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可是中国的“空中大哥大”。
2011年首飞的时候可把大家激动坏了。
为什么?
因为在这之前,能造出五代机的就美国和俄罗斯。
中国能研究出来,咱们在军事科技上真的是跟世界一流选手同台竞技了。
从2011年到现在,歼-20可以说是“国宝”。
你翻翻过去这些年的新闻,动不动就能看到它:
首次参加阅兵、首次海上训练、首次实战部署......就跟追星似的,媒体就爱报道它。
但你看看现在,自从嫦娥六号采集月球背面的土壤后,媒体好像对五代机冷淡了很多。
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在月球背后发现了什么秘密,中国战略已经转移了吗?
月球种菜月球种菜,听着很科幻,但中国科学家已经在一步步实现了。
2022年,神舟十三号太空站就成功进行了太空种菜实验,种出了水稻和拟南芥。
2023年,天宫空间站又实现了多种蔬菜的培育。
月球背面环境有多恶劣?
白天比火锅还热(127℃),晚上比南极还冷(-183℃)。
这温差比新疆戈壁滩还夸张十几倍!
更要命的是,月球没有大气层保护,宇宙射线直接照射,就像整天顶着X光机照身体似的。
再加上不时有微型陨石轰炸,简直就是“十级困难”生存挑战。
但科学家们想出了聪明办法——密封种植舱。
给植物造了个“微型地球”。
种植舱里装着特制的营养土,能保持适合植物生长的温度(20-25℃)和湿度(60-70%)。
还安装了LED生长灯,模拟地球上的日照节律。
最重要的是,种植舱的外壳采用了特殊材料,能够抵挡宇宙辐射和微陨石撞击。
目前的实验,已经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果。
比如,在2023年的一次实验中,科学家们在模拟的月球环境下。
成功培育出了小白菜、生菜和青椒的幼苗。
这些蔬菜在14天内,就完成了从种子到发芽的过程,生长速度和地球上差不多。
简单说,就是人类向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又迈进了一大步。
“六代机”的发展方向那问题来了,太空技术与五代机有什么联系?
先说说现在的五代机,业内把它的关键特征叫“4S”。
具体是啥意思呢?
第一个S是Stealth(隐形),就是能躲过雷达探测。
比如歼-20的外形就像个大三角。
表面还涂了特殊涂料,让雷达信号跟找隐形衣似的,很难发现它。
第二个S是Supercruise(超音速巡航),简单说就是不用加力也能超音速飞行。
这就像汽车不用踩油门也能轻松跑高速。
F-22能以1.8马赫(约2200公里/时)巡航,歼-20也具备相似能力。
第三个S是超机动,说白了就是能拐弯快,灵活得像泥鳅。
F-22能做蛇形机动,歼-20能做眼镜蛇机动,都是这方面的表现。
第四个S是信息集成,就像给飞机装了千里眼。
比如歼-20的传感器能探测方圆几百公里的情况,还能和其他战机共享信息。
而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白帝”乙型概念机,那就更厉害了。
它的设计速度能达到16马赫,也就是每小时19200公里!
这什么概念?
从北京飞纽约,理论上只需要12分钟。
而且是AI驾驶,不用担心人受不了高速带来的压力。
更牛的是,这飞机能在大气层里飞,也能上太空。
能根据需要调整轨道。
这种空天战机代表了“六代机”的发展方向。
跟五代机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空气动力学的限制——不光能在大气层里飞,还能上太空。
虽然现在还是概念机。
但它展示了未来空战的发展方向,也显示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雄心。
这样的技术如果真能实现,那可就真是“科幻变现实”了。
当然,目前这还处于概念验证阶段,距离实际服役还有不少技术难关要攻克。
侦查任务,打击任务,需要时能从太空直接俯冲,几分钟内就能到达地球任何一个角落。
可以快速运送重要物资,比现在的运输机快十几倍。
既能保护自己的卫星,也能拦截威胁。
最厉害的是它的“互联互通”能力。
向上能跟卫星通信,向下能指挥无人机群,横向能跟其他战机协同。
还能实时跟地面指挥部共享信息。
比如它发现了目标,可以立即调动最合适的力量去处理,不管是在太空、空中还是地面。
结合前面说的月球探测计划,现在就更好理解了:
未来的战略竞争不只是在大气层内,而是延伸到了太空。
谁能掌控制空权和制天权,谁就能在这场太空竞赛中占据优势。
如果说传统空战是在“一楼”打仗,五代机是在“二楼”作战。
那这种空天战机就是能从“一楼”打到“顶楼”。
还能在楼层之间,自由穿梭。
这种全方位的作战能力,才是未来战争的真正需求。
从经济角度说起。
大家知道,19世纪是煤炭时代,20世纪是石油时代,21世纪很可能就是太空资源时代。
月球,一个太空银行美国阿波罗系列任务在1969-1972年。
6次载人登月,总共带回了382公斤月壤。
虽然咱们的3.7公斤看起来不多,但这些样本的价值可不是靠重量来衡量的。
特别让人兴奋的是2020年,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采集的样本中就发现了水分子。
这次嫦娥六号,又在月球背面找到了水的踪迹。
这说明月球上的水分布,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得多。
如果月球真的存在水循环系统,那就像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样——水分蒸发、凝结、再沉淀,形成一个自然循环。
这个发现,对未来在月球建立人类基地太重要了。
水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氧气能让宇航员呼吸,氢气可以用作火箭燃料。
有了水就能种菜。
要知道,从地球运送物资到月球,每公斤的成本高达10万美元以上。
如果能在月球上自给自足,那可就省大了。
还有氦-3。
这东西在地球上稀少得很,据估计地球上已知的氦-3储量只有500公斤左右。
可在月壤中含量却出奇的高。
科学家估计,月球表层每吨土壤中大约含有20-30克氦-3。
按照这个储量,月球上的氦-3总量在100-500万吨之间。
这是什么概念?
1吨氦-3的核聚变能量,相当于1200万吨石油的能量。
按现在全球每年消耗石油约40亿吨来算,月球上的氦-3够人类用几百年的。
而且,用氦-3进行核聚变反应几乎不会产生放射性废料,这比现在用的铀裂变要安全得多。
月球,就是一个装满宝藏的太空银行:
中国现在控制着全球80%以上的稀土供应,这就是实打实的话语权。
但是,地球上的资源总有用完的一天。
地球上开采稀土往往会造成环境污染,月球开采就没这个烦恼。
还有前面提到的水资源,这可是建立月球基地的“命脉”。
下一轮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每一步看似平常,但串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战略布局:
先勘测、后登陆、再采样、最后开发。
这就像当年开发石油,也是先勘探、后钻井一样的路子。
而且中国在太空探索上的投入也是实打实的。
如果把太空比作新大陆,那现在就像是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初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因为率先掌握了煤炭和蒸汽机技术,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成为关键能源,美国因为德克萨斯油田的发现而逐渐崛起。
二战后,中东因为石油储量丰富,成为了全球地缘政治的焦点。
现在,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门槛上。
这场太空竞赛的门票,就像是通往未来的通行证。
科技革命,往往伴随着全球力量的重新分配。
而太空技术,很可能就是下一轮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这也就是为什么各国都在使劲往太空上挤,因为大家都知道:
这场比赛,迟到就可能就是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