土木,敛聚民财,重用宦官,宠信伶人,重徭厚役,纵情享乐,他甚至开始猜忌功臣,更有杀戮之势。

曾几何时,郭崇韬是如此的相信,李存勖可以带领大家恢复盛唐,平定天下,可如今后唐的确足够强大,足够辉煌,可皇帝心中的大唐,还是曾经的大唐么?

其实,这是一种认知和理解上的偏差。

郭崇韬一度以为,李存勖在治国,领军,用人上神似唐太宗李世民,所以他才敢在罗贯的事情上效仿魏征,可是他不知道,他看人并不准确,李存勖的确有明君之象,也有唐朝一代优秀皇帝的影子,可他不是小太宗,而是小玄宗。

江风夜夜吟恨长,雁门关外尽苍茫。

浅滩鹤眠何所寄,孤舟灯火自微霜。

千里烽烟迷四野,故乡之事隔重洋。

洛河月色能窥否,路断人稀李霸王。

李存勖的所作所为,是由他自己把自己引向了一条自戕之路,可在此之前,前途一片未知的郭崇韬,又该去向何方呢?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音注》

《资治通鉴·后唐纪二》

朱国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学习时报,2021

张嵘.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一代战神失天下.国企管理,2022

5 阅读:32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