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涨姿势##科普大作战# PPI,价格数据由被调查企业负责填报,样本是400 多个城市的 5 万余家生产稳定的工业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适当抽样一些中小企业,统计的内容是出厂价格。
由此可以看到这两个数据打架的原因。CPI 统计的是零售价格,而PPI是出厂价格。
11月的服装类产品,零售价是同比环比上涨,出厂价持平,它至少从价格上反应是终端零售价还不错,但这只是价格,具体原因,可能是销售真的好,也可能是线下商场为了年底的促销而挺价,到底是哪一个原因,还要看“量”,要等晚一点公布的“社会零售品销售数据”,如果同比增长数据高于“商品零售”平均增速,说明11月的衣着类消费情况还不错。
这两个数据在食品项上的区别则源于采样范围,CPI中食品项包括粮食、食用油、鲜菜、畜肉类、水产品、蛋类、奶类、鲜果和卷烟、酒类等,前六项都是农产品,而PPI的食品项,统计的都是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饮料、面包、零食等等,前者既是直接消费品,又是后者的原料。
这正是CPI跟普遍人感受到的物价感受脱节的重要原因,只有一小部分恩格尔系数高的低收入阶层的食品价格感受来自上述六大农产品,大部分人对食品价格的感受,更多来源于PPI食品项。
农产品由于需求稳定,变化的主要是供给因素,而工业品的需求和供给变化都很大,而CPI受农产品影响太大,所以,PPI的食品项比CPI更能体现经济生活中的食品行业的供需平衡关系。
个人经验,判断消费的通胀通缩状况,主要看两个数据,实物商品主要看PPI中的“生活资料”项,它包括食品、衣着、一般耐用品,生活日用品四项,更贴近真正的生活,而今年的生活资料PPI自3月份后确实出现了断崖式下降,11月达到同比-1.2%的今年最低水平,与CPI中的消费品项-1.4%差不多,相互验证,主要受食品和耐用消费品拖累,前者体现了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下降,后者体现了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