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的日本人究竟多有钱?有人花百万日元,就为坐个出租车

审度 2022-02-13 19:33:12

假如穿越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你可能会不忍感叹:难道那会儿的日本人都疯了?

在大街上,你会看到一大群人疯狂挥舞着自己手中的万元大钞,甚至有人干脆举着一捆钞票,只为了坐个出租车;去面试,面试官为了让你赶紧来上班,不惜硬塞给你数额惊人的红包。更夸张的是,商店老板把货品标价为1万日元,顾客嗤之以鼻;但当老板将同样东西的标价提升为50万时,货品立马被一抢而空。

你觉得这是日本人脑子出了问题?事实上,那会儿的日本正沉浸在一个病态扭曲的“繁荣盛世”中。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世界曾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光东京的财富,就能买下整个美国。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夸张,但那会儿的日本确实有钱。这一切还得从30年前说起。

恐怕当时谁也想不到,朝鲜战争竟然也成了日本的“翻身仗”。靠着大发战争财,日本进入了令人炫目的高速发展时期,由战争催生的大量企业和工程技术人才实现了从军用向民用的转型,几乎被拆解殆尽的国家工业体系也迅速完成重建。虽然在1973年10月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中受损严重,GDP直接从高增长率变成负增长,但日本政府也因此痛下决心进行产业改造升级。借助雄厚的家底,他们迅速在电子、电信和半导体等领域站稳了脚跟,此后的十几年里,日本就像如今的中国,依靠工业产品的大量出口在国际贸易中大杀四方。

有人欢喜就有人愁,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政府查完账本后顿时慌了:他们在跟其他国家做买卖的过程中竟然亏了近千亿美元。身为超级大国,多花点钱并不算啥大问题,重要的是,其中对日贸易的差额竟然占到了贸易赤字的40%左右,也就是说,战后美国一度把日本当成“殖民地”,眼下后者正反过来骑在美国的脖子上吸血呢。

换一种更直观的体现方式:在当时的美国,大到工业设备和汽车等工业产品,小到生活家电,“日本制造”几乎随处可见。尤其是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于1979年发生后,“经济省油”的日本汽车风靡世界,对美国汽车制造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后者的忧虑。这也难怪美国社会逐渐出现了这样一种讽刺:十几年前,美国靠军队占领了日本,如今日本却正在用“和平”手段悄悄占领美国。

总是不吃亏的美国人当然不能忍,一方面,他们看不惯有另外一个国家吸自己的血;另一方面,不断扩大的贸易赤字问题确实亟待解决。为此,1985年9月,在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詹姆斯·贝克的牵头下,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的财政部门领导人于纽约广场饭店召开会议,决定联手干预外汇市场,帮助美元实现有序贬值,从而解决美国贸易严重的逆差问题,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广场协议”。

如今再看这场会议,简直是各怀鬼胎:美国嘴上说自己做买卖亏惨了,想要兄弟们拉一把,恐怕暗藏目的,其中之一便是将祸水转移到日本身上,打击一番后者的嚣张气焰。日本倒不觉得这是件坏事,日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日本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这更有利于其在国际贸易中开疆拓土。至于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恐怕多少也有想要借机上位的意思。显然,大国间的博弈,可比宫斗剧精彩多了。

很快,“广场协议”达到了各方想要的效果:大幅贬值导致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信誉受损,但美国的贸易赤字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日元的快速升值使得国际社会趋之若鹜,在巨大的刺激下,日本经济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他们不但取代美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更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即将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其社会中充斥的资本已完全超出了正常经济生活的需求,富余资金转而涌入金融领域,成为了投机者的天堂。

从1987年开始,日本股票价格开始疯狂上涨,政府趁机造势,声称在腾飞的日本经济的支撑下,股票永远不会贬值。很快,高涨的日本股市造就了一批“先富”,他们将手里的闲钱投入到股市,立马赚取了可观的回报。在当时,“日赚一亿”不是神话,只要你手里有足够多的钱,你有足够大的胆量,想挣多少你说的算。此外,日本政府还诱导民众进行房地产投资。在日本民众看来,土地不会贬值,比虚头巴脑的股票要靠谱得多,手里钱多到没处花,干嘛不试试呢?于是,日本民众陷入了全民疯狂消费的乱象中。

当时的状况有多离谱?据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社会诞生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隔三差五地就去参加面试,却从不选择入职。原来,当时日本经济的表面繁荣滋生了一股怪异风气:许多公司不再看重利润,而是过分追求公司规模。因此,日本社会出现了大量工作岗位,对劳动力极其渴求。大小公司都在拼命抢人,他们不怕看走眼,错把庸才当人才,反而怕没人来。为让年轻人赶紧来上班,许多公司在招人时还会给应聘者塞红包,一些实力雄厚的公司的红包,数额更是大得离谱。因此,一些“聪明”的人就只去参加应聘白拿钱,享受完各种福利后就走人。即便如此,这些人每年获得的钱,都足够他们吃喝。

那会儿的日本社会还有另一群人:他们本来是“无产阶级”,手头没几个钱,但这些人咬着牙从银行里贷到一笔钱,立马把到手的房子抵押出去,再用所得的钱买另一套房,再抵押。由于土地的价格膨胀太快,这些人总能从“贷款买房-抵押-再买房-再抵押”的循环中赚到差额,随着雪球的不断翻滚,他们不知不觉就积累起了数目惊人的财富。

总而言之,那个时代的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充满了铜臭味。日本人高调地炫耀着自己的财力,他们用现金买下了著名的美国地标建筑洛克菲勒石油中心。美国人对这群“暴发户”恨之入骨,美国社会曾掀起过一股“反日风潮”:他们把日产汽车开到路中间砸毁,把家中的“日本制造”堆到一起付之一炬,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日本人的憎恨。

在国内,民众也以大手大脚地花钱为荣,不少人跑到所谓的“高端氧吧”,宁愿每分钟多花几百日元,吸着跟普通空气没什么区别的气体。退休的大妈大爷们成群结队地前往欧洲旅游,像赶大集一样,把奢侈品店横扫一空。每到下班,日本大街小巷更是奇景迭出:上班族疯狂地挥动着手中的万元大钞吸引出租车司机关注,有钱人为了不耽误时间,宁愿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日元打车赶一段10分钟的路程。与之相应的是,各大公司都给员工提供了巨额交通补贴,甚至出现过一年1亿日元的惊人记录。

这便是日本疯狂的“平成景气”时代,单单听起来,这似乎是爽文中才会出现的情节。然而,日本民众只享受了短短几年,却为之承受了长达20年的代价。即便如此,如今回忆起来,仍有不少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对它恋恋不忘。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享受这短暂的美好,小部分人的纸醉金迷是建立在多数人的牺牲之上的——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只有极少数穷人暴富——这仍旧逃不出资本运作的本质。不过话说回来,如今的日本远不如当年风光,但凭借那么点土地和那么些人口仍能稳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之列,这个国家显然仍有它的不俗之处。作为我们的近邻,它仍是个强大的对手。

此外,这段时期日本人的表现也充分暴露出了他们乃至人性的短板:一旦诱惑足够大,人们便会轻易地抛弃底线,只求索取。就跟日本学者野口悠纪雄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劳而获的人越来越多,就说明社会正在走向错误的方向。”

0 阅读:234
评论列表
  • 2022-03-08 19:11

    那个时候日本的发展,让米国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