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千年古方做的中成药,风寒风热感冒、咳嗽、流感都能用

黄雪的手记 2024-04-04 08:44:35

上回我们介绍了感冒时,可优先考虑被奉为中医经典的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名方制成的中成药。这类方剂凝结了古人的智慧,经过千年的实践验证过,有足够的疗效。

于是有读者问:荆防颗粒呢?防风通圣呢?

今天黄老师就来聊聊,那些除了经方之外的千年古方做成的感冒中成药,一样经典又好用。

附: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区别

风寒风热感冒的区别

一、荆防败毒散——中成药:荆防颗粒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桔梗、川芎、甘草

图片仅供参考,中成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荆防败毒散来自于明代《摄生众妙方》,由人参败毒散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防风而成。

荆芥、防风、羌活,能散风寒,羌活、独活,祛风除湿,其他药能解表、祛湿、化痰。

这个药作用非常全面,通常的风寒初期,基本上都能用。尤其是风寒夹湿的感冒。

使用要点:

风寒夹湿感冒,特点是头痛、身体酸痛比较明显,同时还有怕冷无汗、咳嗽、鼻塞、痰涕清白等风寒症状。

注意:

本药风热感冒、痰涕黄浓、发烧重时不适合,有实热或阴虚内热者不宜。

二、防风通圣散——中成药:防风通圣颗粒/丸

图片仅供参考,中成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组成:防风、荆芥(或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炒白术

防风通圣散来自金·刘完素《宣明论方》,可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的感冒症状。

使用要点:

主要用于外寒内热,即“寒包火”感冒,表现为又有“外寒”,又有“内热”,又怕冷、身痛、没有汗,又发烧得厉害、嗓子疼、大便干,小便短、颜色深。

注意:

本药汗、下力道峻猛,年迈体虚、胃气大虚者不宜,孕妇慎用。

三、银翘散——中成药:银翘解毒丸/片

图片仅供参考,中成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组成: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甘草

银翘散来源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在《温病条辨》中的地位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使用要点:

本药用于风热感冒初起,特点是发热为主,怕冷不重,有口干、咽痛、舌红苔黄等风热的特点,但不是特别重。

现代常用于流感、感冒、扁桃体炎、腮腺炎、咽炎等属于风热者。

注意:

1、还有一种叫精制银翘解毒片的药,与银翘解毒片不同,里面含退烧的西药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注意区分。

2、发热较重时,用本药可能效果较弱,请改用清热力道更大的药物。

四、杏苏散——中成药:杏苏止咳糖浆/合剂

图片经供参考,中成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杏苏散: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橘皮、大枣、杏仁

杏苏止咳糖浆/口服液:紫苏叶、苦杏仁、前胡、桔梗、陈皮、甘草

杏苏合剂:杏仁、前胡、姜半夏、紫苏叶、桔梗、炙甘草、陈皮、茯苓、紫苏叶油

杏苏散也来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以“杏苏”打头的中成药,多可用于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属于风寒型咳嗽,或秋季凉燥咳嗽。

使用要点:

风寒咳嗽为主,咳痰色稀白不黄,可能兼有怕冷、鼻塞、流清鼻涕,舌苔白,没有明显热证。

注意:

风热感冒、咳嗽者不适用,其表现为发热明显,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肿痛,咳吐黄痰。

五、桑菊饮——中成药:桑菊感冒片/颗粒

图片经供参考,中成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甘草、苇根

桑菊感冒片/颗粒: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薄荷素油、连翘、芦根、甘草

桑菊饮也是来自《温病条辨》,用于风热感冒初起。

使用要点:

风热感冒初起,咳嗽症状最突出,发热、口干、咽痛、痰黄、舌红等偏热、黄、干等症状也有可能有,但都不是特别重。

注意:

发热较重时,用本药可能效果较弱,请改用清热力道更大的药物。

(注:本内容只做科普分享,不做任何药物推荐,如有相关问题,请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