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毛主席视察佳县,赶完庙会后,汪东兴建议:最好换个地方住

葫芦娃史书 2024-11-08 03:21:52

1947年毛主席视察佳县,赶完庙会后,汪东兴建议:最好换个地方住

1947年深秋,陕北佳县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骑着马,带着随行人员沿着黄河边的小路缓缓而来。街道上的行人并未认出他的身份,直到有人突然高声喊出:"是毛主席!"霎时间,街道上沸腾了。在这个位于黄河岸边的重要关隘,毛主席为何选择在此时造访?他看似随意的街边漫步、参观寺庙、赶集逛庙会,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而当庙会结束后,贴身警卫汪东兴为何突然建议换个地方住?这一切,都与当时错综复杂的军事形势和社会变革密不可分。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一、抵达佳县

1947年10月的一个清晨,毛主席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们从神泉堡出发。这天,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毛主席骑在一匹枣红色的马上,身边跟着阎长林、汪东兴等警卫人员。

从神泉堡到佳县大约三十里路程。一路上,沿途的山坡上种满了枣树,枝头挂满了红彤彤的大枣。随行的工作人员们不时停下来,摘几颗枣子品尝,这里的大枣个大肉厚,格外甜美。

刚过中午时分,一行人来到了佳县城下。佳县城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城墙沿着山势蜿蜒而上。城门口站岗的战士看到毛主席一行人到来,立即敬礼,然后急忙跑去通报县里的领导。

进城时,毛主席特意选择了一条人流较少的小路。这条路虽然崎岖,但能让一行人不引人注目地进入城内。当时的佳县,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关隘,扼守着陕北通往各地的要道。

刚进城不久,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一位挑着担子的老农认出了毛主席,激动地放下担子,大声喊道:"是毛主席来了!"这一喊不要紧,街上的人们纷纷围拢过来。

县委书记和县长闻讯赶来,想要维持秩序,但街道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有的群众拿着自家种的水果要送给毛主席,有的则想上前握手。一时间,场面十分热闹。

为了确保安全,县长带领毛主席一行绕进了一条僻静的小巷。这条小巷蜿蜒曲折,穿过几个院落后,终于抵达了县政府。此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早已准备好了房间。

安顿下来后,毛主席没有休息,而是立即召集县里的负责同志开会。会上,他详细询问了佳县的军事部署情况。当时胡宗南部队正在对陕北地区进行军事威胁,佳县作为重要关隘,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傍晚时分,县政府的警卫员发现,城内仍有不少群众在县政府门口徘徊,希望能再见毛主席一面。有些群众甚至带来了自家种的水果和农产品,想送给毛主席。这些群众中,有的是从几十里外的村子赶来的,就为了能见毛主席一面。

当晚,县政府的警卫员加强了警戒。毛主席住进了县政府后院的一间平房里,这里背靠着一座小山,地势较高,便于观察周围的情况。房间虽然简陋,但被收拾得很干净,炕上铺着新换的褥子。

二、黄河边的考察

次日清晨,毛主席便提出要去黄河边看看。这天的天气格外晴朗,黄河边已经有不少船工在忙碌。当地的县委书记带路,一行人沿着一条崎岖的石阶小路下到了河边。

河岸边停靠着几艘运输船,几个船工正在搬运物资。看到毛主席一行人走来,船工们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船工认出了毛主席,激动地走上前来。

这位老船工姓李,在黄河上跑船已有四十多年。毛主席向他详细询问了当地水运的情况。老李介绍说,佳县这段黄河水道虽然有些险滩,但却是陕北地区重要的运输通道,每天都有大量物资经过这里运往各地。

毛主席又询问了船工们的生活状况。老李说,解放区的政策好,现在跑船的收入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有些必需品还是比较紧缺。

在场的几位船工也纷纷向毛主席反映了他们的困难。有人说起了黄河水位变化无常的问题,有人讲述了险滩地段缺少导航设施的困扰。毛主席一边听,一边让随行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来。

接着,毛主席登上了一艘停靠在岸边的运输船。这是一艘装载着粮食的大船,即将启程运往前线。船上的设备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很整洁。毛主席仔细查看了船上的设施,并向船工们了解了航行中的具体困难。

在黄河边上,毛主席特别关注了水文站的工作。当地的水文站负责人向毛主席汇报了近期黄河的水情变化。今年的汛期已经过去,但由于上游来水情况复杂,仍然需要密切监测水位变化。

毛主席还特别询问了黄河治理的问题。水文站的工作人员展示了一些初步的治理方案,包括在险滩地段修建导航设施,在重要渡口建立固定码头等。

随后,毛主席来到了一处渡口。这里是佳县的主要渡口之一,每天都有大量群众和物资在这里过河。渡口边有一间简陋的休息室,是供等待过河的群众使用的。

在休息室里,毛主席遇到了几位等待过河的群众。他们都是从附近村子来的农民,要到对岸的集市去买些生活用品。通过和他们的交谈,毛主席了解到了当地群众对改善渡河条件的迫切需求。

正在这时,一艘满载物资的船只从上游驶来。船上堆满了粮食和军需物资,都是运往前线的重要补给。看到这情景,毛主席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一定要把黄河水运这条生命线保护好。

临近中午,天气逐渐转热。毛主席一行沿着来时的石阶小路返回县城。在回去的路上,他专门叮嘱县里的负责同志,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记录下来,逐一研究解决办法。

三、白云庙访问

从黄河边返回后,县委书记向毛主席提起了城内的白云庙。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刹,不仅是当地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了解当地民众生活的一个窗口。下午时分,毛主席决定前往白云庙走访。

白云庙坐落在佳县城西的一处高地上,红墙黄瓦,规模不小。寺庙的山门前,住持净学法师已经带领寺内僧众在恭候。净学法师年约五十,是当地颇有声望的佛教人士。

在住持的引领下,毛主席一行人首先参观了大雄宝殿。殿内陈设古朴,佛像庄严。住持向毛主席介绍,这座大殿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但由于年久失修,殿顶出现了漏雨现象,一些珍贵的壁画正面临损毁的危险。

毛主席仔细察看了殿内的建筑结构。随行的工作人员记录下了需要修缮的具体部位。当得知寺庙靠僧众化缘维持日常开销,修缮经费十分紧张时,毛主席当即指示县里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文物保护。

在藏经阁,毛主席看到了一些珍贵的佛教典籍。住持介绍说,这些经书有些是明代刻本,有些则是清代抄本,都是很有价值的文物。但由于保管条件简陋,不少经书已经出现了虫蛀和霉变。

接着,毛主席来到了寺庙的客堂。这里是僧众日常生活和接待香客的场所。几位年轻的僧人正在打扫卫生,看到毛主席到来,都停下手中的活计行礼。毛主席详细询问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

一位年轻僧人说,自从解放区建立后,寺庙的生活秩序更加规范了。以前军阀混战时期,寺庙经常遭到骚扰和破坏,但现在有了政府的保护,寺庙既能安心从事佛事活动,又能为保护文物尽一份力。

住持净学向毛主席汇报了佛教界拥护解放区政府的情况。他说,解放区的宗教政策使寺庙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僧众们都很感激。但他也提到了一些实际困难,比如一些重要法器需要修复,还有一些年迈僧人的医疗问题需要解决。

在参观斋堂时,毛主席看到几位僧人正在准备晚课用的素斋。厨房里简陋的设备和有限的粮食,反映出寺庙的艰难处境。但即便如此,寺庙仍坚持每天为附近的贫苦百姓施粥。

临别时,住持送给毛主席一串佛珠,这是寺庙僧人手工制作的。毛主席接过佛珠,向住持询问了当地其他寺庙的情况。住持说,佳县还有几座较大的寺院,都在坚持弘法利生的事业。

走出白云庙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殿宇上。毛主席对随行人员说,要把住持反映的问题记录下来,抓紧研究解决办法。同时,也要把白云庙作为一个试点,总结保护文物古迹的经验。

四、庙会巡视

第三天恰逢佳县城内的庙会。这是当地一年一度的重要集市,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贩和群众都会聚集在这里。一大早,街道上就已经热闹非凡,摊贩们忙着搭建摊位,街道两旁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布幔。

毛主席提出要到庙会上去看看。县委书记本想劝阻,担心人多场面难以控制,但毛主席坚持要了解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于是,一行人换上普通便装,混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庙会设在城中心的大街上,绵延近一里路。最前面是卖农具的摊位,有铁匠现场打制锄头、镰刀。几个老农正在挑选农具,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毛主席在一个打铁摊位前停下,详细询问了农具的价格和质量。

接着是卖布匹的摊位。由于战乱,布匹十分紧缺。摊主说,这些布都是从解放区的纺织厂运来的,虽然粗糙些,但价格比国统区的便宜很多。一位老大娘正在为孙子挑选布料,说起现在物价虽然上涨,但比起以前,至少能买得起基本用品了。

药材摊位前挤满了人。一位走方郎中正在为群众看病抓药。他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草药,有些是从远处的山区采来的。毛主席向郎中询问了当地群众常见的病症和医药供应情况。郎中说,最缺的是一些贵重药材,普通百姓很难买得起。

食品摊位最是热闹,各种地方小吃琳琅满目。有煎饼、炸糕、羊肉泡馍,还有一些当地特色的糕点。一个卖炸糕的小贩认出了毛主席,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执意要送两个炸糕给毛主席尝尝。

在一个售卖日用品的摊位前,毛主席看到了从延安运来的火柴和肥皂。摊主说,这些都是解放区的工业品,虽然品相不如洋货精致,但结实耐用,很受欢迎。旁边几位村民正在挑选农用工具,说起现在生产工具比以前便宜多了。

集市中间有一片空地,几个说书艺人正在表演。围观的群众里,有背着孩子的妇女,有拄着拐杖的老人,都听得十分入神。说书人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不时引来阵阵喝彩声。

在一处偏僻的角落,毛主席发现了几个收购废品的摊位。摊主说,这些废铁、废铜都会送到解放区的兵工厂,重新熔化后制成武器弹药。一位老人正在卖几块废铁,说这是支持革命的一点心意。

快到中午时,庙会上的人更多了。有些是附近村子的农民,担着自家种的蔬菜瓜果来卖。还有一些是从几十里外赶来的商贩,带来了山货和手工艺品。街道上挤满了人,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在返回的路上,一群孩子追着卖糖人的小贩跑。街角处,几个老人坐在茶摊前,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街道两旁的店铺门前,商贩们正在忙着招呼顾客。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热闹祥和的氛围中。

五、座谈会议

当天傍晚,县委在机关礼堂召开了一场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当地的干部群众代表,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等各界人士。礼堂里摆放着简单的长条桌椅,与会人员陆续到场。

会议开始时,县委书记首先汇报了佳县近期的工作情况。他说,解放区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不少困难。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位姓张的农民代表第一个发言。他是附近山村的农会主任,讲述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去年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但由于缺乏农具和耕牛,很多土地还是不能充分利用。

接着发言的是一位老工人。他在黄河边的码头干了二十多年搬运工,对水运情况很了解。他提出,码头设施需要改善,特别是在雨季时,陡峭的河岸常常发生塌方,威胁着工人的安全。

一位女教师谈到了教育问题。她在佳县小学任教,反映学校缺少教材,很多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她建议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同时,也需要培训更多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当地一位开设杂货铺的商人说起了贸易往来的问题。他表示,解放区的政策使小本经营者能够安心做生意,但是由于交通不便,货源供应常常不稳定,影响了日常经营。

一位年轻的医生反映了医疗卫生方面的困难。县医院设备简陋,很多重病人只能转往延安治疗。他建议增加医疗设备,培训更多的医务人员,同时要重视预防工作,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佳县剧团的团长也作了发言。他说,文化工作要深入群众,但目前缺少表演场地和道具,演出条件很艰苦。群众虽然爱看戏,但剧团的经费十分紧张。

一位民兵队长谈到了部队支前工作。他说,群众都很支持革命,踊跃参加担架队、运输队,但是缺少必要的装备和训练,希望能得到更多支持。

会议进行了三个多小时,与会者纷纷发言,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毛主席不时记录,并就一些具体问题详细询问。对于群众提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他当场要求县里的负责同志研究解决办法。

夜色已深,但座谈会仍在继续。礼堂的煤油灯发出昏黄的光,照在大家专注的面庞上。最后,县委书记宣布会议结束,并表示要把群众提出的问题认真整理,逐一落实解决。与会人员陆续离开礼堂,只见月光下,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佳县的夜色中。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