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立意极高,以至于有很多种解读切入角度。之前提过,这部电影可以解读为“诗仙的一生”,但其实更可以解读为“盛唐诗人群像的兴衰”。#电影长安三万里#
诗人这个群像,必须也只能产生于“物质丰富和文化开明的盛世”。
正当盛世之时,他们可以纵情歌舞,优游山水,口吐锦绣,吸引全民的目光,也给文明留下无穷的财富。
当盛世远去,诗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和开明不复存在,诗人这个群落自然也就随风凋零。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盛世”,产生过这种与诗人之间的化学反应。
一个是开元到天宝的盛唐。一个是仁宗到神宗的北宋。
盛唐诗人群像,是被安史之乱碾落成泥。
李白因为政治战队错误,被发配夜郎,虽中途遇赦,但安史之乱还没结束就凋亡。
杜甫则是经历了大起大落,颠沛流离,丧失亲人之后,仅仅不到60岁就黯然去世。
文化上的盛唐,也就到此终局。虽然憋屈,但唐朝好歹还苟延残喘了下去。
北宋的故事则更为悲惨。
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与士大夫共天下,养士百年,名臣大家如井喷一般涌现。他们不仅是文人,也飘然占据了重要仕途岗位。
这次没有外敌和反叛,当这帮文人群落因为党争自残,争相把敌人贬到岭南、子孙入党人碑时,群落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当最后一个明星,苏东坡终于在返回中原途中病逝时,已经是徽宗初年了。
产生了唐宋八大家绝大部分的北宋文人群落,没想到在高压党争环境下最终物竞天择胜出的,居然是蔡京这种五毒俱全的货色。
这一次文人群落衰败的负面影响更大,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最终导致了汉族历史上第一次极为屈辱的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