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乡万村感党恩,贵阳花溪芦荻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纪实

名人名家 2024-11-28 21:39:43

文/吴吟涛(作者系中国《法治在线》编辑部贵州记者站负责人)

“浅冬生暖意,执笔问冬安。”小雪尚未至,人间烟火已在黔阳之有诗自吴兹大"吴中蕃"的故里——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芦荻村楼梯寨袅袅升起!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好日子!75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进入贵阳,由此转折,爽爽的贵阳迎来了解放‌。

2024年11月15日,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农民的儿子,中国《法治在线》编辑部蒲振华总编带领普法宣传调研组一行人等采访了芦荻村村支两委,双方在吴氏一家亲(吴家村)至德精神“三让天下孔子赞”的和谐欢快氛围中进行了友好的深度融合交谈!

蒲振华多次当选全国两会代表、多次参加全国“两会”现场报道,曾在“汶川地震”一线釆访报道,被中宣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评为“抗震救灾”优秀法制新闻记者和新闻工作者。

此次普法宣传调研组一行根据党中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发改能源【2024】378号”文件精神,为有效助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生态优先,惠民利民,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并充分尊重农民(村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村民)利益,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深入落实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有力支撑,致力于用心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农文体旅新的窗口,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谱写绚丽多彩的贵州芦荻村新篇章!讲好贵州芦荻村新时代故事!

芦荻村村支书梁德书对调研组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紧接着,副支书吴正平详细介绍了芦荻村的基本村情、村貌(芦荻村有480户人家,村民共1762人,近70%都姓吴,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中蕃"先贤的后裔,故有“吴家村”一说!)和近几年来的翻天覆地的实质性变化!

最后,村妇女主任潘少红大姐说,至今为止,她服务了四届村支两委,并亲自见证了芦荻村是如何从一个偏僻、落后的穷乡村蜕变蝶变成今天的先进村和网红打卡地的!潘大姐正说着,普法调研组一行人发现,不知何故,潘大姐的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在大家的再三追问下,潘大姐才说出了一个压抑心头许久的事情:有人恶意造谣并传言芦荻村是黑社会家族村!真是岂有此理!我们芦荻村在上届村支两委,即村主任吴红葫和村支书吴勇军的带领下,忠诚、干净、担当、作为,大胆地致力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未来,为广大村民谋福利、谋幸福,创新发展,苦干实干,先后依法为村委会修起了崭新的办公大楼,为村民们又建好了新文化广场,极大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使咱们芦荻村成为天河潭风景区延伸旅游的一个网红打卡点!这些事迹、成绩,点点滴滴,一桩桩,一件件,村民老百姓男女老少们都看在眼里,铭记在心里,无一不发自内心地称赞这样的好村干部!可谁又曾想,由于贵阳市环城高铁经过芦荻村地界,铁路项目部施工此路段,在协调此路段的过程中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未达成共识,至今吴红葫主任等人的头上还蒙冤顶着 “黑老大”的黑帽子!他们不但没有危害一方、而且还是积极带动全村村民努力发展经济的好领导、好村官!潘大姐恳求通过我们的调研活动,还原事实真相!

老党员、退役军人、德高望重的吴正左老大哥万分感谢的补充道:期望通过法治新闻媒体发声,恳请社会各界监督重视,给予吴红葫主任等人一个公平、公正的客观定论!

浅冬,依然保留着秋的韵味,却无冬的冷冽。此时,有一树一树的秋色,有一丛一丛的花开,有煦暖的阳光,有清爽的微风,有悦耳的鸟鸣,有袭人的花香。这微醺的环境,让石榴、梨树也忘了季节,竟然在枝丫间重新绽开娇媚的花朵。瞧着那含苞待放的蓓蕾,恍惚间有了初春的美好感觉。

只是季节从春走到夏,再从秋走到冬,收获的不单单是叶的嫣红,花的馨香,果的甘甜,更有很多人生的况味和感悟掺杂其中。让人觉得此时的浅冬恍若一位走过沧桑岁月的智者,他虽然风尘仆仆,两鬓已染霜,但是半生的岁月已经让他变得内敛,变得沉稳,变得刚强自信有力,变得自信从容淡定。青春的活力还没有消散,可是已经拥有了老者的智慧和深刻。

浅冬中,我们回望过往,整理行囊,删繁就简,与该告别的人告别,与该舍弃的事再见。带着爱意和憧憬再次出发,让自己在季节的轮转中,随着时光这个智者,轻装前行,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与浅冬相遇,时光温柔,岁月静好,抬头有风景,低眉有清欢,凝神有憧憬。这样的日子是诗、是梦、更是人间最美的邂逅。

与浅冬相遇,赏斑斓美景,度烟火日常,品人间佳肴,感岁月真情,悟人生智慧。愿我们都能在这个暖暖的浅冬,安暖幸福,遇到最美的风景最美的自己!(贵州礼门义路律师事务所马文广主任律师、湖南长沙军事法院原院长郭先锦、北京社工部负责同志等陪同参加此次“普法调研”活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