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古桥故事多(下)

北京旅游网 2023-07-14 11:55:27

《北海古桥故事多(上)》一文,向读者介绍了北海公园中永安桥、陟山门桥、淾祥桥、七折曲桥的历史演变与有趣的故事。作为昔日的皇家园林,北海公园还有不少独具特色的古桥,值得大家细细探索。

曲桥连接五龙亭

北海公园濠濮间的七折曲桥是曲桥家族中的翘楚,这座曲桥还有一位“兄弟”,那就是位于颐和园谐趣园中的一座形制相类似的曲桥。两桥均建于乾隆年间,又都采用“关于知鱼”的样式,不得不说是一种巧合。其实这样的巧合恰恰融入了乾隆皇帝的心泉,其中更有一段爱情故事。

濠濮间深藏于山后,不单要追求曲径通幽之感,更是乾隆为自己留下的精神世界、感情家园,他是在为自己的一段情感留下最美的印记。

公元1748年,乾隆东巡之路充满旖旎风光,同行的孝贤皇后却愁容满面,八年之中两失爱子,对她的打击实属不小,其实这次东巡也是乾隆有意让皇后散心。站在龙舟之上,看着水中的鱼儿吃着投放的饵料,孝贤皇后却说了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样的忧伤一直包裹着这位女人,就连在皇帝面前露出的笑容或许都是强颜之下,以至于行至山东济南,她的病情突然加重,在37岁之时,便香消玉殒。心爱的女人早早离去,乾隆一直将喂鱼的镜头记在心中,于是便诞生了知鱼桥。

虽然这仅仅是历史和命运有意无意地被诸多巧合联系到了一起,更多的故事则是后人的联想与创造,但站在两处知鱼桥上,嗅着荷香,观着鱼儿游动,那曲曲回回的桥面,让桥上之人与自然离得更近,曾经漫步在桥上的乾隆或许真的会睹物思人……

北海公园北岸以西的五座亭子同样相依相守着。当间儿是规制最高的龙泽亭,上圆下方、顶部为重檐圆顶、黄琉璃瓦。亭的四周台基前后均有长方形月台,风和日丽中,皇帝在此垂钓赏景,冬天这里又成为了观赏八旗冰嬉的绝佳之地。

以龙泽亭为中心,两边各有两个亭子,也都沿水而建,东为澄祥亭和滋香亭,西为涌瑞亭和浮翠亭。五座亭子左右对称,沿岸建设,亭中之人又可亲临水景。亭与亭之间由曲桥相互连接,这里的曲桥并无“见棱见角”的转向设计,而是以弧线的设计,展现出悠扬的身姿。通过桥与亭的连接,整体建筑宛若游龙一般。再看这桥,每座都采用方石砌成,上铺花岩条石过梁,形成两弯两转弯桥。桥面用一尺边长的四方砖铺地,汉白玉石制成护栏板、望柱。四桥共长568米,桥宽3.55米,把五座水中的亭子连成平地。

据史料记载,五龙亭的北面也曾经建有一座汉白玉五孔石桥,桥北端还有一座汉白玉牌楼,牌楼以北有一座由锡制成的锡殿。据载,乾隆六次南巡之后,在1745年大规模改建、修建北海沿岸,仿河北正定金山寺而建阐福寺时,拆掉了锡殿和牌楼,并将石桥改为平面甬道。

小火车桥来历非凡

就在五龙亭的西边,六个方形水洞格外显眼,水洞上的石头路面与沿水甬路相连,人来人往中早已被人们忽视。可别小看这貌不惊人的桥,之前说过公园北门里淾祥桥桥墩之所以那般敦实,是因为要抵御水闸放水的长流不息。这座桥同样采用厚实坚固的基石,同样自有道理,它的重要用途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铁路桥。

同治继位之初,直隶总督李鸿章建议修建铁路。然而,慈禧太后对于“革新”之事并不感冒,尤其是跟洋人沾边,更是“点火就着”。为了先过慈禧太后这一关,李鸿章采取迂回战略,提出先修一条以游览为目的的铁路。这一方案采取从中南海瀛秀园直达西苑镜清斋的设计,西苑就是如今的北海公园,镜清斋便是如今北海公园北岸的静心斋。静心斋占地面积9308平方米,貌似一座独立的园林景观,却又巧妙划分为若干独立区域,在设计中融入古建叠石设计、水渠引流、四季花卉、借景入画等园林技巧。当然,在这座汇集园林之妙的院落中,桥梁设计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这些桥梁也用各自的风姿,诉说着曾经的过往。

光绪十二年(1886年),这条铁路开始建设,全长1510.4米,光绪十四年(1888年)竣工。有了铁路后,法国新盛公司准备用一列六辆车厢组成的小火车作为敲门砖,以便展示法国工业的发展成果。这辆小火车精巧可人,车首设计扁圆形水箱,以蒸汽作为动能,明显位置有一个硕大的铃铛高高挂起,让我们想起了动画片中经常出现的欧洲工业时代的铜铃与火车头。然而,慈禧并不是很喜欢这个洋玩艺,虽然坐过几次,可新鲜劲儿一过,问题就出来了。首先,噪音太大,而且火车司机坐在前头,总觉得有点不合礼数。于是乎,官员们为了迎合慈禧,就让太监用黄缎子拉着火车车厢跑,没几年,这费力费事的铁路便被遗弃。

北海公园短短的铁路在五龙亭正中间亭转弯向东,因铁路轨道转弯需要弧形弯道,必须建一座铁路石平桥让铁轨斜穿而过,便修了座桥,桥全长约18米,桥墩6孔,桥墩厚约1米,桥上原铺枕木和钢轨。这条铁路几经侧目又几经淡忘,以至于与野草为伴,为枯藤老树点缀光阴的延长线。铁路所用的那座桥也拆了铁轨,被当作步行桥使用至今。桥本无名,因为有这段故事,也就被人们称为小火车桥。

沁泉非泉而是桥

在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中,于错落有致的假山上,长衫学者立于其中,照片中的图像是1932年7月2日蔡元培在北海静心斋受到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等人隆重欢迎时的合影。相信当时这座假山旁的一座桥,也见证了此次文人聚会,这座桥同样拥有一个颇具意境的名字——沁泉。

沁泉是一座廊桥。在北海公园中,廊桥并不多见。诞生于光绪年间的沁泉桥长12.1米,宽2.3米,桥下由花岗岩方石桥墩分出三个孔洞。有趣的是,孔洞中暗藏着三座梯形滚水坝,通过水流控制将整座园林的水系变为活水。桥面之上,八根红色大柱撑起青砖灰瓦的屋顶,两侧以红色木围栏连接,中间过道不单为这假山小径建立了通途,还为赏景之人提供了佳处。听着泉水叮咚,靠着层峦叠嶂,心中早已被这泉陶醉,好一个“沁泉”了得。

在清朝文学家王士祯《居易录》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则介绍:“岱字陶庵,其父号南垣。以意创为假山,以营丘、北苑、大痴、黄鹤画法为之。峰壑湍懒,曲折平远,经营惨淡,巧夺天工。南垣死,岱继之。今瀛台、玉泉、畅春苑皆其所布置也。”文中所述之人便是传奇园林设计大家张岱,而这静心斋据说便是张家父子俩合作的心血。张岱子承父业,将李成、董源、黄公望、黄鹤山樵等著名画家的笔法用于堆山叠石上,园中的“罨画轩”“画峰室”等建筑,从画中落于凡尘,又从凡尘跳脱于每位游客心中。

或许这沁泉桥以西的五折曲桥也曾是这画中的一部分,青石板铺就的曲桥,南通画峰室后廊,北接假山幽径,桥长13.3米,宽1.4米,建筑面积14.95平方米。据资料介绍,此桥采用砂粒花岗岩石砌桥墩,青石板桥面,两侧木制桥护栏。1977年全院修葺时,因木栏杆糟朽,为游人安全改成金属护栏杆。之所以说,这桥或许也在张岱以画入景的心思里,是因为如果将整座园林看作是一幅绘画作品,那么五折曲桥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就是这几道曲折的线,连接了高与低,远与近,又以自己的静,衬托了桥下的动,难怪如今不少摄影爱好者还是很喜欢站于桥南,将桥与假山一并入画,这或许也是跨越时光的美学交流。

上个世纪80年代,香港导演李翰祥掀起了清宫戏的拍摄热潮,他的作品除了故事情节场景设计引人叫绝外,对于北京民俗的刻画更为严谨,例如在《烟壶》中对于满族八角鼓演唱的展现,连鼓穗的颜色都应用到位。众多影片的取景地除了幽深的故宫,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取自北海公园静心斋的镜头,可见他对于静心斋的喜爱程度。

静心斋中的抱素书屋以北,也有一座小桥,名为小玉带桥。桥长7.8米,宽2.65米,建筑面积19.78平方米。不大的小桥却如艺术的平台,12根元宝头莲花望柱配以镂空的浮云宝瓶组成栏板,尤其是四只靠山兽各自守护桥的最外侧护栏。这四只靠山兽雕刻精巧,栩栩如生,飘逸的“长发”与桥柱成为一体,动、静的反差突出了神兽的灵动。这样造型的靠山兽在不远处的故宫“断虹桥”处也有出现,可见此桥在皇家园林中的地位。

一桥一园伴岁月沧桑,一人一事睹冷暖人生,在北海公园中还有不少有意思的桥,例如整日伴着梵音袅袅的“小西天”四平桥,再如烟云尽态亭的两座“秀珍”石板桥等等,时光的脚步从未停歇,这桥也在等待着发现的眼光寻味它们的美……(作者:京根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