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镇子上的六七十年代曾经有个铁匠铺,那个时候,我们村的朱建国在那里当学徒,同时在那里当学徒的还有一个叫周通的小孩儿,是铁匠铺掌柜周铁匠的远房侄子。
朱建国后来娶了周铁匠的闺女,铺子也就交给朱建国打理了,如今的朱建国也已经是个七十岁的老头儿了,和我们村的朱大壮成了街头聊天的好哥们。而周铁匠呢?还活着呢,现在都九十多了,也算是马上成为世纪老人了,从民国初期一直活到了现在,那也是相当不容易啊!
那个小学徒周通后来就回家了,随着时代的发展,铁匠铺的生意越来越少,只剩下朱建国和周秀打理了,周通就回家了,那个时候,周通也就十五六的年纪。
如今周通也得五十多岁,快六十岁了。也已经成了一个老人了。
我听到周通的故事的时候,还是朱建国和周铁匠讲给我的片段组成的故事。
1.
1978年,周通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回乡的路。他离开了工作了几年的铁匠铺,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不安。
周通也就刚十七八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他的脸庞被铁匠铺的炉火烤得黝黑,双手因长期打铁而布满老茧。虽然看起来有些粗糙,但那双眼睛里却闪烁着智慧和坚毅的光芒。
走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周通不禁回想起这几年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就连他们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也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气息。村里的生产队解散了,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手中。人们开始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有些胆子大的甚至开始做起了小买卖。
然而,这些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铁匠手艺逐渐失去了市场。周通所在的铁匠铺生意越来越差,只剩下朱建国自己打理了,虽然说周秀偶尔也帮衬一下,但活也不多。
走到村口的大槐树下,周通停下脚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麦秸的味道,让他感到无比亲切。远处,几个孩子正在田埂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传进耳朵里,让周通的心情也变得轻快起来。
和王大爷告别后,周通加快脚步往家走去。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那棵熟悉的老柿子树。树下,一个佝偻的身影正在劈柴。
老周头抬起头,看到是周通回来了,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放下手中的斧头,快步迎了上来。
周母听到动静,也从屋里跑了出来。看到儿子平安回来,她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一家人团聚,自然是一番热闹。周母张罗着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还特意蒸了周通最爱吃的红枣馒头。
饭桌上,周通向父母讲了在伯伯周铁匠那里的事儿,说到铁匠铺不景气,他不禁有些沮丧。
周通点点头,心里也燃起了希望。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跟着父亲下地干活去了。
站在自家的田地里,周通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阳光洒在刚刚翻过的黑土地上,泛着油亮的光泽。周通弯下腰,抓起一把土闻了闻,脸上露出了笑容。
周通站起身,环顾四周。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有的在翻地,有的在播种,还有的在修整田埂。整个村子都洋溢着勃勃生机。
第二天一大早,周通就和父亲骑着自行车去了镇上的粮站。粮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周通排了好一会儿队,终于买到了花生种子。
说干就干,周通跟着父亲去粮站买了花生种子,这个东西在那个还在全部种麦子的年代可是好东西,过年要吃,平时人补充身体里的油性也要吃它。
在零几年时候的老头一到冬天还会自己炒一些花生,装在兜了剥着吃呢,因为老头们年轻的时候挨饿,身体里面没有油性,老了之后肠子里面也没有油性,吃点花生能解馋。
于是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二十出头的周通便和父亲准备种点花生,能够平时去集上去买,赚个钱。
2.
周通作为一个年轻人也是干劲十足,他不敢盖大棚,因为大棚要花很多钱,虽然那个时候乡里支持小额创业贷款,但对于周通来说,家底薄,不敢大折腾。
反正是在地里刨食儿,种啥不是种,周通便跟着村里种起了药材,什么白芷、黄芪、枸杞、还有一种带刺的中药材,一摘就扎手的那个东西。
就是折腾呗,反正就是在地里鼓捣,靠地吃饭,周通年轻不服输,怎么人家南方都能富裕起来,咱们就不能富裕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周通所在的村子也感受到了这股变革的春风。一天,乡里派来了一位年轻的农业技术员,名叫李明。
周通也在人群中。他听李明讲解了许多新型农作物的种植技术,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李明介绍说,除了传统的麦子,村民们还可以尝试种植药材、棉花,甚至发展大棚蔬菜。
这番话引起了周通的极大兴趣。他挤到前排,认真地听李明讲解各种药材的种植方法和市场前景。
得到父母的支持,周通干劲十足。他每天都跑去找李明,学习药材种植的知识。李明看到周通如此好学,也很高兴,耐心地教他各种技巧。
村里送来的报纸上也经常刊登一些种植药材的成功案例,这更加坚定了周通的决心。他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把重要的信息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
虽然周通对种植药材充满热情,但他也没有冒然行事。他知道自己家底薄,不敢贸然投入太多。尽管乡里支持小额创业贷款,周通不敢贷款,还是决定先小规模试种。
于是,周通开始在自家的两亩地里种植药材。他选择了白芷、黄芪和枸杞这三种药材,因为李明说这几种比较好种,而且市场需求大。
种植的过程并不轻松。周通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地里忙活。他小心翼翼地播种、浇水、施肥,生怕出一点差错。有时候,他还要半夜起来查看,防止有虫害。
周通折腾了一年之后,还真发了点小财,种的药材收了,而且比麦子可赚的钱多。
3.
周通尝到了种植药材的甜头,心里美滋滋的。他站在自家的药材地里,看着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老周头和周母看着儿子信心满满的样子,也不由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二年春天,周通决定加大种植规模。他打听到邻县有个专门卖药材种子的技术员,据说那里的种子品质很好。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周通骑上他那辆破旧但还能骑的自行车,踏上了去邻县的路。一路上,他看着路边绿油油的麦田,心里盘算着今年能赚多少钱。
到了邻县,周通按照地址找到了那个技术员的家。技术员名叫王卫国,是个戴着眼镜的瘦高个,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
周通听了,心里一喜。有了稳定的销路,他就更有底气了。
周通买了比去年多一倍的种子,心满意足地骑车回家了。一路上,他的心情格外愉悦,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回到家,周通立即开始了播种工作。他把地里的面积扩大到了十亩,全部种上了药材。村里人都觉得他疯了,但周通却信心满满。
春去秋来,周通的药材长势喜人。到了收获的季节,他的十亩地药材果然收成不错。周通兴高采烈地用家里的驴车,把收获的药材拉到了王卫国那里。
周通虽然有些不安,但听王卫国说得头头是道,又想着能卖个好价钱,就勉强同意了。
就这样,周通把药材存放在了王卫国那里,自己空着手回家了。
虽然父母还是有些担心,但看到儿子信心满满的样子,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4.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三个月。眼看着就要过年了,周通心里越来越着急。他每天都盼望着王卫国的好消息,可是一直没有任何音信。
第二天一大早,周通就骑上自行车,踏上了去县城的路。寒风刺骨,冷风打在脸上生疼。周通裹紧了身上的棉袄,在心里暗暗祈祷一切都好。
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骑行,周通终于到了王卫国家。然而,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只见门前和墙上全是粪便,看起来像是被人故意涂抹的。周通心里顿时升起了不好的预感。
他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院子的门。院子里一片狼藉,到处都是杂物和垃圾。周通小心翼翼地走到屋门前,轻轻推开了门。
屋里的景象更是让周通吓了一跳。只见王卫国醉醺醺地躺在地上,衣服破烂不堪,头发蓬乱,就像被炮轰过一样。他的眼镜碎了一个镜片,整个人看起来狼狈不堪。
在屋子的角落里,还坐着一个年轻姑娘,正在低声啜泣。
周通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他知道,现在发火解决不了问题。他是药材种植大户,别的人家都是先种一两亩地先试试,他可是今年一下子种了十亩地的药材啊!这要是全赔了,他家可就完了。
说完,周通转身就走。他需要好好想想该怎么办。
回到家,周通把情况告诉了父母。老两口听了,都惊呆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周通开始四处打听哪里有收购药材的。他跑遍了周围的乡镇,甚至去了市里,可是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
眼看着年关将近,周通越来越着急。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他突然听说在安国有个药材交流市场,那里经常有外地的药材商来收购药材。
周通心里一喜,立刻骑车去找王卫国。当他再次来到王卫国家时,发现王卫国已经稍微清醒了一些,但仍然一副颓废的样子。
王卫国就这样和周通去了药材交流市场,拉着驴车去的,这一路上真是冷啊!
两人裹上棉袄,在棉袄兜里揣了两瓶酒几个干粮,预防冷了,可以喝点暖暖身子。
驴车拉不了多少东西,不仅要拉药材,还要拉草料。冬天消耗太大了。
去第一趟的时候就有人问药材的价格,打算多少钱出手,王卫国还是说的头头是道呢!
可一趟下来,王卫国这个知识分子居然发烧了。
周通没办法,接下来只能自己去,去了一趟之后,再回来拉药材的时候,王卫国的妹妹说:“俺陪你一块去吧!俺哥身体不好,俺这个当妹妹的真是太对不起你们这些相信俺们,种药材的人家了。“
于是,从这里开始,周通就和王卫国的妹妹一起去卖药材了。这个冬天,两个人相濡以沫,居然产生了爱情。
一个冬天,四天一个来回,四天一个来回,下雪了就没办法去药材交流市场了,来年开春又卖了一段时间,周通不仅把药材卖了,还赚了不少钱,把老乡的药材也给卖了,王卫国把欠老乡的钱也都还上了。
第二年,周通和王卫国的妹妹王美慧结了婚,他们还是种药材,只是不要再让王卫国找渠道了,因为啊!王卫国不是一个做买卖的料子,他指导怎么种好药材才是最拿手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