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包包的备忘录 2024-04-01 04:21:18

01

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心理卫生科临床并不少见,但由于患者常常因为情绪问题就诊,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等。下文简单介绍一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点,供大家参考。

根据DSM诊断系统的描述,自恋型人格障碍具有以下特点:

A.对自己重要性或独特性的不切实际的感觉。

B.痴迷于幻想无限的成功、力量、才华、美丽或理想的爱情。

C.表现狂:这个人需要持续的关注和赞赏。

D.冷淡或明显的愤怒、自卑、羞耻、羞辱或空虚感,以回应批评、他人的冷漠或失败。

E.至少有以下2项:

(1)权利:期望得到特殊的优惠而不承担相应的责任......

(2)人际剥削:利用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自我扩张;无视个人的诚信和他人的权利。

(3)在过度理想化和评价的极端之间惯常交替出现的关系。

(4)缺乏共情:无法认识到他人如何感觉,例如,无法体会病得很重的人痛苦。

02

受到自恋型人格障碍困扰的病人需要外部的支持来保持表面的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很难保持安全感和整体同一性,特别是在困难的情况下,例如,有可能发生冲突、竞争、失败、剥削的情况下。因此,这个自恋的人充满羞耻感,爆发出愤怒、绝望和/或恐慌,并在那些时候显得极度沮丧,显然无法与人接触。

自恋者是“以自体为中心”的,但不是以自己的“真实自体”为中心。皮尔斯说:“让我们把‘自体’称为任何时候的接触系统......自体是工作中的接触-边界;它的活动正在形成图形和背景。”是的,健康的自体运作不是以自体为中心而是以自体-他者为中心。健康的觉察不是对自己的觉察,而是对他者和自体的觉察。

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角度说,自恋者是融合和场依赖的。他们非常依赖于其他人的温和与积极的反应。他们把环境视为存在以支持他们。他们并不真正把别人看作自主的,不同的,和他们一样有价值,本身就是目的。他们认为别人的需要不如他们自己的重要,往往根本没有意识到别人的需要。

膨胀的自恋者的夸张的自体形象有助于他们避免精疲力竭和泄气的羞耻经历。当羞耻模式占主导地位时,自恋者的同情画面更为明显。而且,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膨胀和泄气的画面总是作为真正的极性对立共同存在。泄气的病人有一个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夸大的自体形象——这是使泄气体验可以理解的背景。同样,泄气的画面也将意义赋予了被如此顽固捍卫的膨胀或夸大的画面。

03

自恋型人格障碍身上存在两种疏离。他们与别人疏离是因为他们太以自体为中心了。他们与真实的自体疏离,这是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自体形象,而不是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体验。同时,与他人接触的往往也是形象,而不是人。通常,一个自恋的人会接触到另一个人有多吸引人(或不吸引人),有多有名(或不受欢迎)。轻视或理想化标示着自恋者看到他人的大部分镜头。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自体觉察在很大程度上根本不是人与人的接触,也不是对他们的内心感受或他们与人的关系本质的觉察。魅力型自恋者看起来可能是人际交往的,枯竭自恋者可能看起来是情感表达的,但两者都不是真正与他人接触。

此外,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与自己的过去相疏离,对与他们状态改善之前的样子相联系感到羞耻。由于他们专注于当前的体验,特别是在浮夸的模式下,他们没有把过去的体验作为有意义的背景的一部分。他们除了不认同他们自己过去的样子,还往往轻视他们过去的样子,把他们过去的样子归咎于别人。

这些病人很难想象与他们现在的心情不同的心情,也很难想象其他人的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使得他们很难共情。当他们无法保持情绪上的稳定时,这也使得他们很难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平衡,这就要求他们能够想象和认同他们目前所处的情绪和情况以外的其他情绪和情况。

04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方式常类似于学龄前的儿童。他们表现出一种有时看起来与学龄前儿童的正常情况相似的不切实际,同时也表现得不能考虑他人的需求,这一点与在非常年幼的儿童身上看到的情况相似。当然,成人自恋者并不等同于学龄前儿童。

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常常被扭曲——认为自己非同寻常(才华横溢、聪颖,甚至病得很重,等等)。他们需要显得特别。他们常常感到不需要付出就有权享受特殊的待遇或产品,而这些待遇或产品的获得通常必须经过努力、冒风险、不断学习。这与完全没有权利的极性相反的态度是交替出现的。

他们是操纵和剥削的,虽然经常感觉像一个受害者,被误解或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他们是超人(明星、天才等)。他们缺乏共情,不能像其他人那样看待生活。事实上,其他人往往与他们无关,只是作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幻想的延伸。单靠自恋的脆弱性还不足以证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是正确的:对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不能有共情地反应。

05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有被用来满足父母需要的历史,而不是被视为独立的、他们真正的自体需要受到重视的人。缺乏真正的共情,甚至连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成就也被用来美化父母。一个自主的孩子的真实自体被当作不存在。在这些家庭中,父母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致后来成为自恋者的孩子通过主观地生活在形象中,特别是生活在那些浮夸和理想化的形象中来保护他们的真实自体。

心理治疗的经验表明,自恋型人格障碍比神经症的治疗难度要大许多。挫败、冲突、失败、剥夺、困难、批评和羞耻感都会导致自恋型人格障碍走向四个D:泄气(deflation)、抑郁(depression)、耗竭(depletion)和绝望(despair)。他们感到精疲力竭,内心空虚,仿佛“没有自体”,他们感到泄气,仿佛没有了飞翔的能量,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气球。他们感到抑郁:生物心理学的能量功能迟钝,自尊降低,避免原始情绪,例如抑郁,而不是感到孤独和悲伤。他们感到绝望,对当前危机之后的行动没有任何希望或信心。这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的原因所在。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被困在一个现象学的平衡杆上,平衡杆的一端是膨胀,另一端是泄气。膨胀的那一端是浮夸、明星、精彩先生等,往往伴随着对他人的轻视、溺爱、贬低。平衡杆泄气的那一端(如果我不是很好,我就是垃圾)常常表现为一个饥饿、失落、无力的婴儿,感到嫉妒、羞愧和愤怒。浮夸促使人避免觉察到泄气的状态。这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容易被误诊为双相障碍的原因所在。——《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