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听过这样的一番话:选择大于努力。当然这句话有些片面,那就是否定了努力的重要性。但是,选择涉及到战略眼光问题。比如今天小编要说的就是抗战时期,八路军的一个旅级干部,投靠石友三的故事。
八路军的旅级干部,相当于新四军的师级干部。如果坚持到1955年的话,最起码大校军衔保底没大问题。
1、段海洲和石友三本文要说的这个旅级干部叫段海洲。段海洲出生于清朝宣统元年(西元1909年)的直隶省。少年时候的段海洲考上了大学。当然当时已经是民国了。
民国一开始是北洋军阀集团当家。北洋军阀时期对于治理国家没有章程,倒是军阀混战是常态,所以有志青年都清楚,中华民国需要一场革命,一场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革命——实际上后来北伐军的军歌里面,第一句歌词就是“打倒军阀,打倒军阀,齐努力,齐努力”(配上《两只老虎》的旋律)。所以当时的段海洲决定上军校学习军事,图谋将来的发展。但是很不巧,段海洲报考的军校,是石友三开办的军校——当然当时北洋军阀集团已经瓦解,国民党执政。
石友三在中国近代史上算是一个知名人士。而这个知名人士的特点在于反复无常,毫无底线。虽然段海洲在石友三的军校上学没多久,但不管咋说,这也算是一个渊源,也算是人脉——其实相信很多稍微有点人生阅历的朋友都知道,人脉的重要性。毕竟找工作的时候,人脉很重要。
2、一念之差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段海洲参与了抗日事业,还拉起了一支队伍。虽然这个情况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但是相信有过创业经历的朋友都知道,开一家小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都很多,更别说拉一支武装起来。因此段海洲确实有一定的能力。
一开始段海洲的队伍大约几十人,如果和日本军队打遭遇战、阵地战,那段海洲的队伍肯定不占优势,但是段海洲懂得避实就虚,并通过这个手段从伪军那边获得不少战利品,队伍也不短扩大,甚至还有了自己的兵工厂。
到了1938年的时候,段海洲的队伍扩张到了六千多人,已经算是华北地区具备一定影响力的自发抗日队伍了。
同时,国民党方面的民团武装也盯上了段海洲,打算兼并段海洲的队伍。但是段海洲不打算跟着民团混,所以双方剑拔弩张。就在双方打算火拼的时候,八路军的队伍来到河北南部。段海洲和八路军的首长有了一定的联系以后,认为八路军可要比国民党民团好太多,之后段海洲经过一番考虑,决定带着队伍集体参加八路军。而八路军的首长经过研究认为段海洲的队伍规模和个人能力,综合来看,应该按照旅级干部来算。就这样,段海洲从自发抗日队伍的领导,成了八路军的旅级干部。
本来正常来看,段海洲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但是,意外出现了。
因为当时,因为抗战的缘故,石友三又做了军长,并且在1938年的时候,还做了39集团军的司令——要知道,八路军当时的番号是第十八集团军。所以级别来看,石友三和朱老总是一个等级——当然,在当时的情况来看。
石友三听说段海洲做了八路军的旅长,于是派人联系段海洲:你跟着八路军混,你也就是个半路出家的外人,不如带着队伍来39集团军,将来提拔你当个军长啥的,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段海洲犹豫了:因为段海洲觉得自己毕竟是石友三的旧部,但是八路军对自己也仗义。所以自己不能对不起八路军,但又觉得石友三那边更好。所以段海洲决定把原先的队伍留给八路军,自己离开队伍,重新拉队伍投奔石友三。
3、结局不曾想之后的段海洲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因为1940年开始,石友三投靠日本人。于是段海洲脱离石友三的队伍,投奔了孙良诚。等到1942年的时候,孙良诚也做了罕见,段海洲只好投奔汤恩伯的部队。当然汤恩伯的部队主要是和八路军、新四军搞摩擦。这期间段海洲虽然不情愿,但也没办法。1949年的时候,段海洲两次打算带着队伍参加起义,回归我军,但都因为阴错阳差的关系,段海洲参加起义的情况被漏记了。直到段海洲无意中遇到过去和他策划起义的接洽人,在接洽人的奔走下,才拿到起义将领的身份,并在1990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