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一个苏东坡,我也不例外,今日我便去了苏东坡的老家一探究竟,近距离感受这位艺术大咖曾生活过的足迹,了解先生诗中所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三苏祠。
曾见网络上有人写过这么一句话:“文章缺豪气,千里拜三苏”。于是我来到了三苏祠,这是东坡先生长大的地方,这是千年前苏家老宅的所在地,也是三苏传奇的起点,更是苏轼跌宕人生开启的地方。这里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匾额对联词意隽永。时隔千年,当我们踏在先生日夜所思的故土上时,每一步都是共鸣。
一入三苏祠,依然可以看到的是与苏轼一起长大的黄葛树,前厅、殿堂为我们四川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在三苏词中有着一口千年历史的古井,叫老人泉,也叫苏老泉,《三字经》中也曾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正是苏轼的父亲苏洵,早年的苏洵四处游历,27岁幡然醒悟发奋读书,十多年后终名扬京师。三苏父子的卓越才华和辉煌的文学成就,让其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揽三席,三苏父子携手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文化传奇。
苏老泉旁有一棵黄荆树,是一千多年前苏洵所种,四川有句老话叫“黄荆条子下出好人”,指长辈管教贪玩不好学的孩子,常用此做家教用具预以惩戒。不知道苏轼和苏辙小时候有没有挨过这黄荆条的打呢?
曾有人调侃说,东坡先生十三次被贬,一次比一次更惨,苏辙一生不是在捞哥哥就是在捞哥哥的路上。其实,苏轼其名“轼”意为车前扶手,苏辙名中“辙”指车碾过的印痕,苏洵希望两个儿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相互扶持,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许多人小时候还时常背着横看成岭侧成峰,长大了后又感叹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我们踏入三苏祠读到东坡先生那豪迈诗词后,却感受到的是那旷达的风格,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直抒胸臆的诗人。人生不足三万天,我们何不像东坡先生一样多些乐观和旷达,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将悲观情绪转为人间动力,去赏不同的湖光山色,品不同的人间佳肴,并将这些经历和感触都用文字记录下来。
作者I摄影:周郭昂
三苏坟,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茨芭镇苏坟村东南隅。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有近900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