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付一夫
在A股,历来都有“4月决断”的规律,说的是每年4月份的市场表现和风格,往往都会决定全年的市场走势,而4月份表现突出的板块,很有可能会成为全年的投资主线,信号意义颇为重要。
看着似乎有些“玄学”的味道,可若是回顾近几年的市场表现,又仿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这一说法:
(1)2020年的创业板指,经历了3月份的大跌后,4月份开始走强,而创业板牛市也随之开启并贯穿全年;
(2)2021年的“宁组合”,同样是在3月份深度调整后,4月份转强,而新能源板块的强势行情也持续到当年年底;
(3)2023年的人工智能,板块在1~3月连续大涨,4月份开始回调,随后人工智能行情也掉头向下,连跌数月。
规律也好,玄学也罢,“4月决断”背后总归是有原因的,而最主要的影响因子便是4月前后市场的投资驱动逻辑发生了变化。
天风证券曾做过一个研究,根据股票市场交易的逻辑区别,一年可以划分为三个投资阶段,整体特征为“两头炒预期,中间炒现实”。具体而言,每年的一季度和四季度的市场交易往往是最不倚重基本面的,但二三季度却是基本面占据绝对主导,其间股票价格波动反映的便是现行的景气度情况;当临近四季度,景气度逻辑交易得差不多之后,市场便开始提前展望下一年的预期,并做相应的估值切换——而4月份,正是从预期转为现实的时间窗口,自然是颇为关键的一个月份。
更进一步讲,4月份的从预期转为现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宏观政策定调布局的落地。
一般认为,4月之前的市场虽有“春季躁动”行情,不过交易逻辑多为上一年度的线性外推,或者是对于两会政策方向的预期,整体形势尚不明朗。而进入4月之后,随着两会的尘埃落定,全年的政策基调初现端倪。而4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又是对开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做出系统性梳理,并对此前确定的经济工作方向进行重新研判,一旦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会议甚至可能对年初政策进行调整。正因如此,市场在4月份才能更加看清楚关乎全年的宏观政策定调与布局。
其二,经济数据“半真空期”结束。
根据现行宏观经济数据的披露特点,每年1~2月份有春节长假的影响,故而很多经济数据都是将前两个月合并起来发布,这便意味着,直到4月份,人们才能看到第一组连续的月度数据,以及第一个季度级别的经济数据。虽然一季度经济总量占全年经济总量的比重并不高(平均在22%左右),但却是最具有指向性的,可以直接影响到市场对于全年的经济预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其三,市场将迎来上市公司财报的密集披露。
每年4月份都是上市公司年报和一季报的密集披露期,同时也是市场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窗口期。因为业绩就如同一面“照妖镜”,让A股诸多妖魔鬼怪不得不现形,届时很多基本面经不起考验的公司都可能会接连爆雷,其中不乏大量变身为ST的公司。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的年报和一季报也是反映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能够与宏观经济数据进行相互验证,继而驱动市场重新校准对于基本面的预期。
总结起来,每年4月之后,随着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格局的初步确定,以及上市公司业绩的密集披露,市场可以依托政策面和基本面做出更为清晰的方向性选择,因此在接下来的二三季度,市场会以基本面为锚定,进入到一种相对确定的趋势或风格之中。这便是“4月决断”的深层次内涵。
当然,上述逻辑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近期的市场连续调整。
回顾今年以来的市场表现,自2月5日指数见底之后,便开启了一波凌厉的反弹行情。整个2月中下旬,A股几乎都是一副逼空的态势,大盘从2635点一路反弹并强势收回3000点,市场成交额连续破万亿,北向资金亦是持续净流入,赚钱效应爆棚,令人惊呼“牛回速归”。
进入3月以来,随着市场情绪的逐渐降温,超跌反弹的普涨行情结束,大盘也不再像2月中下旬那般连续强势,而是在3000~3090区间内震荡,期间虽然仍有低空经济、Kimi等热点题材表现抢眼,但整体操作难度明显加大,赚钱效应比此前也削弱了不少。到了4月,市场更是连续回调,赚钱效应越来越差,成交额也开始出现萎缩,仿佛又回到了年初那种让人不忍直视的行情当中,不少投资者的利润都回撤了不少,有的甚至由赚变亏。
究其原因,春节前后至3月底,A股的强势逼空可以理解为“春季躁动”的表现,其本质则是宏观经济政策不明确、经济数据与上市公司业绩“半真空”之下,由市场预期驱动的行情。再叠加年初A股的连续暴力杀跌让市场具有强烈的反弹需求,而证监会换帅后的一系列积极信号,又在短期内极大地提振了市场情绪,致使市场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实现了大幅度反弹(wind全A指数本轮最大反弹幅度已达到25%左右),与之相应的是市场整体估值已提升至阶段性的相对较高位置。
进入4月,随着各方面形势的逐渐确认,以及经济数据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继出炉,市场运行逻辑必然要从预期驱动转为基本面驱动。而对于很多前期涨幅较大的板块来说,如果4月份发布的财报能够配得上此前估值提升的幅度,那么行情大概率就会继续在业绩驱动下继续保持强势甚至走牛;如果财报数据不及预期且无法匹配已经相对较高的估值,那么行情也必将以杀估值的方式向基本面回归。
如此一来,诸如泛AI等前期大涨但业绩存疑的板块,将不可避免地迎来资金的撤离;而部分担心踩雷的投资者,也可能会以战略性防守的态度来应对当下行情;再加上近日美联储降息预期的连续降温,以及国内经济数据公布前夜的谨慎情绪影响,一系列因素的综合结果便是,市场整体风险偏好趋于下降,短期上攻意愿受限,赚钱效应与持股体验自然要大打折扣。
至于接下来市场将会如何演绎,是见顶回落还是休整后继续上攻?
理论上讲,到4月底自然会有个大致定论,在此之前,市场可能会以震荡为主。不过在我看来,后续行情依然值得期待,而最大的底气来自于国内经济基本面已出现明显的回暖信号。
数据显示,我国3月份制造业PMI上升1.7个百分点至50.8%,居于近一年来次高点,大超市超预期,且是自去年10月以来首次回到扩张区间,其中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悉数回暖。考虑到PMI是典型的前瞻指标,反映的是对于下个月经济增长态势的预期,故而后续即将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理应继续向好。
此外,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比上年12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超过九成的行业、超过六成的产品同比都实现了增长;同时,一季度出口表现强劲,而春节假期、清明假期的消费数据亦是超过了2019年疫情之前同期的水平。这些都反映出,我国经济基本面已迎来改善,也让我们对于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有了更多信心。后面随着政策端的持续发力,以及国民经济修复的进一步确认,种种利好有望传导至上市公司利润的实现,继而为A股的下一波上涨提供“基本面驱动”的重要支撑。
当然也有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扰动,比如,国内房地产行业何时能触底企稳复苏,美联储降息与否、何时降息,海外地缘冲突将会如何演绎等等,这些还需要持续观察方可得到答案。
总而言之,在这个关键的4月份,市场大概率不会有特别强势的表现,低风偏的投资者可以先适当降低仓位保住盈利,同时尽量规避可能出现业绩风险的板块。待短期风险消化完毕、各方面形势都愈发明朗后,A股依然有望迎来新一轮上攻行情,届时再进行加仓也未尝不可。
至于具体配置方面,建议短期围绕基本面逻辑的业绩线、国内经济复苏逻辑的资源类品种进行布局,而中长期则可以逢低买入政策定调的新质生产力方向,比如芯片、工业母机、5G/6G、AI光模块、算力、服务器等,或许能有不错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