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老段子。
某人去理发,发现理发价格上涨了。他问理发师:“为什么剪头发涨价了?”
理发师说:“因为猪肉涨价了。”
他又问理发师:“猪肉涨价和你剪头发有什么关系?”
理发师振振有词:“因为我要吃猪肉。”
好笑吗?理发师说得让人无法反驳啊!作为轻资产、重人工的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理发师的工资在理发成本中占较大的比例。畜牧业输出价格上涨,理发师伙食成本增加,自然会大大影响到理发服务产品的价格。
行业与行业之间就是如此环环相扣,荣损相关。有时候是正相关,有时候是负相关。
比起行业鲸落这种同时并行的大规模人道灾难和产业繁荣,行业链的兴衰显得格局小而细腻,像是精巧至极的多米诺骨牌,无差别地随意散布在广袤的平面上,没有前一块牌的推动,就没有下一块牌的倾覆;随便哪一环倒掉都会产生连续不可逆的后果,导向一个未知的新方向。
生态位里的方便面
另一个多米诺骨牌的例子是方便面。
2015年方便面销量大幅下滑,有媒体说经济不行了,大家连方便面都吃不起了;2018年年初显示中国大陆方便面销量止跌回升,又有媒体说经济不行了,大家都去吃方便面了。那么方便面和经济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中国方便面销量
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一个行业都像一个物种,会诞生,会死亡,会进化,会灭绝。有些行业像恐龙,曾经统治地球的庞然大物如今已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行业像蚂蚁,微小而密集,见缝插针到处都是;有些行业像中华鲟,意义非凡却已经几乎野外灭绝,不得不圈起来保护。和大自然的生态相比,产业生态进化和退化都很激烈,每时每刻都有新的行业诞生,都有旧的行业消亡。
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当不同行业占据同一个生态位时,竞争就开始了。
方便面的生态位是什么?
场景:想要热食。
价格:不能太贵。
优势:方便储存和携带,方便食用,原地就餐。
劣势:营养单一。
方便面的优势在于方便,在都市生活场景中,人们不想出门、不想换衣服的“懒宅”需求日渐增长——永远不要低估人对懒的渴望,绝大多数风靡一时的生产生活工具都是这么被发明出来的。
方便面的痛点在于不太像一顿“正经饭”,为此不少方便面品牌创新出含肉、含蛋、含酸菜包、含一整只鲍鱼等的口味,使其看起来“正经”一点。如果有东西能满足以上需求,甚至满足得更好,同时又更方便、更“正经”,这个需求就会被新事物填补,比如——外卖。
外卖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行业,唐朝就有了。但这几年的外卖行业大火是在外卖整合平台出现以后。以前的外卖费率很高。因工作需要,我曾经吃了整整一年的必胜客外卖,在外卖平台出现之前,预订必胜客一顿价值28元的商务午餐外卖,不仅需要单独下载百盛餐饮的App,还须另付8元左右的外送费,外送费占午餐总费用的四分之一。平台外卖大大提升了购买效率,拓宽了菜品的选择,降低了外卖费率。
外卖属于餐饮服务业,方便面属于食品工业,分别属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类比生态圈的话,大概相当于植物界和动物界这么大的差别,但它们的生态位非常接近,都解决速食需求。
速食餐饮行业的兴衰和人口结构密切相关。
以日本的速食餐饮业为例,它的缘起十分明确——奈良茶饭。1657年(明历三年),江户大火,六成房屋被烧,连天守阁也惨遭不幸,史称“明历大火”。之后,幕府从全国招徕工匠,重建江户城。满城的工匠、苦力和武士,大多是单身汉。他们没有家庭做后勤保障,饮食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当时位于浅草金龙山前的一家茶铺制作了煎茶煮的饭,搭配当地的腌菜和豆腐汤。这种料理价格便宜,只需五分钱,套餐制式,仪式感强,热量充足,而且备餐虽然麻烦,但只要提前烧好就能快速上餐,上菜效率十分高。奈良茶饭一经推出,备受欢迎,迅速推广,被后世认为是日本餐饮业的开山之祖。
江户时代的奈良茶饭供应
正如建设江户城的苦力们促成了日本餐饮业的诞生,建设“北上广”的劳动者也促成了中国速食餐饮行业的新生。现在的状况和1657年的江户有什么类似之处呢?都是——
1. 突然涌入大量单身劳动者,有解决个人吃饭问题的需求。
2. 他们的收入和时间有限,要求经济且便利的食物。
哪里有流动人口,哪里就有廉价快餐需求。这群人原来吃街边摊、小饭馆,这是外卖行业的产能基础。大城市一直拥有较为充裕的生产力,但这种生产力被翻桌率牢牢锁死。外卖不仅仅是顾客想“原地就餐”的需求,还是商家想无限翻桌的需求。对饭店而言,饭店的桌子变成了自家的餐桌、茶几乃至床和地板,翻桌的时间和空间不再受到制约,转而变成外卖骑手的送单率,这是外卖行业的物流基础。外卖骑手本身,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人口鲸落,也是流动人口,滋养着这个又传统又新鲜的行业。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2012—2017年间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这个图形有点眼熟,好像和前面的方便面销量图有点像。那么我们不妨把两组数据做个对比——
2012—2017年中国方便面销量和流动人口规模数据走势对比
两组数据的走势基本相似,除了2014年本该随着流动人口暴增而销量
大增的方便面,意外有一个暴跌。如果这一年数据正常的话,两条线应该
会有一个同步的起伏。我们来看看2014年发生了什么。
2012—2017年中国在线订餐用户数增长率
2014年,中国在线订餐用户数量大幅增长。
由于此处缺乏线下餐饮、自热火锅、螺蛳粉等其他品类速食的占比数据,以及非流动人口的点外卖比例,很难由此直接计算外卖用户的增加、流动人口的减少对方便面销量的综合影响。以上只是试着做一些定性的推测。
外卖的火爆很大程度上依靠“懒癌”的传播、平台的物流资源聚合和外卖骑手的人口红利。这个行业会永远这样繁荣下去吗?
起码人口红利是暂时的,尤其是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如果经济继续发展,社会公平进一步推进,外卖小哥和血汗工厂的流水线工人一样,迟早会流向收入更高、工作时长更短的行业。以日本和美国为例,两国的外送人工费用都很高,其中日本是账面数据很高,美国是小费很高,目前美国第一大外卖平台Grubhub甚至还没普及统一配送业务,商业痛点还处于“信息分享”而非“资源整合”。
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人并不喜欢天天做饭。在“好吃懒做”这个天性上,日本人、美国人、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发达国家的方向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将来的方向。在这个生态位上,外卖行业不够火爆的日本和美国是由什么产业占据的呢?
——工业化半成品食物。
冷冻比萨带回家,烤箱预热,芝士融化,15分钟后拿出来开吃。味噌调料包拆开,冲入滚水,脱水海带膨胀,马上是一杯味噌汤。我买过整桶的面包卷,放冰箱里冷冻着,想吃了拆开卷一卷,再烤10分钟就是牛角面包,买过速冻蔬菜什锦包,不洗不切下锅炒,拆两包5分钟即可搞定一盘菜。
好比肯德基门店的工作人员,工厂里出来的标准化半成品,按照标准流程操作一遍就行了。
所以肯德基没有炸鸡大师的概念,这是因为它的工业化。工业化需要严格统一的品控标准,要最大程度削减“人”的差异性,工业不需要匠心独运的制造大师。匠人、大师的概念很受日本传统手工业的追捧,这可能是象征了高附加值,但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的触手伸入方方面面。从珍妮纺纱机开始,大多数工业化产品都以低价、优质抢占旧世界的市场,机织布、机造纸、机制服装/食物/车辆,直到机制的一切。但在餐饮领域,工业化的触手到现在还没有完全伸入。大师傅手炒的菜具有不可替代的口感。如何工业化餐饮
业,工业化到什么程度,是人们孜孜不倦努力的方向。
记得某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央视曝出外卖店家使用速冻“外卖料理包”、微波炉加热后作为鲜食卖出的新闻。记者本意是劝大家重视健康,不要点外卖,自己烧新鲜菜吃。但后来网络舆论走向完全跑偏。网友从此知道了半成品速冻食物的存在,直接网购外卖料理包,下单、发布评测,围观群众纷纷购买,为自己绕过无良商家感到高兴。
将来若是能在美味和食材丰富性上再做拓展,工业化半成品食物的市场必将大有可为。
外卖的生态位是什么?
场景:想要热食。
价格:不能太贵,但可以比方便面稍贵。
优势:随点随吃,方便食用,不用出门。
劣势:营养比方便面均衡,但大多数比较油腻。
半成品食物的生态位是什么?
场景:想要热食。
价格:不贵。
优势:方便烹饪,不必出门,营养相对均衡。
劣势:口感比较单一。
成熟的工业半成品在口味、便利、经济、营养四个维度上虽然表现都不算突出,但十分均衡。
方便面产业业绩下滑,是方便面品牌不够努力吗?是口味还不够多吗?是价格不够低廉吗?
和方便面竞争的,不是方便面,行业的竞争来自外部。是外卖,是24小时便利店,是冷冻料理包,是百年工业化向更深处探索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