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虚构了大量的精彩桥段,然而都能自圆其说

想成为品酒师 2024-07-22 07:46:46

闲来无事,重温三国。发现小说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作者罗贯中在书中虚构了大量的故事桥段,这些精彩的故事桥段也是这部优秀作品的魂。不过这些虚构的桥段在正史里是找不到的,作者为了尊重历史,对历史有所交代,又能够做到收放自如,自圆其说,足见作者的艺术功力之高,实乃小说之大家。

一、华容道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中,因曹操在赤壁大战中惨败,率残兵败将经过华容道。诸葛亮早就算准了曹操会走华容道,让关羽在华容道设伏。为了杀一杀关羽桀骜不驯的性格,让其立下了军令状。后来曹操果然经过这里,关羽看到曹操的残兵败将丢盔卸甲的惨状,加上曹操以前情说之,义重如山的关云长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遂让四散摆开,放了曹操。

在华容道放曹之前,作者对这个桥段做了很多铺垫。因衣带诏事发,曹操将国舅董承等人尽皆斩之。先用计稳住西凉马腾,自带兵往徐州取刘备。刘备派孙乾去河北向袁绍求救,然庸才袁绍因小儿子得疥疮心情不好而不思作为,此役因寡不敌众,桃园三兄弟被曹军冲散。

接下来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中有精彩的描述。通过好友张辽苦口婆心的劝说,关羽提出归顺的三个条件,曹操一一答应,于是关羽暂时归降曹操。此后的那些年曹操待关羽甚厚,以上宾之礼待之,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为关羽送美女十名,并以纱巾做囊为关羽护髯,后来居然连人人欲得之的赤兔马也送入关羽。试想,关云长本来就是义薄云天之人,受了曹操如此的恩惠,华容道如果不放曹,那就不是关云长了。

但华容道放曹操这一事件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据《三国志》等史书的记载,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确实走过了华容道,但并没有提及关羽在此地设伏 并放走曹操的情况。相反,史书中描述的是曹操在艰难条件下自行逃脱,而非被关羽放走。

这就是罗贯中的高明之处,他虚构了这么一个精彩的故事桥段,既为本书增色,又让关羽报了曹操的恩情,合情合理的放走了曹操,试想,如果换成张飞,那曹操还能活命吗?如果曹操在华容道殒命,那这部《三国演义》还怎么写下去?如果曹操在华容道殒命,那样不但不会是三国,三十国三百国都有可能出现。正如曹操后来所说,如果他死了,那得有多少人称王?多少人称帝?再说作者怎么向历史交代?

二、孟德新书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中,因受汉宁太守张鲁所逼,西川别驾张松受益州牧刘璋所派,前去许都说曹操兵取汉中,以图张鲁,解西川之围。因为张松长相猥琐,怀里揣着西川地形图,以为奇货可居,于是在曹操面前大放厥词,本意是试探曹操吧?然而曹操却不知道张松的本意,曹操遂不喜张松。在丞相府遭遇曹操一番羞辱之后,遇到丞相门下掌库主簿杨修,两大舌辩之士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之后,惺惺相惜。

杨修命左右取来一部书,交与张松一观。张松一看是《孟德新书》,于是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张松问杨修此为何书?杨修说是丞相仿《孙子》十三篇而做。张松听后哈哈大笑,说:“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也能背诵,何为新书”?这是战国时期无名氏所做,曹操盗窃以为己能,只能瞒你啊。”遂从头至尾背了一遍,杨修惊为天人,深为张松的博闻强记所折服。

后来杨修将此事告知曹操,曹操很吃惊,说道:“莫非前人与我暗合?”遂将此书付之一炬。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孟德新书》?迄今史书上并没有关于《孟德新书》的记载,但却有曹操撰写兵书的记载。那《孟德新书》大多系作者以此虚构。作者在杨修和张松会面的过程中,虚构这样一个桥段,大概率就是为了突显张松博闻强记的能力吧。既然它的使命结束了,作者就让曹操一把火烧掉了。试想,如果不让曹操烧掉这部虚拟的兵书,世上根本就没有《孟德新书》这部兵书?是不是对历史没法交代?

尽管正史文献中未直接提及《孟德新书》,但从裴松之为《三国志·武帝纪一》所做的注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丝线索。他引用《魏书》的记载揭示:“当曹操统御天下,扫荡群雄之际,其军事策略主要遵循孙、吴的法理,但又能灵活应变,出奇制胜,变化无常,据说他自己撰写了超过十万字的兵法著作,名曰‘新书’,将领出征皆以此书为据。”

因此,虽然《孟德新书》正史无从考究,但曹操作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文学家,确有撰写军事著作的记载,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兵书早已失传,未能传世。

也就是说,罗贯中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将有限的历史材料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曹操所著兵书的失落,虽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遗憾,但它并未完全抹去曹操这位顶尖军事家的光芒,同时也为罗贯中提供了虚构的空间。

三、上方谷

在《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中,均没有火烧上方谷的记载,甚至在野史中也没有提及。这是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多智,升华故事情节,虚构了火烧上方谷这一惊心动魄的故事桥段,也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大军事家的高端对决,同时也是这两个当世人杰智慧的终极碰撞。

先说这个故事桥段的背景,这个桥段发生在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伐魏,也就是最后一次伐魏。诸葛亮一共六次出祁山伐魏,其中前五次皆无功而返,最后一次组织北伐,已抱定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决心,和司马懿相拒于渭水。因为诸葛亮的谋略总是比司马懿高出一筹,可以说每每将司马懿玩弄于股掌之上,每逢交战,司马懿均以失败告终,于是司马懿决定采取守势,高挂免战牌,不与蜀军交战。

这里也可以看出司马懿虽然论谋略可能略逊于诸葛亮,但也是当时论智谋除诸葛亮之外无出其右者的存在。司马懿知道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但也看到了蜀军因山路崎岖,战线太长,供给困难的诸多短板及诸葛亮食少而事烦导致身体每况愈下这些劣势,针对蜀军求战心切,遂决定采取“拖”的战术,任诸葛亮如何激将,均坚守不出。后来诸葛亮绞尽脑汁,多方筹划,终于在上方谷设伏,用计将司马懿父子引入谷内。

在《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的情节可谓惊心动魄,当时大将魏延顺利将司马懿引入谷中,转眼之间消失不见。这时司马懿也发现情况不妙,对两个儿子说:“尚有兵截断谷口,如之奈何。”以下作者是这样描写的:言未己,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

雨来了

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读到这里,任谁也不能相信司马懿父子能逃脱生天吧?然而作者笔锋一转,接着写到,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曰:“不待此时杀出,更待何时!”遂遁。

诸葛亮在山上见司马懿父子逃脱,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最后两军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最终被司马懿拖死在五丈原。

精彩吧?这就是罗贯中的高明之处,眼见司马懿父子回天无力,断无生机,却在这时安排了一场暴雨,让诸葛亮前功尽弃。虽然这雨来的有点突兀,但天有不测风云,也能说得过去,这就叫收放自如。当然,罗贯中必须尊重历史,如果逞一时之快,将司马懿父子在上方谷烧死,那这部《三国演义》还怎么“演”得下去?那怎么会有后来的两晋一百五十年的历史?

综上所述,华容道,孟德新书和上方谷这些精彩的故事桥段在正史中无从考究,这些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桥段主要是作者为了丰富小说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而虚构的。这样的桥段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这里只是撷取其中的几个以飨读者。

(网图侵删)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