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力量,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AI游戏—写在大模型爆发的2年后

游戏葡萄 2024-11-17 19:36:01

我依然时常会想起在23年初的那天下午,和毛神在楼下星巴克讨论"无限武侠"的场景。那时,我们都坚信AI将会给游戏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仿佛看到了玩家可以在AI构建的江湖中任意遨游的未来。如今回望这两年,AI确实给游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却不是我们期待的那样。

一、当前大模型游戏的困境

1. "无限可能"的谎言:全都有就是全都没有

在大模型游戏开发的早期阶段,开发者们怀着一个美好的愿景:通过AI技术,为玩家创造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游戏世界。然而,这个想法很快就显露出其根本性的缺陷。以《AI Dungeon》为代表的早期AI游戏实验,其实就已经暴露出:所谓的"无限可能",反而成为束缚玩家体验的枷锁。当游戏向玩家承诺"你可以做任何事"时,实际上把一个沉重的负担放在了玩家肩上:

决策疲劳:面对无限的可能性,玩家反而感到茫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限制,反而让玩家失去了行动的动力。

期望落差:玩家会不自觉地用"理想中的完美响应"来要求AI,而现实中的AI输出效果总是令人失望的。

叙事脱节:过度的自由常常导致故事走向支离破碎,缺乏连贯性和情感共鸣。

无限可能的弊端

与其说是在"玩游戏",不如说是在进行一种"剧本共创"。把内容创作和消费的责任都推给了玩家自己,最终的游戏体验完全取决于玩家自身的创造力,而不是来自于游戏设计本身。这种开放性虽然看起来很自由,但实际上给玩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 成本与体验的平衡:如何做好"健身房"生意

大模型游戏本质上是Tokens的游戏。如果说传统游戏是在计算GPU渲染帧数和多边形数量,那么大模型游戏则是在计算每次交互的token消耗。我们通过一个标准场景(输入1000tokens,输出100tokens)来分析不同选择的成本影响:

主流大模型的成本对比:

模型

单次成本计算

单次成本

日成本(30次)

月成本(30天)

GPT-4o-mini

输入:0.00015美元

输出:0.00006美元

0.00021美元

0.0063美元

0.189美元

Claude3.5 Haiku

输入:0.001美元

输出:0.0005美元

0.0015美元

0.045美元

1.35美元

豆包 pro 32k

输入:0.0008元

输出:0.0002元

0.001元

0.03元

0.9元

通义千问 Plus

输入:0.0008元

输出:0.0002元

0.001元

0.03元

0.9元

这里我们不妨总结出一个大模型游戏公式:

单次成本使用次数基础获客成本获客节省率用户月收入收入提升率单次𝐴𝐼成本×使用次数

举个例子:

成本

一次AI对话0.01美元,每月100次,总成本 = 1美元/月

收益

获客成本5美元,省20%,省下1美元

利润

月收入5美元,涨30%,多赚1.5美元/月

合计

1美元/月

很显然AI游戏制作人,在开始着手游戏设计的时候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健身房困境":如果每个用户都频繁使用高成本的AI功能,那么整个游戏项目就难以盈利。

因此,在设计大模型游戏时,开发者需要非常谨慎地平衡AI使用成本和带来的用户价值,合理分配高低成本的AI功能,确保整体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这需要深入了解用户行为和付费习惯,并建立精细的成本监控和优化机制。

二、线性/网状叙事的重新思考

1. 经典游戏的叙事

在讨论当代游戏叙事的创新时,《底特律:变人》提供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这款游戏通过复杂的树状分支结构,让玩家的每个选择都能对故事产生实质性影响,成功探讨了机器人革命、种族歧视、身份认同等深刻主题。游戏设计上,工作室特意减少了过场动画,让玩家通过直接互动来构建自己的故事,同时巧妙地避免了传统游戏过度依赖暴力的设计陷阱。游戏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三个核心要素:首先是精心设计的分支叙事,确保每条剧情路线都值得玩家体验;其次是真正有意义的选择系统,让玩家的决定能实质性地影响故事发展;最后是深入的情感设计,通过丰富的背景和细节,成功引发玩家的情感共鸣。

底特律:变人

相比之下,《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则展示了另一种创新叙事的可能。这款游戏巧妙地以"被包围"的玩法机制,与传统美少女游戏拉开了差距。游戏采用了总好感度系统和混合叙事结构,通过真人影像的呈现方式,打破了传统"共通线+个人线"的固有模式。游戏最大的特色在于刻意弱化了否定性体验,摒弃了常规的存档系统,而是通过清晰的树状图界面让玩家自由选择剧情节点。通过特殊的好感度机制和"修罗场"情节设计,游戏要求玩家同时经营多个角色关系,这种反现实的设计反而吸引了大量现实世界中的玩家。

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

这款游戏的创新同样体现在三个方面:其独特的好感度机制打破了传统美少女游戏"专注攻略单个角色"的模式;混合型叙事结构通过直观的树状图界面增强了玩家的选择自由度;而包围型的体验设计则通过"修罗场"情节和弱化否定性的方式,让玩家更容易获得积极反馈。

通过对这两款游戏的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现代互动叙事的三个基本规律:结构性、选择性和体验性。结构性体现在两款游戏都建立了清晰的叙事框架,《底特律:变人》用分支树状结构承载故事,《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则通过混合型叙事结构组织剧情。选择性表现为两款游戏都让玩家的决策产生实质影响,但采用了不同的实现方式:一个侧重于道德抉择,另一个关注社交策略。而在体验性上,两款游戏都非常注重情感设计,只是前者通过沉重的主题引发共鸣,后者则以轻松的氛围带来愉悦。这些规律的运用告诉我们,成功的游戏叙事不在于简单地提供选择或讲述故事,而在于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结构、有意义的选择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让玩家真正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之中。

互动叙事核心原则

2. 限制建构意义

在游戏设计中,限制并非束缚,而是意义的来源。有限的规则框架帮助玩家形成清晰的心智模型,过度自由反而会导致决策疲劳和注意力分散。游戏中的限制实际上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行动空间",这种空间通过三个核心维度来塑造玩家体验。

首先,限制能够形成明确的游戏语言。通过建立可理解的交互框架,玩家能够准确理解他们在游戏世界中的行动会产生什么结果。清晰的因果关系让玩家的每个决策都变得有意义,而可预期的反馈系统则确保玩家能够从每次互动中获得明确的指引。这种游戏语言就像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方式,让玩家能够与游戏世界进行有效沟通。

其次,限制帮助突出核心玩法。通过将玩家的注意力引导到最重要的游戏机制上,限制减少了决策疲劳,让玩家能够专注于真正重要的选择。同时,这种聚焦也强化了游戏的主题表达,使得游戏机制与主题能够形成更紧密的联系。就像一幅优秀的画作需要恰当的框架来突出其主题一样,游戏也需要适当的限制来凸显其核心价值。

最后,玩家其实期待着清晰的目标。与普遍认知相反,完全的自由往往会让玩家感到迷失和焦虑。良好的游戏设计应该提供分层的目标体系:短期目标带来即时的满足感,中期目标维持持续的动力,长期目标则赋予整体体验更深的意义。同时,这些目标需要通过结构化的挑战来实现,包括精心设计的难度曲线、清晰可见的技能提升路径,以及在限定范围内的有意义选择空间。

这种多层次的限制设计,最终目的是为玩家创造一个既有清晰边界,又充满探索可能的游戏世界。就像诗歌需要韵律才能展现其美,游戏也需要适当的限制才能释放其真正的魅力。

《这是我的战争》:有限设计的典范

游戏通过多重限制巧妙地建构了意义。白天不能外出、夜晚视野受限、物资永远短缺等设定,并非简单的游戏难度调节,而是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游戏语言。每一个限制都在向玩家传达"战争中平民的无助"这一核心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直观地反映了生存压力,角色状态的变化则真实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创伤。这些限制同时也突出了游戏的核心玩法 —— 将重点聚焦在生存抉择上,通过资源的稀缺性让每个决策都充满权衡,最终强化了"在战争中保持人性"这一深刻主题。

这是我的战争

在严苛的限制之下,游戏还通过精心设计的目标层级为玩家指明了明确的方向。短期目标关注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确保每天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和温暖;中期目标引导玩家改善庇护所,建立稳定的物资来源;长期目标则要求玩家在维持生存的同时保持人性,直到战争结束。这种分层的进度指示让玩家始终能找到前进的动力。同时,游戏还设计了结构化的挑战体系:季节更替带来递进的生存难度,角色技能提供了清晰的发展路径,每次外出探索都构成了一次有意义的冒险决策。

通过这些精妙的设计,《这是我的战争》展示了如何用有限的规则和清晰的目标创造出震撼人心的游戏体验。限制不仅没有束缚游戏的表达,反而通过构建一个"有意义的行动空间",让玩家真实地体会到了战争中平民的困境。这种设计不仅传达了游戏的主题,更引发了玩家对战争、生存和人性的深度思考。

《这是我的战争》限制设计框架

三、模糊的力量:大模型游戏的新方向

1. 从确定性到可能性:游戏设计范式的转变

传统游戏设计的确定性思维

传统游戏中的一切都是预先设定的:剧情以线性主线为骨架,辅以有限的分支选择;NPC按照固定脚本运转,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对话;任务系统遵循明确的触发条件和完成路径;游戏规则和机制都是确定的因果链条。即便是看似开放的沙盒游戏,其实也是在预设规则下的自由。这种确定性让游戏富有秩序和可预测性,但同时也限制了其表现的可能性和玩家的创造空间。

大模型带来的模糊可能

大模型的出现,为游戏设计带来了一片充满可能性的新天地。就像一个会即兴创作的故事机,能够根据观众的反应实时调整表演。游戏不再局限于预设的内容,而是能够动态生成符合上下文的故事、对话和任务。NPCs获得了"自主意识",能够记住与玩家的互动历史,做出合理的响应。游戏世界变得更加鲜活,会随着玩家的行为不断演化,产生意想不到的事件和结果,可以创造出真正独特和个性化的体验。

范式转变的意义

这种从确定性到可能性的转变正在重塑游戏产业:设计师从内容创作者变成了可能性空间的设计师;玩家获得了独特且自然的游戏体验;产业将会迎来开发模式的革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但这种转变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核心乐趣,如何确保生成内容的质量和一致性。这一根本性的转变体现在游戏的输入模式上 —— 在传统的确定性系统中,每个输入都与预定义的输出精确对应,就像一系列选择题的答案一样明确,玩家只能从预设选项中进行选择。这种方法虽然保证了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但也带来了互动体验的机械感和重复性。

而基于大模型的模糊输入系统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玩家不再受限于预设选项,而是可以自然地表达意图,系统能够理解这些输入的语义内容,并根据当前情境、NPC特征、历史互动记录等多个维度动态生成回应。这种全新的交互方式不仅提升了游戏体验的自然度,更创造出了真正个性化和有机的体验。每个玩家的游戏旅程都将是独一无二的,玩家面对的不是轨道,而是旷野。这里以NPC设计为例:

从上面的代码示例可以看出这种范式转变的本质区别:传统对话系统基于简单的决策树,每个节点都有固定的选项和结果;而基于大模型的系统则维护了一个复杂的上下文环境,能够处理开放式输入,并根据多维度信息动态生成回应。这不仅体现在对话内容的生成上,还包括NPC性格的演变、任务的动态创建、剧情的实时调整等方面。

这种从确定到模糊的转变,本质上是从"选择"到"创造"的跨越,让游戏世界获得了真正的生命力。但同时,这也对游戏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持游戏核心乐趣的同时,有效管理和引导这种不确定性,将成为新时代游戏设计的关键课题。

2. 大模型带来的模糊可能

大模型游戏的四个核心维度

叙事的流动性

传统游戏的故事像是一本分叉的小说,而大模型为游戏叙事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在预设主题和关键节点的框架下,故事可以如流水般自然展开。故事不再完全受限于固定的树状分支,而是能在核心剧情架构内,根据玩家的选择生成合理的支线发展。NPC拥有基础人设和记忆模型,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动态变化的关系网络。角色互动会在预设规则下产生自然的情感纽带,创造出独特但合理的故事线索。玩家的决定能在可控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让故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同时又能保持世界观和叙事逻辑的一致性。

交互的智能化

大模型在预设的交互框架内,提供了更自然的玩家与游戏世界互动方式。玩家可以用自然语言与角色对话,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明确的游戏目标和交互规则之上。NPC能够在其性格设定和知识范围内理解上下文,记住关键的互动历史,对玩家的行为做出合理反应。更重要的是,这种智能交互始终服务于游戏的核心体验,NPCs的决策和情感反应都需要符合游戏的主题和目标,创造出既真实又有意义的社交体验。

世界的生命力

大模型让游戏世界在既定规则系统内展现出更丰富的生命力。环境不再是静态布景,而是在预设机制下动态演化的有机整体。每个城市都有基础的经济系统和社会结构,NPCs在这个框架内形成互动网络。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性的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天气系统影响农作物产量进而影响市场,人口流动改变城市结构,疫病蔓延重塑地区格局。正是这种在规则约束下的系统性模拟,让游戏世界既保持可预测性,又展现出足够的深度。

玩法的涌现性

在大模型加持下,游戏能够在核心机制框架内识别和响应玩家的创造性解决方案。系统可以理解并验证玩家发现的新玩法,但只有符合游戏规则和平衡性的创新才会被保留下来。比如玩家发现的火把引诱怪物、绳索机关等玩法,系统会在评估其合理性后再决定是否将其纳入游戏规则中。游戏可以根据玩家的行为模式适度调整难度和内容,但这种调整始终要服务于核心游戏循环。这种在约束下的创新机制,让游戏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仍然能够持续进化,保持新鲜感。

3. 在模糊中寻找确定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可控与不可控的边界

在大模型游戏中,最关键的挑战是确立可控与不可控元素的明确边界。核心玩法必须保持绝对的可控性和稳定性——战斗机制、基础互动、关键任务流程等都不能交给AI自由发挥。与此同时,内容生成需要严格的边界设定:剧情发展可以多样,但必须服务于预设的主题;NPC行为可以随机,但要遵循基本人设;对话可以灵活,但必须维持基调。在节奏把控上,关键剧情节点和重要游戏进程必须由系统主导,而探索、支线任务和自由交互则可以交给AI来丰富和扩展。这种边界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游戏体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创意与一致性的调和

大模型的创意自由度必须被系统性地约束在游戏世界的框架之内。首要任务是保持世界观的完整性:所有生成内容都必须通过严格的检验机制,确保符合预设的世界规则、历史背景和文化设定。例如,在奇幻世界中,魔法系统必须遵循既定规则;在科幻世界中,科技水平要保持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为AI划定合理的创新空间:可以在预设规则下创造新的魔法组合、设计新的任务变体、发展新的对话分支。同时,需要建立清晰的玩家期望管理机制,通过界面提示、教程引导和反馈系统,让玩家理解什么是系统可以实现的,什么是超出范围的。

技术与体验的融合

技术实现层面的平衡直接影响着游戏体验的质量。计算资源的平衡要求在保证生成质量的同时控制成本,这意味着要建立分层的内容生成机制:核心体验(如主要对话、关键剧情)使用高质量但资源密集的模型,次要内容(如环境描述、背景NPC)则使用轻量级模型。响应速度的保证需要缓存策略和预加载机制,确保玩家在与AI交互时不会感受到明显延迟。特别重要的是失败场景的处理机制:当AI生成出现问题时,系统要能立即切换到预设内容,同时保持体验的连贯性。这需要建立多层备份机制:从实时生成、预生成内容库,到最基础的固定内容,形成完整的降级方案。

四、设计原则与实践建议

1. 核心机制设计

在大模型游戏中,核心机制的设计需要在"确定性基础"与"生成性拓展"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可以通过基础机制、交互系统和反馈机制三个层面来实现。

首先,基础机制必须保持绝对的稳定性。无论是《俄罗斯方块》的旋转和下落,还是《刺客信条》的跑酷和潜行,这些核心玩法必须建立在确定性机制之上。这意味着输入响应要精确且即时,核心规则需要清晰且一致,基础反馈必须直观且稳定。这些核心机制就像物理定律一样,构成了玩家与游戏世界交互的基本语言,其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游戏体验的基础质量。

其次,需要构建分层的交互系统。在稳定的核心机制基础上,这个系统分为三层:底层是纯确定性的基础动作,包括移动、跳跃等基本操作,以及战斗、收集等核心玩法,还有物品使用、基础互动等功能;中层是半生成的组合玩法,涵盖技能组合与连招、环境互动与解谜,以及简单的NPC对话与交易;顶层则是AI驱动的创造性玩法,包括复杂的剧情分支、动态任务生成和深度NPC互动。这种分层结构确保了游戏在保持基础稳定性的同时,能够在高层次上实现丰富的可能性。

最后,为了让玩家能够适应这种混合型的游戏系统,反馈机制的设计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反馈系统:即时反馈负责操作的直接响应、状态变化的清晰提示和互动结果的及时展现;进度反馈包括任务完成度的追踪、角色发展的可视化和世界变化的记录;系统反馈则需要清晰标识AI生成的内容,提示可能性空间的范围,并说明系统的限制。这种完整的反馈体系帮助玩家理解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他们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通过这种严谨的核心机制设计,我们可以为玩家构建一个既稳定可靠,又充满可能性的游戏框架。这就像是在固定的棋盘上下一盘充满变数的棋,基础规则的稳定性保证了游戏的可玩性,而AI带来的变化则确保了每次体验的独特性。在这个框架下,玩家既能感受到游戏的可控性,又能体验到AI带来的创造性和惊喜。

2. AI介入的边界

在游戏设计中,AI的介入可以用两个基本公式来概括:游戏体验 = 核心玩法 + Σ(AI增强i × 权重i) 和 游戏体验 = α × 预设系统 + β × AI驱动系统。这两个公式分别代表了AI+游戏和AIX游戏两种范式,它们反映了AI在游戏中的不同定位和边界。以此为基础,我们需要清晰地区分这两种模式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边界。

AI+游戏:增长模块

在AI+游戏模式中,核心玩法占据主导地位(≥50%),AI功能则作为增强模块叠加其上。这种线性叠加模型使得每个AI模块都有明确的权重限制(单个权重≤0.2),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具体而言,AI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内容生成(如支线任务、环境细节)、行为增强(如NPC行为、敌人策略)和个性化调整(如难度平衡、内容推荐)。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即使所有AI模块失效,核心玩法仍能维持基本的游戏体验。正如公式所示,当AI增强项为0时,游戏体验仍等于核心玩法。

游戏体验 = 核心玩法 + Σ(AI增强i × 权重i) 其中: - 核心玩法:传统确定性游戏机制(占比 ≥ 50%) - AI增强i:各种AI功能模块(内容生成、行为增强、个性化调整等) - 权重i:每个AI功能的重要性系数(0 ≤ 权重i ≤ 0.2) 约束条件: 1. Σ权重i ≤ 0.5 // AI部分总和不超过50% 2. 核心玩法失效 = 游戏失败 3. AI模块失效 ≠ 游戏失败

AI x 游戏:核心驱动

AI x 游戏采用了更激进的融合模型,其中AI驱动系统的比重可达30%-70%(0.3 ≤ β ≤ 0.7)。这意味着AI不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与预设系统深度融合,共同构建游戏体验。这种模式需要在三个层面严格把控边界:系统架构(确保AI与核心循环的深度整合)、内容架构(维持生成内容的一致性)和交互架构(管理AI响应的优先级)。关键的技术约束是确保响应时间不超过2秒,并在AI失效时仍能维持至少30%的基础体验。

游戏体验 = α × 预设系统 + β × AI驱动系统 其中: - 预设系统:开发者定义的基础规则和内容 - AI驱动系统:LLM(玩家输入, 上下文状态) - α + β = 1,且 0.3 ≤ β ≤ 0.7 - 上下文状态 = {世界规则, 历史记录, 当前状态} 约束条件: 1. 响应时间 ≤ 2秒 2. 预设系统 ∩ AI系统 ≠ ∅ // 两个系统必须有交集 3. AI失效时 min(游戏体验) ≥ 0.3 // 保证最低体验

边界设定的原则

两种范式的模型揭示了一个共同的边界设定原则:必须在AI的创造性和系统的可控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具体而言,这体现在必要性原则(确保AI带来实质价值)、可控性原则(限制在预期范围内)和降级原则(建立有效的备份机制)上。通过这些原则的约束,我们可以在保持游戏稳定性的同时,充分发挥AI的创造力。无论是选择哪种范式,最终目标都是提升游戏体验,而不是简单地追求AI技术的应用。

3. 平衡的艺术

在大模型游戏设计中,"平衡"的核心是一个商业可持续性问题。这可以用一个基础公式来表达:单次AI成本 × 使用次数

在体验层面,需要仔细权衡AI介入的程度。对于AI+游戏模式(游戏体验 = 核心玩法 + Σ(AI增强i × 权重i)),每个AI功能的投入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成本效益分析。例如,在对话系统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核心剧情对话的AI投入能带来最高的收入提升率,而日常NPC互动则对获客节省率贡献更大。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功能对两个关键指标的影响,来分配AI资源。一个实用的策略是将AI资源优先投入到那些能直接影响用户付费意愿的功能上,而对于其他功能则采用更经济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上,需要精确控制AI的使用成本。日均AI成本可以表示为:单次调用成本 × 每用户日均调用次数 × 日活用户数。为了优化这个公式,我们可以采取分层设计:将用户体验分为必要交互、增强体验和创新玩法三个层次。必要交互使用轻量级模型或预计算内容,确保基础成本可控;增强体验采用中等规模的模型,在成本和效果间寻找平衡点;创新玩法则可以使用更强大的模型,但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频率。通过这种分层策略,我们可以在有限的预算内最大化AI带来的价值。

在商业模式上,需要将AI成本与游戏收益紧密关联。对于AIX游戏模式(游戏体验 = α × 预设系统 + β × AI驱动系统),我们必须确保:总AI成本 ÷ 月活用户数

实践中,这种多维度的平衡需要建立完整的监控和调整机制。我们需要实时追踪几个关键指标:单个用户的AI使用频次与成本、AI功能对用户留存的影响、不同层级AI功能的转化率等。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不断优化AI资源的分配。例如,当发现某个AI功能的使用成本接近其带来的收益上限时,我们可以通过技术优化、缓存策略或功能调整来降低成本。同时,我们也需要密切关注用户的使用模式,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成本失控的异常行为。

最终,大模型游戏设计的平衡艺术就是要在这些维度之间找到最优解。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精确控制,也需要商业上的明智决策。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既能提供高质量AI体验,又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游戏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始终记住:AI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于更好游戏体验的手段,其投入必须能够创造超过成本的实际价值。

五、未来展望

大模型游戏的未来发展很可能重演互联网游戏的历史轨迹 —— 从最初的盲目追求"全新"和"无限",逐步走向对游戏本质的回归。如同早期网游热衷于"百人团战"、"万人同服"一样,当前大模型游戏也在追求"无限可能"、"完全自由"。但游戏的本质从未改变:它是规则与自由的平衡,是限制与创造的辩证。

AI不应被视为游戏内容的"生产者",而应该是游戏规则的"扩展者"。它不是来取代创意,而是在既定规则下,为每一次互动注入更多可能性。同样,游戏开发者的角色正从内容创作者转变为可能性空间的架构师,我们设计的不是具体内容,而是能够产生优质内容的规则系统。

这种转变对商业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游戏依靠内容销售,大模型游戏则需要建立基于体验的价值衡量体系。比如在对话系统中,不是简单地计算token成本,同时也应当评估每次对话对游戏体验的实际贡献,据此构建分层的服务模式:核心体验的稳定性由确定性系统保障,而AI则为其注入变化和惊喜。

游戏一直以来都在追求一个终极命题:如何在虚拟世界中创造真实的意义。过去,我们通过精心编排的剧情和预设的选择来传递这种意义;如今,大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 不是去创造无限可能的混沌,而是去构建一个能让意义自然涌现的空间。

这不是放弃了创作者的主导权,而是将其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我们创造的不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能够涌现意义的可能性空间。模糊的力量不在于制造混沌,而在于为确定性的规则注入生机,让每个玩家在这个空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未来的游戏设计,应当是对这种"意义涌现机制"的探索。这条路或许遥远,但终将引领我们找到游戏设计的第一性原理。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的独立游戏开发团队。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