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累计同比的贡献率高达83.2%,为15年以来的历史次高值,共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
为何社零和最终消费的修复趋势会出现分化,分化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消费复苏格局?从两者的统计口径对比中可以看出,社零与最终消费数据间存在矛盾的主因或在于今年服务与商品消费的复苏幅度存在差异,其中服务消费的复苏趋势更强。事实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主要指标统计指标诠释(第二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最终消费支出这三个常用的消费宏观指标在统计口径、调查汇总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统计商品零售及餐饮收入,采用的是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来自于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与社零数据相比,该指标在统计口径上多包括了除餐饮服务以外的其他服务消费、虚拟消费等,同时少包含了居民自建房用建筑材料等项目(详见表1);最终消费支出的涵盖范围最广,可以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项相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多统计了金融中介服务虚拟支出等项目,统计方法上则是利用住户调查人均消费支出和年平均人口加总计算。综合来看,由于最终消费支出的统计范围最广,相对更能反映整体消费变化情况的全貌,因而今年以来最终消费支出的明显复苏或表明消费整体修复力度并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