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之后:李宗仁的忏悔,白崇禧的罪恶】 李宗仁、白崇禧自从1924年第一次见面,两人亲密无间、患难与共二十多年,以致世人有“李、白实为一人”的评价,但到了1949年,两人的生死之交被时局终止了,从此李、白再不是“一人”。 1949年蒋介石下野后,李宗仁任代总统,白崇禧任“华中剿匪总司令”,两人合力收拾残局,先是希冀得到美援,与共产党划江而治,旋即节节败退,但仍组织兵力与解放军周旋,直到打得不剩一兵一卒,逃离大陆之止。 对于最后的企图与败亡,李宗仁与白崇禧的心态是不同的。有人讲,一个不愧是暮年的英雄,另一个则是无望的狂徒。 对于1949年“划江而治”的战略幻想,李宗仁晚年曾有过带有忏悔意味的反思—— 如果美国人全力支持我,使我得以沿长江和毛泽东划分中国,中国就会陷入像今天的韩国、德国、老挝和越南同样悲惨的局面了。 南部政府得靠美国生存,而北部政府也只能仰苏联鼻息,除各树一帜,互相残杀外,二者都无法求得真正之独立。 又因中国是六亿人的大国,这样一来,她就会陷于比前面提到过的三个小国家更为深重的痛苦之中,而民族所受到的创伤则恐怕几代也无法治好了。 如果这种事真的发生了,在我们敬爱祖国的未来的历史上,我会成为什么样的罪人呢? 除了对“划江而治”进行反思,李宗仁对最后的顽抗,也有过忏悔式的回忆—— 1949年4月,共产党解放军渡江占领南京前夕,李宗仁飞返桂林。一连数日,广西省军政要人恳求李宗仁接受现实,与中共妥协。他们写了一封很长的建议书,请求李宗仁委曲求全,不要以卵击石,广西的文武官员几乎全部在建议书上签了字。 但李宗仁拒绝了他们的建议。 李宗仁晚年回忆说,他当时的心境是,“头可断,血可流,而志不可辱”,我国的传统道德是讴歌“断头将军”,而鄙视“降将军”,“我内心也知道,我们的失败已经注定······但是我仍然强词夺理,驳斥他们的投降论。” 不久,白崇禧、夏威、李品仙等人皆赶回桂林,一致反对投降,白崇禧尤其声色俱厉,痛斥投降论者。 一般主和人士见到这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辱志”的情况后,知道多言无益,最终只能沉默了。 时隔多年之后,李宗仁沉痛反省他当年的决定:今日回思,深觉我们当时明知事不可为,纯以意气用事,与共军火拼到底,致军民多受不必要的牺牲和痛苦,真是罪孽不浅啊! 但是白崇禧却始终没有这种忏悔的心态,即便他在台湾遭到蒋介石的各种打压和折磨,直到死,他还是“贼心不死”,极其反动的。 白崇禧是1966年12月2日不明不白暴毙而亡的,令人惊愕的是,在他死前大半年,1966年2月曾给黄旭初写过一封长信。 在这封长信中,白崇禧从台湾反攻大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美国越战升级后的国际形势,建议由美国促成组织东北亚同盟,装备各国军队,共同对付大陆中国。 这其中,有一段让人不寒而栗的话: 反攻大陆开始时,美国应先将兰州、包头两处之核子工厂及海空军基地,并政治、经济、交通中心炸毁,使他们各种活动陷于瘫痪,最终促使其政权之瓦解。 白崇禧昔日有“小诸葛”的威名,抗战协助李宗仁打出了台儿庄大捷,不失为民族英雄,但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后,他竟不顾祖国的大好河山与亿万同胞,妄想用美国的炸弹来毁灭祖国大陆。 对此有人评论,无底线之人,容易横死!
【1949年之后:李宗仁的忏悔,白崇禧的罪恶】 李宗仁、白崇禧自从1924年第
朋晟聊历史
2023-11-09 20:15:10
2
阅读: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