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晴天娃娃传递美好祝福

北京旅游网 2023-07-17 10:29:42

中国扫晴娘元代就有传到日本演变成僧侣

晴天娃娃卡通形象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潘小多]很多人知道日本“晴天娃娃”是通过影视作品和动画片,比如在《聪明的一休》中,晴天娃娃是一休出家时母亲送给他的唯一纪念。这里面寄托着“雨过天晴”的祝福,对一休而言是重要的心灵慰藉,因此白色的小娃娃常常会和母亲的温柔面庞重叠在一起。在《天气之子》中,为了帮助阳菜祈晴,帆高为她制作了一把挂满晴天娃娃的雨伞。每当阳菜使用超能力祈祷时,阳菜的弟弟就会用力转动雨伞,让晴天娃娃也随之舞动,一起完成祈晴仪式。不过,大家可能并不知道,这个小小的白娃娃其实来源于中国民间风俗——扫晴娘。

扫去阴雨送晴天

在古代中国,挂扫晴娘实际是一种民间祈晴的巫术活动,目的是驱走阴雨天气,以利于农村晒粮和百姓出行。这个信仰在中国华北及江南地区曾经非常流行。

文献记载中最早提及扫晴娘的是元初李俊民所作《扫晴妇》一诗,诗中细致地描述了扫晴妇的样子和功能:“卷袖褰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前推后却不辞劳,欲动不动谁掣肘……”扫晴娘在风中不停摇摆,手中的扫帚看起来就好像在清扫阴云。龙王无情,人们寄希望于扫晴娘中止淫雨霏霏。

明清时期的著作中对此有不少记述。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写道:“雨久,以白纸作妇人首,剪红绿纸衣之,以笤帚苗缚小帚,令携之,竿悬檐际,曰扫晴娘。”到清代,厉鹗《醉太平·春雨》一词中也有“扫晴娘拜惜花天”的文字。

各地民俗书中对扫晴娘也多有提及。《山东民俗·巫术信仰》记载:“天阴雨不晴,人们剪彩做扫晴娘挂于门前,求得她把云彩扫去。”河南《淮阳乡村风土记》中说:“先用秫杆制作女人形一,同时假造扫帚一把插其手中,另一线绳将此人形系于院中树上,于日之晨午晚时三刻向之唱歌‘扫晴娘,扫晴天,绿衫红衫任你穿’。”《北京传统文化便览》的“掌故传说”章节里,也收录了一则名为《晴娘》的传说。相传有擅长剪纸的晴娘姑娘为解救百姓上天嫁与龙子。“人们为了纪念晴娘,每当6月连阴之日,便命闺中女儿们剪纸人,挂于门首,故称挂‘扫晴娘’。”

由此可见,中国民间的扫晴娘大多为剪纸造型,部分着红绿衣衫,但基本都会手持扫帚。红色是太阳的表现色,青色是太阳神木的表现色,都服务于祈祷雨过天晴的根本目的。而帚的功能使古人自然而然联想到能够扫除乌云,换来晴天。

从女性到僧侣的转变

中国民间的扫晴娘是何时传入日本,又是如何变成日本民间那个圆圆的白色布偶呢?关于这一点,在日本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平安时代(794-1185年),一说是江户时代(1603-1868年)。

《日本民具辞典》中有说明如下:“照照坊主”(即晴天娃娃)为祈晴用的纸制或布制玩偶,源自中国扫晴娘。在中国为剪纸造型,平安时代传入日本后改为现在的造型。日本古代史研究者中也有人认为晴天娃娃是在平安时代传入。

然而,扫晴娘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元初,从时间上看晚于平安时代,所以这个说法缺乏证据。

实际上,到18世纪初,日本一些随笔集才开始陆陆续续引述中国书籍中有关扫晴娘的内容。几乎与此同时,出现了“照雏”“照法师”“照照法师”和“照照坊主”之类的概念,并且渐渐固定在“照照坊主”上。

日语中“照”为天晴之意,“法师”“坊主”则是僧侣的意思。由此可见,中国的扫晴娘渐渐在日本变化成男性僧侣的形象。

伴随一代代孩子成长

同为农耕文化的国家,日本也非常重视农时及降雨,并学习和发展了中国的相关习俗。作为最早接触并传播中国文化的群体,古代日本的祈雨和祈晴仪式主要由僧侣主持。相传真言宗开山鼻祖空海在京都东寺时曾经和西寺的守敏斗法,最后空海求来的甘霖惠及全日本,而守敏求来的只是京都本地的降雨,高下立分。

祈晴仪式的记载不多见,基本依靠僧侣完成。再加上日本并不看重阴阳五行之说,因此并没有红绿衣服的讲究,而是以白布裹住棉花制作出造型简单的“照照坊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晴天娃娃。

一代代日本人在晴天娃娃童谣的伴随下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孩子们会在春游和运动会前的傍晚,做一个可爱的晴天娃娃挂在屋檐下,并大声许愿:“明天一定是个大晴天。”至于到底应该先画还是后画眉眼?愿望达成后到底要不要把娃娃烧了?对孩子来说并不重要,还是交给民俗学家们去讨论吧。

《环球时报》记者在富良野酒店房间发现桌上放了一个手工制作的晴天娃娃和祝愿明日天晴的手写卡片。娃娃眉眼画得朴拙,但看见它,心里都“晴朗”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