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资源诅咒”,山东“小中东”又支棱起来了

乐这个好的 2024-09-24 15:22:37

东营,人送外号山东“小中东”,生动诠释着什么叫“富得流油”。

坐拥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东营的民富程度、强企数量领跑全省——2023年人均GDP超17万元,居全省之首;最新出炉的中国企业500强,东营上榜企业13家,连续2年居全省之首。

光鲜的数据背后,东营究竟是座怎样的城?背靠资源的它,又能否摆脱路径依赖?

-01-

靠石油改命的城市

提到东营,有两个绕不开的城市标签,一是“黄河入海口”,二是“胜利油田所在地”。

1855年,黄河在千里之外的铜瓦厢决堤,河水改道北上,最终于东营汇入渤海。大量泥沙在此处淤积,诞生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也造就了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最壮美的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了河海交融、黄蓝交汇的壮美风光。

东营黄河入海口河海交汇奇观。图/闪电新闻

黄河入海给东营带来了土地和移民。民国时期,黄河在山东鄄城县决口,菏泽等地数以万计的灾民沿黄河乞讨至此,东营迎来近代人口迁徙第一波高峰。这里土地广袤但并不肥沃,为养活更多人口,开荒种田、治理盐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主线任务”。

就在黄河由此入海百年后的1955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找油行动在全国展开,东营即将迎来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

1961年,石油工人在东营村附近打出了第一口工业油流井——华八井。1962年9月23日,一口日产原油555吨油井钻探成功,成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井。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后来成立的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就定名为“九二三厂”。

随着油田开发不断深入,管理机构名称和职能几经变更,1971年,“九二三厂”改名为“胜利油田”。到1978年,胜利油田先后找到46个油气田,原油年产量达到1946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彼时,全国平均每6辆小汽车中就有1辆烧的是“胜利油”。

为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1982年8月,山东省政府向国务院请示成立省辖地级市——东营市;同年11月,国务院批复成立地级东营市。1983年10月,东营市正式挂牌成立。

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正式挂牌成立。图/爱东营

东营市地理位置。图/搜狐城市

油田为东营带来了最强发展机遇,首先就是工业和经济。石油是东营经济的绝对支柱,人们常用“3个70%”来形容东营,即70%的生产总值、70%的财政收入和70%的产业来自石油。在石油的加持下,东营逐渐成为山东经济总量十强城市,人均GDP长期居全省之首。

除了工业经济,还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胜利油田是东营早期主要投资主体,1984年东营港开工,1985年全国第一个企业自备机场——东营飞机场建成,1987年胜利黄河大桥通车……都离不开油田的投入。依托油田建立的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胜利一中等等,为东营打造了全省领先的医疗卫生、基础教育体系。

特别要提的是,1969年,有着“八大学院”之称的北京石油学院搬到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即后来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为东营唯一一所211高校。只可惜,2011年学校办学主体转移至青岛校区,2021年完成注册地调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正式迁到了青岛。这也成为彼时东营经济下滑、产业受困、人才流失的一个缩影。

-02-

随石油起伏的经济

因油而生的东营,也因油而起起伏伏。

东营是山东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市,二产占比居山东之首。依托丰富的石油资源,东营打造了石油化工、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0,是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城市;子午胎年产量占全省的2/5、全国的1/5;石油装备总产值占全国的1/3,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

2014年是东营工业经济的巅峰。这一年,东营规上工业总产值13584.77亿元,位居全省第三,仅次于青岛和烟台;规上工业利润总额1258.68亿元,高居全省之首。五个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在千亿以上,贡献着全市70%的工业产值。

这些行业,都跟石油有着莫大关联。比如石油炼化和化学工业,直接来自于发达的原油开采;橡胶轮胎,从为油田开采、勘探提供辅助物资转型而来;有色金属,也是从石油开采大量产生的废旧金属设备回收起步的。

然而受油田开采难度增大、国际油价暴跌等因素影响,胜利油田开采量开始下滑,利润暴跌。2014年,胜利油田生产原油2787万吨,连续19年稳产2700万吨以上。2015年,胜利油田虽然艰难稳住了2700万吨的产量,但首次陷入亏损,全年亏损超过92亿元。

2016年,开采了50余年的胜利油田首次关闭了部分效益不佳的油田,原油年产量降至2390万吨,此后多年一直稳定在2300万吨量级,较巅峰时期减产约1/7。

东营工业也在这一时期进入下行趋势。2015-2020年,东营规上工业总产值惨遭腰斩,规上工业利润总额更是一度跌破百亿。2015年起,东营经济增速也开始放缓,经济总量从全省第8下滑到第11,被菏泽、德州、威海一举反超。

而最近几年,受经济复苏、地缘政治、市场预期等影响,国际油价上升,东营工业也在明显回暖。2023年,东营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回升至万亿规模,达到10100.37亿元,利润总额386.3亿元。这个成绩不及2014年巅峰时期,但较前几年已是大幅提升。2023年全市经济总量3899.06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领跑全省。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东营上榜企业11家,超过济南位居全省第一。近日出炉的2024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东营企业增加至13家,蝉联山东第一。

这有一定的必然性。重化工业本就具有规模效应,如果企业规模小,产能低,那么能源消耗高、效率就低,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效应,才能体现出效益。石化产业一直是东营第一大支柱,上榜企业也多在这一领域。由此也可以看出,东营对于石化产业的依赖。

另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营收10100.37亿元,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4223.98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443.97亿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965.38亿元,合计占比达75%,跟2014年相差无几。

有所变化的是,炼油行业的贡献度正在减少。2021年,化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炼油,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第一动力。这是东营多年以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果之一。

-03-

摆脱石油城的努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东营一直面临着石油枯竭的论调和压力。如何打破“资源诅咒”,避免“油尽城衰”,是东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018年,东营出台《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提出聚焦发展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培育文化旅游、现代高效农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优势未来产业。

其中,石化产业的重点是要“减油增化”。近年,东营引进了威联化学PX及PTA、利华益ABS树脂、亿科高端树脂新材料等一批高端项目。2023年,全市化工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4.5%,已经高于炼化产业7.4个百分点。

在新能源领域,东营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依托丰富的风、光、热资源,全省三个海上风电基地之一落户东营,全省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全省最大的单一区域地热供暖项目今年开工……去年6月起,东营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超越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还有新材料产业。最近三年,东营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15%,已经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之一。代表企业山东国瓷,是国内唯一一家批量生产纳米级钛酸钡的企业,掌握着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

甚至在航空航天领域,东营也有一席之地。2022年C919国产大飞机一飞冲天,东营试飞基地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气象条件、空域条件,成为中国商飞公司除上海试飞基地外唯一自有试飞基地。借此布局,东营规划建设空港产业园,打造国内领先的航空产业发展中心,培育飞行培训、维修改装、航空新材料等产业链条。

2023年,东营“四新”经济增加值833.6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1.4%,较2020年提升了2.9个百分点。虽然缓慢,但在稳步增加。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难题上,东营未雨绸缪,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参考资料:

[1] 各地统计局

[2] 油城转型“三级跳”——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的东营样本.大众日报

[3] 东营:石油之城的荣光与焦虑.白羽

[4] 比肩上海、打造北方民用飞机“4S店”,山东东营凭什么?时代周报

[5] 山东东营:揽风借光,油城变绿城.大众日报

0 阅读: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