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南斯拉夫有多强大呢?七十年代时期,就有四成家庭拥有小汽车,几乎每两个几天就有一台电视机和电冰箱,且娱乐业和旅游业极为发达。
两千万的人口,却有年均出入境一千六百万次的记录,更别说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人均3200美元的人均收入,为当时美国的四分之一,远远高于一帮社会主义兄弟国家。
铁托
而且当时的南斯拉夫还有一支雄师,武器也相当先进,素有“巴尔干猛虎”之称。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区域性的强国,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解体,更让南斯拉夫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令人唏嘘。
当然,南斯拉夫解体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强人铁托虽然带着南斯拉夫走向了强大,却也埋下分类的暗雷,加上美国在背后不断推波助澜,本来就内部不稳的南斯拉夫不解体才怪。
八十年代南斯拉夫街头
可以说南斯拉夫的解体过程,对于世界各国都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初期的南斯拉夫,就是美苏眼里的棋子1945年11月29日,铁托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铁托本能的想要和苏联保持友好关系,依靠苏联的帮助进行战后经济重建,让多灾多难的巴尔干半岛人民过上好日子。
1946年的南斯拉夫街头
但现在苏联的日子也不好过,想要恢复战前的经济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资金。
早些年,苏联工业得以高速发展,都是通过向西欧出口大量小麦等农产品获取的,但现在西欧也是一片废墟,也急需恢复经济,因而苏联想到了美国,希望美苏友好,从美国那里获得资金。
眼看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眼巴巴等着美国将其纳入其中,只是苏联人没想到的是,二战的本质就是美国利用德国来打残英法和苏联的,最好让他们同归于尽,而自己则打残日本,成为蓝星上唯一的强国,然后利用霸主地位垄断全球的市场。
马歇尔计划宣传
所以美国会援助苏联吗?撇开意识形态不谈,美国从利益上考虑也不会援助苏联。
而之所以援助西欧,其实就是掐断苏联与西欧的贸易往来,活活饿死苏联,另一方面,援助也不是免费的,被援助的国家只能用援助的资金购买美国货物,彻底沦为自己的市场,这就是美国援助的实质。
所以不管苏联怎么示好,美国都不会援助苏联的。
只是斯大林一开始没想通,还想方设法和美国搞好关系,在地中海问题上不断向英美妥协,甚至同意多瑙河国际化自由航行。
这关南斯拉夫什么事呢?还真有,因为斯大林也想让南斯拉夫妥协,让南斯拉夫自己手上控制的里雅斯特(位于意大利东北部)问题上让步,甚至不和铁托商量,将的里雅斯特分为A区和B区,其中A区包括城市和港口,B区为郊区。
A区和B区
而南斯拉夫只能得到B区,A区归英美管辖。
这让铁托怎么想?自己把苏联当大哥,苏联却把自己当砝码,只要条件合适,直接卖给欧美,这引起铁托的不满,也是铁托和苏联决裂的根本原因。
只是南斯拉夫还不够资格在谈判桌上谈判,只能捏着鼻子,继续维持和苏联关系。
随着1947年冷战的开始,铁托认为斯大林会巩固和南斯拉夫的关系,但斯大林认为,既然和西方决裂了,地中海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没法和西欧产生经济联系,南斯拉夫地位也没那么大了。
只不过铁托却不满自己的地位,想要联合其他东欧国家建立一个联邦大国,引起斯大林的不满。
趁着南斯拉夫现在势力弱小,斯大林狠狠敲打了一番铁托,希望让铁托完全听命于苏联,别看只是简简单单的敲打,但实际上是把铁托放在火上烤。
铁托
如果铁托屈服?那么必然会损害南斯拉夫一些利益,也必然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一旦反对势力做大,且比铁托更加听命于苏联,那么铁托随时可以抛弃。
为了保住自己位置,铁托只能和苏联彻底决裂。
和苏联决裂,只能向美国示好和苏联决裂后,铁托只能自己想办法重建战后经济了,苏联没了西欧,却可以和一帮东欧国家形成贸易圈,但铁托没有,因为他被踢出去这个贸易圈了。
1953年,出访英国
本来南斯拉夫也是采用斯大林模式发展经济的,但如今因为农业集体化导致粮食的产量下降,没了粮食,又没法发展工业,长期下去,连民众最基本的粮食供给都无法满足了。
没有吃的,怎么还重建?没办法,铁托只能找来美国,和美国紧急签订了一份军事协定,这才换来了宝贵的援助,美国也乐意在巴尔干半岛上制衡苏联,爽快的给了援助,当然还可以通过经济渗透南斯拉夫,这才是美国的根本目的。
南斯拉夫位置
但本质上这次援助,其实就是将贸易圈从原先的苏联-东欧换成了美国-西欧罢了,也因此,铁托必须依赖美国。
美国援助的F86喷气式战斗机
只是长期依赖美国,必然会让接触美国的一些经济官僚们权势上升,搞不好最后会夺权,这也是美国一贯的手段,为了避免这些官僚做大,铁托想了一个办法,这就是采取社会所有制,它还有另外一个名称:无主所有制,看名字就知道了,企业员工处于一个无组织无管理状态。
此举加强了地方自治的权力,虽然一些官僚还会获得一些权柄,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他们。
而这个思路,也是铁托加强各个加盟共和国权力之始。
压制塞尔维亚,本质上维护自己地位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资金到了,还需要发挥重用,铁托选择的是发展农业,取消农业集体化,如此一来,退出农业集体化的小农们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让粮食短缺问题得到了缓解。
而后利用农业来反哺工业,故意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让他们可以买到更多的粮食,相当于在农业上割肉。
为了保证政策的顺利,铁托又加强军队建设,建立一支强大的南斯拉夫军队,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经济官僚们可能得叛乱,一方面就是压制塞尔维亚。
1968年南斯拉夫的战斗机和女飞行员
为何压制塞尔维亚呢?倒不是塞尔维亚人太多,而是当时的塞尔维亚和马其顿都是南斯拉最为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既然靠粮食反哺工业,自然需要彻底控制塞尔维亚,只有控制了这里,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
靠着铁托不断靠重金砸,南斯拉夫军队成为当时世界上排名第四的军事力量,只要控制军队,既可以防止苏联和北约,又可以稳定自身地位,也是铁托可以长期执政的底气。
铁托埋雷:提高各个自治共和国的权力巴尔干半岛一直有火药桶之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里文化多元,民族众多,矛盾也非常多。
文化多元,民族众多,矛盾也非常多
铁托以强人姿态整合了巴尔干半岛,但境内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早已积怨颇深,塞尔维亚自认为人口多,想要主导话语权,而克罗地亚认为自己经济发达,塞尔维亚一直吸血,不公平。
而铁托一直贯彻弹压塞尔维亚人的策略,选择拆分塞尔维亚,在一北一南分别设立了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其中科索沃除了塞尔维亚人之外,还塞入阿尔巴尼亚人,至于伏伊伏丁则塞入匈牙利人,避免塞尔维亚人一家独大。
一南一北,拆分塞尔维亚
除此之外,铁托还强行划分塞尔维亚这个民族,本来只是一个民族,却根据信仰和文化不同,将信仰穆斯林的称之为波斯尼亚人,让他们建立黑山共和国,讲马其顿语的分为马其顿族,建立马其顿共和国等等,人为降低塞尔维亚人的人口占比。
南斯拉夫民族分布
而后提高这些自治共和国的权力,南斯拉夫作为整体,只保留国防、外交、司法和内政等必要的权力,地方权柄过大,显然要出问题的,比如“萨格勒布之春”,听名字就知道,和“布拉格之春”是一样的。
而在六七十年代,欧美一直在东欧搞事情,这股风潮也传到了南斯拉夫。
1967年,一部分克罗地亚人宣称克罗地亚人应使用自己的语言,随后一股独立风潮开始涌动。
到了1971年,这股风潮终于爆发,一些人声称克罗地亚应该独立,然后加入联合国,这就是“萨格勒布之春”。
显然这是要分裂南斯拉夫,铁托立马派大军平叛,这才平息了风潮。
这件事显然是给铁托提了一个醒,就是得收拢地方权力了。
但铁托却不以为意,反而在1974年,再次提高各个自治共和国的权力,甚至允许地方自建军队,这就是边防军。
表面看是铁托的“糊涂”,但本质上还弹压塞尔维亚人
表面看是铁托的“糊涂”,但本质上还弹压塞尔维亚人,毕竟南斯拉夫军队又有大量的塞尔维亚人,弹压非塞族还可以,让他们去弹压本族人,搞不好会哗变,这才让铁托有了设立边防军的想法,当然名义上是防御外来干涉。
只是这种方式无异于埋雷,毕竟一个正常的国家,不会过分强化军方的势力,而且这个势力还分散给各个自治共和国,这就要了老命。
这么一来,地方不可避免的做大,最终埋了一个分裂的大雷。
铁托是“糊涂”吗?并不是,他的所作所为纯粹是自保罢了,其实就是变相削弱南斯拉夫这支正规军的实力。
也直接导致了魔幻的结果:克罗地亚叛乱,不仅毫发未损,甚至还扩充了掌握军队的权力。
如此一来,虽然各个自治共和国有了军队,但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只能讨好比他们强势的铁托,这样才能避免权力被剥夺或者获得更多利益,铁托就可以稳坐钓鱼台,这就是铁托的初衷。
没有人可以长期执政
只是这样制衡的前提就是铁托可以长期执政,但可能吗?显然不可能,人总要死的,一旦铁托之后没有强力的人上台,各个自治共和国必然要搞事。
说实话铁托看到这个隐患吗?肯定看到,但他没办法,首先他要稳固自己地位,其次,利益发下去了,收回了是非常难的,更何况这个权力实在太大了,贸然收回,万一地方集体叛变,他没办法镇压。
所以只能一意孤行,哪怕自毁长城,但为了自己稳定,也必须这么做。
美国的推波助澜,南斯拉夫解体成为定局1980年5月4日,铁托去世,伴随着他的去世,世界局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铁托葬礼,全球128个国家208个代表团前来参加
六七十年代,苏联在冷战里占据上风,但在八十年代,形势陡转急下,苏联进入守势了。
铁托死后,南斯拉夫形势急转直下
原本南斯拉夫左右逢源,靠联美抗苏,大搞平衡外交,现在苏联势弱,只能支持苏联来抑制美国的威胁,虽然南斯拉夫一度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有了短暂的恢复期。
但铁托却搞了一个“不结盟运动”,不仅美国不喜欢,就连苏联也讨厌,毕竟不结盟运动成为苏联向非洲、西亚扩张的一个阻碍。
不结盟运动
况且此时的南斯拉夫在苏联眼里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没法成为自己和西方世界谈判的大筹码,所以苏联对南斯拉夫有一股爱搭不搭的心思。
而南斯拉夫看到苏联先后派兵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如此粗鲁对待盟友和交好的国家,让南斯拉夫对双方的安全同盟关系保持担忧。
如此一来,曾经左右逢源两头通吃的手段不灵了。
至于美国?如今东欧和西欧的力量对比已经失衡了,美国也没必要拉拢南斯拉夫对抗苏联,况且南斯拉夫看上去就是一个小号的苏联,自然成为美国肢解的试验对象了。
不过相比于美国,西欧显然更想立即肢解南斯拉夫,毕竟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必然会威胁到法国和德国的地位,所以南斯拉夫必须解体。
说实话,美国本来还想将南斯拉夫当做制衡法德的支柱的,但法德居然让步,宁愿让诸多小国加入北约,也要肢解南斯拉夫,这么一来,美国还有什么话说?直接安排,鼓动南斯拉夫内战成为当时西方阵营里共同的话题。
德国刚刚统一,就迫不及待想要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其中最迫切的莫过于刚刚统一的德国了,其目的就是想在瓜分中东欧的餐桌上分得更多的利益。
至于此时的南斯拉夫,现在也自身难保了,因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南斯拉夫的经济一年不如一年,严重的经济危机又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而后塞尔维亚出身的米舍洛维奇又大力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最终导致了1989年的塞尔维亚对阿尔巴尼亚人的清洗活动,加剧了联盟内部的对立,这也成为南斯拉夫解体的导火索。
不仅如此,本来联盟里,经济发达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需要交钱支持不发达的地区了,现在这笔钱暂暂时不交了,既然这笔钱可以不交,那么其他钱是不是也可以不交,其他自治共和国纷纷截留关税和联邦税,甚至互相设置经济壁垒。
为了妥协,南斯拉夫又被迫实行多党制,欧美一看,肢解南斯拉夫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趁着南斯拉夫危机,又推波助澜了一把,带头冲锋的就是德国。
德国通过奥地利向斯洛文尼亚与克罗地亚运输了足以装备十万大军的军火,并在这两个自治共和国设立情报机关,派遣军事顾问协助他们的叛乱,为了担心这两地人使用不好先进武器,还派遣了雇佣兵协助。
克罗地亚战争
当然这些不是免费的,克罗地亚独立后,需要将亚得里亚海中的布里俄尼岛租给德国七十年,并且将曾经的铁托度假地万卡岛送给德国总理科尔一家使用。
而执行这个计划的就是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他原本是一名历史老师,早在七十年代就图谋分裂,被铁托关了三年,出狱后被德国看重,最终夺取了克罗地亚最高权力。
1991年3月,南斯拉夫内战爆发,此时距离铁托的去世不过才十年时间,但曾经的南斯拉夫军已经不是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对手了,两国得以彻底独立。
1991年12月23日,德国第一个宣布承认这两个国家,这就是《科尔宣言》,算是苏联解体前的一个开胃菜。
既然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独立了,其他自治共和国也不甘示弱,纷纷宣布独立。
1992年,继苏联解体后,南斯拉夫正式解体为南联盟(塞尔维亚人为主)、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北马其顿和波黑。
南联盟成为欧美的角力场本来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实际上解体后的南斯拉夫依旧处于内乱里,毕竟欧美各有小心思。
其中德国想以克罗地亚为跳板,将波斯尼亚族为主的波黑并入克罗地亚,法国则不愿意德国一家独大,毕竟他们合作是因为对抗苏联,现在苏联没了,自然想要主导欧洲话语权。
至于英美,同样不希望法德主导欧洲话语权,想要削弱法德,尤其是美国,虽然支持德国肢解南斯拉夫,但他的目的想要建立一个听命于自己的巴尔干联邦,而不是便宜法德。
而此时的沙特也想趁人之危,想要在巴尔干半岛分一杯羹,因而南联盟成为欧美的角力场,最终促成了波黑的内战。
波黑成为大国角力场
其中德国和沙特分别扶持了克罗地亚族与波斯尼亚族之间的战争,但在英美的搅动下,克罗地亚族、波斯尼亚族和不甘心的塞尔维亚族谁也奈何不了谁,都没法取得优势,最终由美国出面调停,获得了波黑的主导权,而后签署了《代顿协议》。
美国自认为《代顿协议》阻止了克罗地亚整个地吞并波黑,南联盟应该感恩戴德,然后借机提出了让科索沃独立,并且让北约进驻科索沃,相应的美国会帮助南联盟合并波黑。
但让科索沃独立,无异于再次分裂南联盟,并且还允许北约驻军,这谁也不会同意,南联盟的拒绝引起美国的不满,那么只能再次肢解南联盟了。
科索沃战争
至此科索沃战争爆发,南联盟知道这是一场必输的战争,但还是硬着头皮打下去。
2003年,科索沃战争后,南联盟被迫改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简称塞黑共和国。
但肢解还在继续,2006年,塞尔维亚和黑山又各自独立,而科索沃也在2008年宣布独立。至此曾经巴尔干猛虎彻底碎了一地。
巴尔干猛虎碎了一地
南斯拉夫解体始于苏联之前,虽说强人铁托一手缔造了强盛无比的南斯拉夫,但出于平衡和维持本身地位的考虑,铁托并没有将南斯拉夫打造成如苏联一样严密的联邦体制,反而给各个加盟共和国极大的自主权。
至此埋下了一些分裂的苗头,只是权力送出去容易,收回来难,自铁托之后,没有一个威望足够的人带领南斯拉夫,各个加盟共和国离心力自然大增。
加上八十年代世界风云激荡,各个势力都在巴尔干半岛角逐,尤其是美国的推波助澜,连老大哥苏联都要倒了,南斯拉夫岂能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