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是什么意思?2024年冬至怎么过?

读书文史 2024-12-13 20:02:54

文 | 读书君

12月21日,我们将迎来冬至节气。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之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因为节气特殊,所以在民间有“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的说法。

那么,到底什么意思呢?要怎么补呢?2024年冬至将至,我们又该如何度过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冬至一阳生”?

在古人看来,冬至是天地间阴气最盛、阳气初生的转折点。虽然外界环境依然寒冷,但自然界的阳气已经开始逐渐增强。

一如古人对冬至三候的总结一样:

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都能反映出阳气的增加。怎么理解呢?简单描述一下:

在冬至后的第一个五天,虽然阳气有所增加,但阴气压制上风,蚯蚓还交缠成结,蜷缩在土里;到了第二个五天,阳气越来越蠢蠢欲动,麋感阴气渐退,开始脱下了角;到了第三个五天,阳气更旺盛,山泉中的泉水也开始变得温热起来,缓缓流动了。

在古代,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从冬至开始,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和春天的逐渐临近。

“冬至一阳生”这句俗语,充分地突出了我国古代传统的阴阳哲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和阳是构成世界的两大要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断变化发展。冬至被视为天地间阴气最盛、阳气初生的时刻。

在这一天,虽然外界的环境还是寒冷的,但是自然界的阳气已经开始慢慢萌动、回升了。一如《汉书·五行志下之下》中所提到的:“冬至阳爻起初,故曰复。”

冬至日阴阳循环返回起点,寓意天地间又到了万象更新的起点,故而说“一元复始”。

所以,在古代,这个节气,被视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二、什么是“三九补一冬”呢?

“三九补一冬”,这里的“三九”,也就是指数九寒天中的第3个九天,这句俗语点明了冬季进补的黄金时期,即三九阶段。

三九,冬至开始后的第3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19天到第27天。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也就是说三九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阶段,也是人体阳气最为虚弱的时候。

由于三九时节天气最为寒冷,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抵抗力相对较弱,因此古人认为此时是滋补身体的最佳时机。

传统中医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冬至时节阳气初生。 此时进补身体,不仅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抵御严寒,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那么,冬令进补有哪些食材呢?

羊肉、鸡肉、鸭肉,银耳、枸杞、大枣等都是不错的滋补食材的选择。可以将其用来炖汤、煮粥,为身体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

当然,进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应以温补为主。进补时要注意适当原则,切勿盲补,大补特补,同时还要注意营养均衡,蔬菜、水果、粗粮等应合理摄入。

此外,除了合理的饮食调养外,还应该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三、冬至还有哪些习俗活动?

在古代,冬至不仅是个节气,还是个重大的节日。在这一天,天子会率百官举行大祭,祭祀天神、地神、祖先和八神等。

此外,还有不少的饮食习俗。比如冬至到,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老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说的不过如此。南方地区则在这一天吃汤圆、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

在苏州等地,人们还有冬至夜喝冬酿酒、吃团圆饭的习俗。冬酿酒是一种用桂花酿造的甜酒,象征着吉祥如意;团圆饭则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的美食盛宴,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除了祭祀和饮食习俗外,冬至还有一些独特的庆祝方式。

如在古代,文人雅士会在冬至时聚会消寒,吟诗作对,赏梅观雪。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会在冬至时节进行藏冬冰、九九消寒图等民俗活动。

九九消寒图,即一种描红书法或填写诗词的雅趣游戏。藏冬冰,即在冬至这天凿冰储藏,以备来年夏天使用。

现代人们则会在冬至时组织各种活动,如包饺子比赛、冬至游园等,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读书君说

总言之,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或节日,更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历史意义。它是自然界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也是人们寄托希望的重要时刻。冬至的到来,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即将开始,但同时也预示着春天的脚步正在悄悄临近。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