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人生境遇里,我们总会与心中的苏轼相遇

微格尔 2024-02-12 09:20:58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45岁的苏轼贬居于黄州已有三年,也是“乌台诗案”后的第三年,他写下了这首词《定风波》。

本是才气凛然、一身傲气、心怀家国抱负之人,在官场遭到严重打压,经历九死一生,被贬至蛮荒之地,穷困潦倒,不得不为一口温饱而躬耕劳作。

如果是平常人面临这种种打击,有此经历,也许早已心如死灰、颓废不振。而他是苏轼,手持竹杖,脚穿芒鞋,披上一身蓑衣,便无惧风雨,从容上路,坦然道一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后半生,可以说不是在流放,就是在流放的路上,“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浪迹江湖,来去匆匆,一路风霜。

而生性旷达洒脱的他,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既来之、则安之,被贬到哪里,就在哪里安居,亲身劳作,传道授业,整治民生,享受美食,吟诵生活,在逆境中活出别样滋味。

从小就才华横溢、佳作不断的苏轼,一生诗作颇多,达三千多首,而词作则甚少,仅仅三百余首。也许不过信手拈来,但却俱是佳作,并开创了“豪放派”,一改晏殊、柳永等人“婉约派”的靡靡词风,被人们誉为“豪苏”。

其实苏轼到了三十多岁才开始作词,如果我们细看这些词的风格意蕴,便能感受得到他的心境和文风的变化。

从开始写词时对柳永词的咂摸和比拼,写一些与欧阳修词风格相近的游山玩水的短调小令,到后来突破局限,风格日益成熟,愈加显现他旷达高远的天赋秉性。在贬居黄州以后,苏轼的创作达到了词作质量的高峰,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意境和风格,终是自成一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首气势磅礴、豪迈旷达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苏轼写于《定风波》之后的同年八月,在游黄州赤壁时怀古抒感,表达了他对前人的追思之情,抒发自己的人生抱负。

可以说,词作在一定程度上是苏轼颠沛流离的后半生写照,也是一位文豪如何以豁达宽广之襟怀面对人生困境的诗意表达。所以说,苏轼的词作值得我们细品,读懂了苏轼词,也便读懂了苏轼。

这套装帧精致清雅、古意盎然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词》,是由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和她的弟子陆有富教授共同编著,收录了苏轼具有代表性的202首核心词作。

每首词都附有精心所著的题解、注释,并列有人物小传。可以结合他的人生际遇与背景品读,一览其心境与词风的变化和悟彻。

另外还有叶嘉莹先生近三万字的导读,结合苏轼的人生境况、秉性与词作创作的历程和风格进行透彻的剖析,帮助我们深入地读懂苏轼词,看懂苏轼鲜活动人的一生。还配有叶先生的吟诵音频。

函套侧面烫金印刷了苏轼的《定风波》,书页是裸脊线装,可以平摊阅读,并采用古籍版式排版,配有150多幅雅致的手绘花草图,显得古色古香。

还附送一张苏轼书法真迹《赤壁赋》全彩拉页图和画作《潇湘竹石图》书签,可以从中领略苏轼多才多艺的书画作品。

即使身处偏远蛮荒之地,飘零不定,苏轼仍能吟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用现在的话来说,苏轼是一个情绪稳定、内核强大的人,他拥有的精神力量正是我们所向往的。

苏轼词里,有豪放、旷达、通透、深情、浪漫、超然……它所包含的,几乎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所有主题。

董宇辉说:在人生低谷时,苏轼身上旷达乐观的心态总能影响和治愈自己。

撒贝宁说: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苏东坡,在不同的人生境遇里,你总会相遇他。

我想,在我们的一生之中,无论正处于何种境遇,都需要收藏这么一套苏轼词,与其相伴,时时品读吟诵,细细品味沉思,与心中的苏轼相遇。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