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京:以为投靠的是亲情,其实是物质资助

晴羽微蓝谈文化 2024-03-30 02:12:40

在贾府“母仪天下”的史太君即贾母,为丈夫贾代善生养了两男一女,分别是贾赦、贾政、贾敏。贾敏是林黛玉的母亲,也是荣国府实际当家人贾政、以及袭了爵位却游手好闲的贾赦的亲妹妹。

妹妹应该是被极度宠爱的角色,但是贾敏在整部小说中只活在名字里,一开始就被曹公写死了,她与两位兄长的关系如何不得而知。关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人物性格,我们从两位兄长对她女儿林黛玉的言行中,可以窥见些性格方面的蛛丝马迹。

一:从两位舅舅的欢迎方式看性格

在私人教师贾雨村的陪伴下,一路风尘的林妹妹踏上了京城荣国府的地界,虽然有些陌生,但毕竟不是去慷慨就义,所以林妹妹始终是沉稳和端方的。同时还有一些希冀,希望在外祖母和舅舅们的亲情呵护下,找到一丝母亲尚在人间的温暖哪怕是误解。

黛玉进京

黛玉的到来得到了贾府上下所有女眷的夹道欢迎。比较下来,两位舅舅的欢迎方式就有些冷场,他们皆以各自冠冕堂皇的理由无法现身欢迎会,但是托人传达的口信还是有的,毕竟与贾敏是一奶同胞,青梅竹马。

大舅贾赦回避的理由是,身体健康出了问题。见到林黛玉难免伤心,会加重病情,不如改日再见。并嘱咐黛玉不要想家,来到这里就是回家,外祖母和舅妈都会关心她。姐妹们也会陪她一起玩。有什么烦闷和委屈尽管说出来,别把自己当客人。

二舅贾政回避的理由是,当日去斋戒了。只留下一句嘱咐黛玉的话:三个姐妹人都蛮好的,以后跟她们一起读读写写缝缝绣绣,开开玩笑什么的大家都不会计较。

见舅舅途中

大舅的理由很实在——身体不好。嘱咐林黛玉也颇费口舌,关注点也比较全面:亲人的关心、家庭的温暖、情感的交流等,这里都有,黛玉安心住下便是。可以看出大舅贾赦对林黛玉的遭遇颇为同情,也念及兄妹情深,是个感情丰富之人。

二舅的理由就显得极没有诚意,客套全免了。嘱咐的内容也极少,关心的重点仅仅是和女孩子们好好玩吧,不会有什么冲突。视黛玉为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无需太多寒暄的样子。情感上刻板内敛,吝啬口舌。

很明显大舅的性格温暖一些,更容易拉拢人心,二舅的性格疏冷一些,更让人产生距离感。

性格特征已经比较明显了。虽然大舅看上去要暖一些,可是两人都死活不出场的决心也是坚定不移的。

二:舅舅们避而不见的深层原因

除了两位舅舅自己提供的回避理由,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受封建制度男尊女卑的影响。妹妹嫁出去便是泼出去的水,再回来也不是贾家的人了。妹妹的女儿回来住,再怎么住也是外人,两位舅舅或多或少都有如此忌讳。

何况还有一句话叫“男女授受不亲”。表现在,当贾赦、贾政有事情要召集儿女们围桌恳谈时,从来没叫上过林黛玉。戴着“非亲生外姓”的标签,林黛玉在贾府中的岁月就像是无根的浮萍,四处游荡。

未见到舅舅

林黛玉也不以为意,毕竟她是在父亲林如海的呵护下长大的,其他男性长辈的关心并不奢求。虽然林黛玉自己不奢求,但是两位舅舅对她的不闻不问还是造成了她在荣国府的地位卑微。

在妇女们泛滥成灾的大观园里,姑娘、丫鬟、主子们各怀各的心事,各有各的心机,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太纯洁的人若没有人顶着,混不开啊。

林黛玉进贾府之前,认定投靠之人是母亲的哥哥。后面一有不顺心的事情,她便会说,我告诉舅舅、舅母去。其实那只是她的一厢情愿。

三:林黛玉进贾府更多是物质投靠

她实际投靠的,只是一份物质资助。舅舅们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林黛玉,亲情方面是靠不上的。外祖母毕竟年纪一大把,关心的事情十分边缘。封建社会男人专权,大舅二舅再不济也是全府的顶梁柱,所以他们对黛玉貌合神离的态度,令林黛玉在贾府逐渐举步维艰。

有人说贾政和林如海的关系很好,林如海还让贾政帮贾雨村找工作。成年人的世界可以彼此理解和尊重,成年人对晚辈,总有或多或少的心理负担,教育压力。他们真的没有空闲去关心一个小姑娘的内心世界。

黛玉葬花

从这一点来说,大舅贾赦的那一番话也算是说的至情至理了,让人相信,他的确是年纪大了,身体不够好,才无法相见。他的情商至少是及格的。

这份物质投靠能够得以实现,完全依赖于贾母。生活中,如果没有老人在中间不断牵线,不停阐述血缘的价值与意义,相信很多兄弟姐妹会慢慢减少往来,疏远亲情,大家都在熙熙攘攘为利来往,煮茶话亲情的机会少之又少。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在《葬花吟》里卷写了悲情的诗句,在精神上,她始终无以为靠。

原创文章,共1726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